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生
编者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上学生喜欢的课,这是每位有理想的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从教伊始,何泗忠老师就以“当一个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他上课幽默风趣,激情四射,教学满意度高,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他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艺术,实现了从“自我表演式”教学到“学生表演式”教学再到语文悬念教学的转变,让他的语文课堂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新生态。
何泗忠,湖南省资兴市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正高级)教师,现为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党委委员、科研处主任。深圳市高考模拟考试命题专家组核心成员,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专家、主讲教师,深圳大学、深圳城市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深圳市何泗忠悬念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教育学会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悬念语文教学法体系”的创建者与实践者。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并获一、二等奖,出版《赢在师生关系》《语文悬念教学法》《不让学生跪着读书》等专著7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6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转载。曾获市十佳青年教师、市十佳教学能手、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市级教学骨干、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名师、深圳市首批学生最喜爱教师、深圳市首批年度教师提名奖、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30多项荣誉称号。
从中学开始,何泗忠老师就立志当一名教师。1981年考上大学后,何老师毅然填报了师范院校。1984年6月,大学毕业的何老师被分配到湖南省资兴市第二中学。第一天以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时,何老师就对自己说,当教师就要当一个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从此,他按照优秀教师的要求来塑造自己。
何老师师德高尚,关心学生,尤其注重对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
何老师认为,作为一位中学教师,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上好课,站稳讲台。因此,35年来,何老师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索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他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自我表演式到学生表演式再到创立语文悬念教学模式。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30多年来,何老师不知教过多少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化,以及自身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他每教一次,总有新感觉;每讲一回,都有新教法。
20世纪80年代初,刚参加工作的何老师,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就是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了上好那节公开课,何老师花了4天时间,写了30多页的详细教案,把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并且对着镜子排练教案,拿着手表计算时间,这个环节用几分钟,那几句话用多少秒,他都计算精确。那一次公开课,何老师带领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他先从小说的环境描写讲起,顺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思路,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重点抓住魯迅先生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分析了祥林嫂的形象,接着套用毛泽东讲的束缚中国妇女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理论,指出祥林嫂就是被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最后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何老师就这样一个内容接一个内容地讲,讲得非常详细,讲得眉飞色舞,可是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陷入“三隔”境地:隔心,师生之间,各思其事,心不能“领”,神不能“会”。隔情,师生虽心系同处,但情感不通,教师悲之欲泣,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慷慨激昂,学生漠然旁观。隔智,教师以为易如反掌,学生视之难于登天;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闻天书。课后,他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学生回答道:“老师理论高深,我们却没听懂。”……后来,何老师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观众,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他意识到,好的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课堂应该留一点权利,让学生选择;留一点机会,让学生体验;留一点困难,让学生解决;留一点问题,让学生回答;留一点环境,让学生探究;留一点空间,让学生想象。何老师认为,课堂主要要让学生来表演。为此,他也在不断探索着。
20世纪90年代初,何老师调入湖南省资兴市第一中学。一到资兴一中,他就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比武,他又拿鲁迅先生的《祝福》上了一节比武课。这堂比武课,由于制作了形象生动的幻灯片,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游戏等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动静结合,高潮迭起。评委们一致认为,何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最后何老师夺得了教学比武一等奖。这是一堂主要由学生表演的公开课。然而,何老师没有陶醉在比赛获奖的喜悦之中。随着深入学习和不断反思,何老师发现,他这堂课的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外在形式上的活跃,学生内在思维的含量并不高。何老师在探索中,又进入了教学的新阶段。
2003年,何老师应邀到一所省示范性高中上观摩课,上的依然是鲁迅先生的《祝福》。这回,他打破传统教授小说的路子,不再专门分析环境、人物性格,梳理情节,以及揭示小说主题,而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然后,他向学生抛出了第一个悬念:小说中的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死在了漫天的风雪中,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自然死亡,因为她身上没有伤痕;有的说是饿死的,因为她死前变成了一个乞丐;有的说是冻死的,因为她倒在雪地里……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以上这些说法都只看到了表面,其实,祥林嫂是被人谋杀的,属于他杀。这种看法一提出,教室里顿时静得出奇。
看到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何老师又向学生抛出了第二个悬念:既然有同学说是他杀,那么,害死祥林嫂的元凶是谁?如果你是公安,你会把谁捉拿归案?学生跃跃欲试。有人提出,祥林嫂是被地主鲁四老爷害死的,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要把鲁四老爷抓起来。有人则马上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小说中明明白白地写到,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后,心情很愉快且白胖了,而且当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死去,祥林嫂的大伯来收屋,走投无路,第二次来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又收留了她,不说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有恩,但至少不能说他是害死祥林嫂的元凶。又有人说,祥林嫂是被她的婆婆害死的,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要把她的婆婆缉拿归案。这种说法又遭到了另一些学生的反驳。他们认为,祥林嫂的婆婆虽然卖掉了她,但并没有导致她生活不好,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很能吃苦,他们还生了一个孩子,导致她的悲剧的是她的命不好,这么好的丈夫,却得了伤寒,又吃了一碗冷饭死去了,他们的孩子坐在门槛上剥豆子,也被狼叼走了,祥林嫂命苦。还有人说,祥林嫂是被柳妈害死的,因为她的阴司故事让祥林嫂害怕,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要把柳妈押送法庭。但接着有人反驳说,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是不会害祥林嫂的,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甚至有人认为,是小说中的“我”害死了祥林嫂,因为“我”没有回答祥林嫂灵魂有无的问题,要把“我”绳之以法。这种看法更是遭到了质疑。学生们唇枪舌剑,一时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祥林嫂之死,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凶手,是“封建礼教”杀害了祥林嫂。这时,何老师趁机问了个为什么,学生纷纷响应。有的说,正因为受了封建礼教的影响,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有的说,正因为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柳妈才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有的说,正因为受了封建礼教的残害,祥林嫂才会一直挣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最后,之前首先提出“他杀”的学生站起来说,祥林嫂处在封建礼教这个天罗地网之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因为肉体上的迫害,而是灵魂的灭亡。这个学生一说完,赢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掌声。
整堂课,何老师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向他们抛出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学生纷纷响应,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人与人相遇、灵魂与灵魂相撞、输出信息与反馈信息相融的美妙境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彩生态。
这堂课,运用悬念教《祝福》,给了何老师极大的启发,从此,他开始系统探究语文悬念教学法。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何老师终于构建了语文悬念教学法体系。
“悬念”,包括两层含义:对于观众而言,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指欣赏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及期待的心情;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是作者在安排情节和描绘人物时,到了某个关头,故意带住,设下卡子,对矛盾不加以解决,让读者对情节、对人物牵肠挂肚,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的各种手段和技巧。语文悬念教学法,就是将这种接受心理特点和创作技巧“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在探究教学材料的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人生之美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比较异同法、倒叙追问法、问题诱导法、语言节奏法、开合教材法、故意错误法等手段适时地创设“悬念”,构建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使学生产生一种关注、好奇、牵挂的心理,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不断想象、不断推理、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批判、不断发现、不断求证、不断享受的过程。语文悬念教学法,是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兼顾的教学法。既注重教学内容的选点,又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是一種山水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像山一样厚重,在教学形式上,像水一样灵动。何老师还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悬念教学法实践,探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悬念教学法程式或模式,即“三悟”模式(如下图)。
基于十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何老师出版了语文悬念教学法系列专著。其中《语文悬念教学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释悬念教学法并将之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教学专著,深受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如今,何老师和他的工作室团队,运用他创立的语文悬念教学法在深圳、在全国各地授课,所到之处,皆受到热烈欢迎。他的语文悬念教学法,已在全国许多地市得到推广。
2009年,何老师从湖南省调入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何老师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课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能让学生手舞足蹈地(身体自由)、浮想联翩地(精神自由)、兴趣盎然地(生命自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他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进步,在“探究”中创新,在“享受”中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2013年,在学校开展的学生议评教活动中,有一个学生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化的语言来评价何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何老师上课导入十分精彩,采用悬念,扣人心弦,往往是三两声,几句话,就能有效地调动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何老师的课堂语言时而低声沉咽,时而高亢激越,这种张弛有度、疏密有致、新颖多变、起伏跌宕的语言节奏,吸引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包办一切,不会一味地滔滔不绝,他有时说半句,留半句,或说一句,留一句,有时干脆不说,给我们留下悬念,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何老师讲课声情并茂,十分投入,举手投足之间,顾盼神思之际,无不在表达着某种感情。何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牵动我们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我们陶醉在他的课堂之中……
现在,何老师成了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每年都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14年,他还被评为深圳市首批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在这35年的教育生涯中,何老师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当教师,就要当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