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梅
【摘要】 感觉统合发展不足是近几年才被国外儿童保健专家重视的一种心理疾病,它是外部感觉信息进入神经中驱后不能很好组合,整个机体运作不和谐,对儿童学习能力的成熟和外界环境的适应造成影响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现在城市儿童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0%至30%。感觉统合简单地来说,就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学习的过程。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中驱神经中形成的有效地组合过程。
【关键词】 幼儿园 家庭 制定方案 感觉统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9-171-02
美国哈佛大学多元智能研究所董清华教授研究出一套感觉统合发展不足的教育方案进行训练。从中可以促进孩子的协调平衡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肌张力等感觉统合的整合发展。那么,如何来帮助这些感觉统合发展不足的孩子呢?我认为,主要是靠幼儿园与家庭来配合。因为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前庭功能训练,触觉刺激及本体觉训练对幼儿进行矫正治疗。而家庭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提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为感觉统合不足的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感觉统合发展不足案例:
个案情况:
姓名:浩浩性别:男年龄:4岁
浩浩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通过每天在园跟孩子的接触以及家长的反映情况来看,发现浩浩小朋友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爱吃手指,爱做小动作,喜欢东跑西跑,语言表达不清晰,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但经常平白无故去打同伴。如:小朋友在玩搭建积木时,他会有意无意的穿插到人群中,用脚踢翻或用手打散小朋友搭建好的玩具,进餐时常用勺子舀同伴的饭菜吃,性格比较急躁,有时因为语言表达不清楚经常抓伤同伴......浩浩的行为引起班级很多同伴的不满和家长的投诉,造成同伴之间都不愿和他玩,连吃饭都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有时老师跟他讲话时完全当你是透明的,一点也听不进去,必须要采取眼神对视,他才有点反应。平时的反应能力也比较差,在生活中喜欢丢三落四,在园午睡时需要老师的陪同才能安静入睡。户外活动时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完全没有安全意识的概念。在身体发展方面,躯体动作的发展比同龄的幼儿相差比较大,四肢动作不协调。看到浩浩这种特殊的情况和孤立无援的样子,家长也是很无奈,无语,不知道如何来帮助孩子,让浩浩变得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而作为十几年一线教师的我又该如何去帮助他?如何去让浩浩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能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呢?首先我想在解决问题前应该首先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于是,我请教了美国哈佛大学多元智能研究所董清华教授研究所的感觉统合指导师刘兵(老师),把浩浩在园的实际情况讲述给刘兵(老师),让这一方面的专业教授和感觉统合的指导老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评估测查,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同时派出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对浩浩的感觉统合测查和根据《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来看,浩浩小朋友属于感觉统合发展不足,本体觉与前庭觉失调比较严重的这一类小孩子,同时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一、原因分析
1.了解到浩浩父母为了生活,从小把孩子放在老家交给老人家照看。平常很少回家看孩子,由于小时候奶奶在照顾中要一边带孩子,一边干农活,所以时常背着孩子,抱着孩子,很少让浩浩练习爬。也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刺激,缺少与小伙伴交往。奶奶对他照顾无微不至,孩子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大人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并马上给予满足,无需语言的表达,没有语言沟通交流的思考。由于在老家的环境比较封闭,基本没有接触过其他孩子。这使孩子缺乏肌肤接触,身体器官、神经组织及大脑之间的互动不足。语言方面一直都在讲家乡话,听不懂其他语言,所以跟同伴交往起来比较困难,有障碍。导致经常因语言的沟通在班上与同伴发生攻击的行为。
2.经过专家的认定以及量表测试表明,浩浩小朋友感觉统合功能发展不足,导致他注意力不集中,比较好动,造成与同伴交往困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障碍的问题。因为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从单纯的各种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发展路线,身体双侧的协调、手眼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以及从事目的性的活动,进一步发展。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环境的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父母的养育技能与教养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有效的养育技能对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养育技能的父母往往也缺乏自信和自我。在跟浩浩父母沟通交流孩子的情况时才知道浩浩的生活比较复杂,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的,孩子从小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两位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而浩浩也就在家乡口音的语言环境中成长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假期也比较少,逢年过节也很少回家看望孩子。每年到春节时父母轮流各自抽一周的时间回家,回去来回才几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回到家也没有与孩子用普通话沟通交流的机会,即使沟通他们也是常使用的是湖南口音与孩子沟通,因此孩子的语言积累信息不丰富,以至于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浩浩在幼儿园之所以出现打人现象,或者推翻别人的玩具等不良行为,其实他主要是想向同伴示好,引起同伴的注意,想融入同伴中,但自己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三、感觉统合的训练方案与情况
1.收集孩子的第一手资料。(邀请浩浩爸爸、妈妈、奶奶来幼儿园进行对孩子的全面评估了解,包括孩子在家里的一些表现,以及听取班级老师对孩子在班级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
2.由美国哈佛大学多元智能研究所董清华教授研究所的感觉统合指导师刘兵(老师)为孩子进行评估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定方案。(父母在家里要配合治疗和矫正,特别要及时纠正家庭教养的方式。班级老师要留意观察孩子这一段时间的表现和同伴的交往情况)。接受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由专业感觉统合指导师进行每周两次60分钟一对一的感觉统合训练。并及时对家长提出有效的建议,确保家长跟进孩子的训练情况以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治疗纠正的对比成效。第一阶段首先建立师生的信任关系和常规。(从大动作蹦跳床的训练结果来看,可以跳离蹦床面,伴随本体平衡,协调不佳,跳2分钟就会很累,肌张力不足。跳圈训练结果来看,双脚能跳2个,第三个就开始跳不动,右脚肌张力弱。穿珠子训练结果来看,经过几次尝试之后,能成功穿进。走高距时,踩点需要老师时常提醒,经常走神。)第二阶段接着加强常规和强化大动作能力。(大动作跳蹦床的训练结果,加入指令,老师说停的时候就能停,经过几节课的训练,现在能听到老师的指令停下来了,跳蹦床也能坚持5分钟。跳圈圈的训练结果,现在双脚连环跳能完成3个,并且加入5厘米的障碍物,但是单脚跳仍然较弱。走高距训练结果,能完成要求,但是仍然会走神,过5秒左右会自己回来。夹豆子训练结果,能按照要求拿夹子和碗,听从指令要求夹豆子,在做的时候偶尔会走神。)
经过两个阶段的感觉统合训练情况来看,发现浩浩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和进步。来园有礼貌,能主动用普通话与老师问好,语言表达逐渐流畅起来。在班级与同伴开始慢慢合群起来,能参与到游戏的活动中来,偶尔弄到同伴时会主动道歉。时而会关心同伴,同伴们开始慢慢接受浩浩了。家长也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比以往好了很多,性格也没有那么急躁,在家里能安靜坐下来涂鸦画画。
浩浩的案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们发现与众不同的孩子时,我们要分析孩子情况,让专业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治疗,能够及时的帮助到每一个家庭和孩子。同时作为幼教工作者更是要做一个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