蒋利君
摘要: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因电视、手机、电脑的影响,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不够,直接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升。如何把孩子们从电视、手机、电脑前拉回到阅读中,变“阅读”为“悦读”,教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阅读 以写促读 与生共读 有效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繁杂的作业,沉重的学业,直接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到周末,学生就黏着电视、手机、电脑了。如何把学生从电视、手机、电脑前拉回来,引领他们进入课外阅读的“伊甸园”?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究与实践。
一、敢弃“阅读记录本”——放归“书”间自在读
據我所知,周边不少学校为了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各施其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生人手一本“阅读记录本”,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了课外书后,在这个记录本上记录下读了什么书,摘抄了哪些好词佳句,有哪些读后的收获。有的更要求填上读的书出自哪个出版社,等等。
阅读是一种连续的思维活动,阅读一个好故事、一本好书,有时是可以让人废寝忘食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读书读到精彩处,却要停下来,打开“记录本”,摘抄所谓的好词佳句,这是多么扫兴的事啊!我曾经在班上进行过调查,问他们是否愿意填写“记录本”,结果全班四十名学生,全部表示不愿意。有的学生还直接告诉我:每次想到要填写“记录本”,就不想读了。这不得不让我思考——这个“记录本”,到底是帮学生还是害学生?既然学生都反对,那我就“顺从民意”。开学三周后,我向学生宣布取消“记录本”,全班四十个学生竟齐呼“老师万岁”!从此,我们班的同学不再为“记录本”烦恼了,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老师批阅的负担。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成为学生一周中最期待的课。每到阅读课,教室里静极了,只听到学生们翻书的声音,偶尔会听到个别学生读到精彩处情不自禁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学生“左右开弓” ——一手翻、一手抄的现象了。此后,课间不少学生不再追逐玩闹了,教室里的图书角也日益“壮大”。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写,谁也不能否认博览群书的益处。而“阅读记录本”则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我不否认它对促进学生写作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应该因人而异,以生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情来确定是否填写“记录本”。不少学生“记录本”没少记,但却不见得他们都真正爱读书,也并不是所有学生因为这“记录本”写作水平就得以提高。要想让“读”为“写”服务,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爱读书,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兴趣,是一种享受。如果学生带着压力去读,他们必定不能全身心投入。
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像吃饭睡觉般必不可少,教师就应大胆摒弃无益的东西,让学生“轻装”阅读。你想,没有压力地阅读,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我们何不将孩子“放归书间自在读”呢?
二、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蓬门今始为“写”开
读是写的基础,读是为了更好地写,而写是读的转化;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记得在学习第十一册第五组的课文《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以“再见闰土”为题,想象“我”和闰土再见的情景并写下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全班四十名同学,竟想象出四十种情景,真可谓五花八门。欣赏完大家的“创作”,我话锋一转,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为这两位当年的小伙伴勾画了美好的重逢场面,《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在小说里,鲁迅就为我们描述了这两位少年伙伴时隔二十多年后再重逢的情景,鲁迅描写的情景跟你们的是否一样呢?请大家去读读《故乡》吧,你一定可以从这位文学大家身上有所收获。还真别说,这么先写再读,学生读《故乡》的热情远超乎我的想象。
读写从来不分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是主旋律,读书即是为了写作。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会发现,不管学生读了多少书,背诵了多少名言警句,总是很少见到学生会把“读”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为了让自己的作文中出现十个成语,学生们可积极了。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挤”进好作文的行列,不少学生生搬硬套,打补丁般地在文中“补”上十个成语,也不管是否恰当,这让我哭笑不得。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这股热情,我没有否定他们,而是告诉他们文中有成语固然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运用恰当,如果自己平时读书不多,积累的词汇不多,写作起来自然就词汇匮乏,词不达意,要改变这种情况,非多读书不可。我还告诉他们,“读万卷书,方可行文有辞”。学生得到我的点拨,为了不落后于其他人,个个铆足了劲,都赶去“读万卷书”了。
三、巧卖关子,扣学生之心弦——为“书”消得人憔悴
拓展书路,让学生博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教材本身入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具有示范性,它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科学实用的读物,教师在教授教材时,应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之间的关联,全面辐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应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好书。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师者荐书,愿者如众”呢?
在教完《草船借箭》后,我告诉学生,周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回又用了美人计,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化险为夷的吗?看了《三国演义》你就会明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会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跟同学们讲一些与本组课文有关的作品中的片段,每每讲到精彩处、紧张动人处我便戛然而止,在学生最想听的时候卖起关子来,“吊足学生的胃口”。此时,好奇心必定会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学习的感觉。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与生共读,徜徉书海——同持彩练当空舞
教师工作之余多读书,并把自己读的杂志、书借给学生,渐渐地学生就会自己去购买图书,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教师自己也要做好榜样,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同学们共读课外书籍。
我这里讲的“共读”,不仅是在时间上一起读,更是指与学生读一样的书。在我们班的阅读课上,我会与学生一起阅读,我和学生一起读过的书很多:《我可以抱你吗?宝贝》《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绿山墙的安妮》《红楼梦》《三国演义》《小公主》《秘密花园》《汤姆索亚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哈佛家训》……因为与学生同读,所以我与学生多了许多的共同语言,我能感受学生的感受;因为读同样的书,所以我与学生同喜同笑共流泪。在读书交流会上,我会参与学生的读书交流,当我们谈起《我可以抱你吗?宝贝》时,我们都因书中的妈妈对自己智障儿子的无私母爱而感动得泪流满面……
与生同读,不亦乐乎。师生共同徜徉于书海,忧喜与共,恣意驰骋,定能书写 “同持彩练当空舞”的绚丽篇章。
参考文献:
[1]江俐.浅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J].中国教师,2014(8).
[2]张碧霞.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2).
[3]朱伟.基于师生共读的“浸润式”主题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0).
[4]钱金涛.构建阅读教学内容新体系[J].语文建设, 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