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历史高考题虽然从文字理解的艰涩程度来看难度有所下降,但对学科素养的渗透更加强化了。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分别对应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思维、核心方法、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简单的可以这样理解: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就是将所认识的史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就是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对史实进行推理和论证;历史理解(核心理论)就是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实全面客观的考察;历史解释就是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对过去事情的解释;历史价值观(核心价值)即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的体现。下面将以2018年全国二卷的选择题为例,谈谈五大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凸显。
一、时空观的考察主要以时间顺序的为主,呈现方式主要设置在备选项里,12道选择题中,期中5道题的备选项内就有这一核心素养的考察。如: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题干中叙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史实,可备选项有“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京剧是清朝道光年间才形成的,颠倒时序。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题干具体叙述1956年的史实,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才开始的。这种备选项在32题设置了两个之多。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罗马共和国时期”“ 两个世纪的斗争”结果出现在了罗马帝国时期(3世纪)的万民法和(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时间跨越最长达一千年。
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0世纪60~70年代”,已经将时间定在了1960年到1979年了,可备选项还设置了“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启动,持续了四个财政年度,即到1951年结束了。
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题干中统计图是16、17、18世纪,可“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史实。
二、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考察从试题形式来看,史料作为题干部分,往往课本中不是教学重点或是没有出现的内容,用题干中的史料推导出来的答案也不是学生在书本上喜闻乐见的内容,但整个过程要充分体现唯物史观和历史价值观。如: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题干中叙述的商汤灭夏的过程和原因在人教版必修一中只字未提,史料的呈现也不是艰涩难懂的原文,由此史料推理出来的答案也不是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但要求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史料的主旨推理出来的答案要落到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的问题上,让学生具有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的使命。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题干中史料虽然篇幅稍长,其实概括起来只是孙中山拿俄国十月革命与法、美、中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比,意在说明俄国革命短暂而取得了成功的原因,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虽成功了,但历时较长的原因。与这些史料相关的内容在课文中不见踪影,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之原因也没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之内。可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要把握史料的主旨,还要很明确“孙中山”“我党”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和政党。所以,“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这样的备选项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
三、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终极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就是把特定的史实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去理解和解释,弄明白真相是什么。只不过,历史理解指向内部,是让自己明白;历史解释指向外部,是让别人明白。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究历史事件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活动。这种素养的考察的落脚点往往都是历史学科学习中的主干知识或是最基础的知识。如: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其实本题考查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一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历朝帝王加强皇权的基本方法就是削弱相权。我们课本里学习的时候只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本质上就是将相权一分为三来加强皇权的,本题只不过是用武则天时期的分权做法来呈现给学生的,其本质上还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所以,“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这样的答案不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内容。又如: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带给整个封建社会的通病,此题本质上考查的只是土地兼并带来的后果这一基本知识,但题干把土地兼并用外向型的具体历史时期的现象呈现了出来。其实“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这些就是题干材料的概括或是断章取义的重复,没能指向本质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高考历史题中渗透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时空观”这一核心素养的渗透比重不断加大。所以,我们不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高三的备考复习中,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特别要以这些核心素养为引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高考应考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正确态度。
作者简介:班充继,男,生于1976年8月,甘肃天祝人,汉族,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向及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