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
摘 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教育与引导。笔者从四个方面对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问题进行探索:努力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充分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包容学生的过错,尊重学生,多予以耐心指导;密切联系家长,协调合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学生成长;教育引导
每当学生没能理解教师的话语,每当学生没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每当学生没能跟上教学节奏……笔者都心急得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要求一股脑灌输给学生。然而事与愿违,教师越急,学生学得越懵、做得越糟。其实不是学生不够好,而是教师太心急。笔者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期许都强加在学生身上,希望他们优秀,却忘记了他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所有的进步与成就都有它发生的时间和规律。“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就像不同种类的花,无法比较,而同种类的花,开花的时间也都不一样,要顺其自然,不能着急,否则会揠苗助长。”一旦教师放慢脚步,带着欣赏与信任,学生便会在自己的花期里自由地绽放美丽。
根据学生的生长环境的差异及其成长规律,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导。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实践经验,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索與分析:
一、了解“慢”因,有的放矢
由于家庭环境、人际交往、学习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有的学生走得“快”些,有的学生走得“慢”些。要找到学生走得“慢”的原因,就必须先将各种情况都摸清楚,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每接到新班级,笔者不会着急建立班委,也不会着急讲课,更不会着急进行思想教育。笔者首先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等,以便找到谈话的切入口;与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其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方式,了解学生成长的过程;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留心学生的交际环境。通过前期的努力,探索影响他们心理、性格和学习习惯的不利因素,对症下药,积极预防。在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再让学生选出他们信服的班委,平时授课也会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和学生谈话时抓住最能触动他们心灵的切入点。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二、不断激励,产生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首先要发掘学生的优点,启发其自觉性和自我效能感。如果教师经常指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忽视其优点,那么无论教师讲多么动人的道理,提出多么合理的要求,他们只会充耳不闻,没有反应。如果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变得自卑、自弃,被批评太多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只要善于去寻找,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公开表扬学生的优点,这样就会不断激励学生,使其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是可喜的、值得表扬的。我校实行“班风量化考核”制度,每天都会有值日生检查班级纪律、卫生、学风以及学生的仪表等。笔者每天都会在值日生检查完之后表扬学生:“今天的卫生工作做得很好,级室的老师都说我们班今天特别干净。”“今天值日生说我们班早读特别认真。”“今天同学们都很遵守纪律,课间没有一个人追逐打闹。”“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特别精神。”“今天的自习课同学们都很遵守纪律,班干部也管理得很到位。”……慢慢地,班级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学习的氛围变得浓厚。着眼于学生细微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给笔者带来喜悦和满足,学生也变得更加努力与自信。教师的表扬恰恰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最佳途径。
三、宽容对待,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都会犯一些小错误,如上课迟到、课堂讲话、课堂开小差、作业不认真、抄袭作业、值日时“溜之大吉”等。有些教师面对犯错的学生,常常会疾言厉色地训斥,屡犯者还要写检查,打电话给家长,本以为这么做都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效果不佳且不说,教师不仅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反而会让学生从内心里怨恨教师,进而“明知故犯”,故意和教师唱对台戏,使师生关系更加恶化。现在笔者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再疾言厉色了,也不再过分苛责,而是先了解情况,再恰如其分地讲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学生不是完人,也不是圣人,他们只有八九岁。此时他们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表现意识,却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所以犯错不可避免。犯错误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教师应宽容学生,耐心给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应用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心鼓励、指导学生,让他回归正道,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生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包括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等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注定要失败。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笔者注重全面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调动和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决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将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当学生觉得自己受到尊重时,便会心情愉悦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教育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四、家校沟通,让家长“慢”下来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等待下个月再给他买心爱的玩具……家长为什么就不能等待孩子慢慢学会,慢慢领悟?为什么不能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失望来给孩子打气?为什么不能多一点积极、少一点消极给孩子以希望?为什么不能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性急来等待孩子成长?看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脑就亮起了“红灯”: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于是四处“求医问药”。看到孩子考了80多分,神经马上绷紧了,急急上网求助: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呀!我都绝望了!
开学初,笔者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常与家长沟通,请家长们不要过于焦虑,别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心理特点等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不同。有的孩子在某方面可能发展得快些,而有的可能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就像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是最后到达终点的,最终获得胜利的也许是起点慢的人。孩子有他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会让孩子过早“凋零”。父母和孩子会产生联动,焦虑的父母,就会养出焦虑的孩子。父母的情绪平和,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一句广告语。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此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要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同时要做一个淡定的、不焦不躁的家长,陪孩子一起慢慢成长,相信他们,最终会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育里,教师是不是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毕竟,犯错是每个人成长的垫脚石。教师要俯下身来,认真地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给他们一些微笑,耐心地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轻松地奔跑,快乐而自然,慢慢成长,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