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传统农耕文化及其生态学内涵

2019-09-10 01:26朱明婧刘峰贵龙春林
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庭园传统文化

朱明婧 刘峰贵 龙春林

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且擅长园艺,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拥有园艺技艺的民族他们缘于宗教和历史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措施,也是传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注重适应自然、敬畏自然,用勤劳与智慧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园艺业以及管理家庭庭园,积累的宝贵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撒拉族是由古代中亚的一部分撒勒尔部落人东迁至中国,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交流、融合而成的我国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如今,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甘肃积石山一带,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也有少数居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既融合了影响其300多年的伊斯兰文化,又受到周围环境中藏族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在婚嫁、节日、服饰、饮食、居住、农业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组,与中亚的一些国家相似,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土库曼斯坦和中国撒拉族双方都认可他们有同源历史,因此,撒拉族在土库曼斯坦被称为“中国萨鲁尔土库曼人”。

撒拉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撒拉族的社会关注度较低,对其的研究多侧重历史、宗教、艺术、社会等领域,而对于农业、种植业、园艺业、生态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等方面的研究极其匮乏。事实上,撒拉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自身的农业优势,为当地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园艺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统生态观和文化禁忌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同时融合了根深蒂固的中亚文化。伊斯兰教的生态观强调亲近自然、开发自然,但不滥用自然,号召人们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人与自然要相依为命、共同繁荣。宗教和历史传统极大地影响和作用于整个民族的生态观、生态意识以及行为。撒拉族传统文化同萨满文化的渊源和传承关系,首先表现在对天、地、日、月、水、火等自然对象的崇拜。

在撒拉族的习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亚文化的痕迹。撒拉族传统习俗中,凡是成为某部落标志的动物,人们就不能侵犯它,也不能吃它,撒拉族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种风俗。所以,每个家庭会在自家牛羊身上烙上特殊符号,比如将耳朵某个部位剪掉一块,或用颜料涂在犄角或某个部位,或在犄角或耳朵上系上各种颜色的布条,以示某家所有,这些可以看作是中亚畜牧文化在撒拉族中的传承。

“天”在撒拉人心目中是异常神秘的,他们认为天有七层或九层,一层高于一层,一层比一层神秘。关于“地”,他们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小孩如用木棍击地,会受到老人的阻止。

撒拉族先民对于“火”也非常崇拜,撒拉人同样对火有着敬畏之心,他们认为火能祛病驱魔,人身上长了疖疮,用土块烤火后敷在患处;小孩梦魇、遗尿,被认为是白天玩了火,口腔生疮是因吐火、骂火、向火中撒尿所致;火还能退病,尤其对于恶魔附身、神志不清的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人,他们常常用破布烂鞋等秽物进行“isla”(“薰燎”的意思)。还有许多有关火的禁忌,如禁止打灭灶膛里的火,禁止跨火、跳火。所有这些无不说明萨满文化在撒拉族心中的积淀与传承。

在撒拉族的民间信仰中,认为某些动物、植物体内有精灵存在,不可以乱杀乱伐,如撒拉族聚居地的中心地带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槐树,据传砍伐该树时,会有血液流出,他们認为这是一棵生命之树,所以从来没有人去砍伐它,各村甚至各家也都有这种“精灵植物”的存在,被崇拜的植物会被撒拉人很好地保护起来这种基于文化信仰而存在的保护意识,也正是传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撒拉族的生态观及文化禁忌更加注重如何适应自然、敬畏自然,如何用自己民族的智慧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园艺业以及管理家庭庭园,从而体现了撒拉族生态文化的多样性。

聚居区的生态环境

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不仅是地域形成的基础,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根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集区域)东部黄河谷地,黄河穿城而过,流经全域近90千米,空气湿润,气候呈现多样化,海拔1750-3800米,年平均气温8℃左右,是黄土高原两端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大地理区域看,循化县属于高寒地区,但就青海省内而言,这里是种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20%,境内多变的地形地貌,以及相对温和的气候,造就了循化县群山连绵、树木葱郁、物产丰富的独特自然景观,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撒拉族聚居区内还有以保护野生植物为主的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的美称,以全省仅1/30 000的面积汇集了全青海省1/4的物种,仅药用植物就有77科326种。

循化县四面环山,河谷相间,水、热、光条件充足,气候独特,主要发展以“一核两椒”(即核桃、花椒、辣椒)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油菜、马铃薯、蔬菜等,经济作物有辣椒、花椒、核桃、果品、瓜类等,素有青海“瓜果之乡”的美誉。区域内基本无排污工业,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区,对于维护和保障青藏高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撒拉族在当地独特的山地环境中积累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知识与智慧,它们成为撒拉族长期积累和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

农业及园艺业文化

在生产方式发展上,撒拉族经历了游牧、轮牧、驻牧、农牧兼营到如今以农为主的变迁。目前,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包括果蔬园艺,并圈养牲畜,是青藏高原上最早从事园艺业的民族,园艺在撒拉族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撒拉族农业的特色,也对青藏高原农业栽培形式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地势高低的不同,循化县可分为三个不同种植区:果蔬种植区,麦类作物区,以及以青稞、油菜为主的耐寒作物区。撒拉族的先民在中亚生活时就已经在经营园艺业,从中亚东迁到循化时,曾带来了黑芒麦和白芒麦,改善了当地原本种植结构单一的状况。循化撒拉族早年间便开始使用黄河水灌溉,在民间有“秤水量土”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撒拉族的传统农业文化。时至今日,撒拉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还在运用传统的“木槽引水灌溉”,即用红柳制成的木槽引流灌溉,以防止水沟引水导致的水流浑浊或者渗入干旱的沙碱地导致断流。这种传统的“木槽引水”大大节省了水利工程成本,是气候干旱、地势又高于黄河难以引水的循化县一直惯用的灌溉方式,这种方法与中亚民族的传统绿洲农业存在相似之处。

撒拉族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从事园艺业的民族,园艺业在撒拉人的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撒拉人就有经营果园的传统,特别是在石头坡村为代表的河谷地区。在地少而狭窄的黄河谷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园艺业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撒拉族的园艺业尤其体现在自家庭园(home garden)的布置上。

庭园是一种小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多变的生产环境中,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维持生态可持续性和农业生产力。撒拉族利用庭园进行果蔬种植培育,这种方式在青藏高原极为独特。庭园种植及管理方式经过几代撒拉人的改造,已形成撒拉族特有的文化和生计方式。庭园能够提供一个家庭绝大多数的果蔬来源和食物补充,同样也为处于社会边缘、远离城镇的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多样化的食物。撒拉族庭园整洁宽敞,院道由花砖或毛石铺成,形式多样丰富。院中建有方形、圆形或六角形的石柱花坛,设计极为简单,材质也是就地取材,树枝、砖、生土围合而成。花坛种植高大乔木,夏天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可遮阴也可收获果实,花坛种植各类适宜当地生境的花卉,为生活增添色彩、美化居室、陶冶情操。廊基台边、窗台布置花架,布放盆景花卉。

庭院建筑布局结构严谨,施工精巧,且有浓郁的伊斯兰庭院建筑风格。撒拉族院落中家家都有或大或小的菜园,他们称之为“巴赫”,培植果树或蔬菜,与中亚一带近似,但与周边各族不同。精耕细作的庭同种植不仅丰富了撒拉族的饮食,而且也成为种植业的有益补充。“巴赫”中主要种植日常食用的普通蔬菜、适宜当地气候的果树、远近闻名的循化辣椒、花椒等调味植物。撒拉族亦有饲养牲畜的传统,多为马、牛、羊,许多家庭设置有家畜棚,这是撒拉族先民的生活传统并延续至今的体现,充分表现了撒拉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态内涵。庭园这样一种小型农业生态系统承载了撒拉族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心。即使到了冬天,篱笆楼檐面和门窗上雕饰的精美花草图案,同时挂满了火红的撒拉族闻名遐迩的线辣椒,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生命的色彩,映射出撒拉族崇尚自然的情怀。

传统篱笆楼文化

篱笆楼是撒拉族传统民居建筑,因层墙体大部分用植物枝条编制而成,故名“篱笆楼”。篱笆楼多建造在不宜耕种的丘陵坡地,以节约有限的耕地,适应人地关系紧张的生存环境,是很好的土地资源利用适应性策略。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是目前撒拉族篱笆楼遗存较多的地区,由于该地处于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以红松、桦树及落叶乔木为主的500余种植物,森林资源丰富,撒拉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当地林木、石土资源,建造出既适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生存环境,又可节约建材、冬暖夏凉的传统民居。这也与撒拉族独特的文化分不开,天然的鄉土材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篱笆楼中乡土材料的使用,深刻地反映出撒拉人朴素的生态观。

循化县骆驼泉景区还保留有明、清、民国年代建造的古篱笆楼,每座篱笆楼都有上下两层墙体,以木、石、土、篱笆混合而成。为减轻重量,墙面用林间乔灌木枝条和草泥混编而成,不仅美观牢固,还独具艺术美感。编织篱笆墙体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首先,选取林间的忍冬木、红瑞木、野柳、杨树、桦树等枝条作为编织用材,其中最佳材料是忍冬木枝条,这种灌木笔直无节,木质坚硬;然后,用凿钻在楼柱或篱笆小柱侧面钻出方长卯孔、安固四条横桩;最后按照墙的尺寸,剁齐整修枝条,弯穿编成篱笆墙面。篱笆墙编成后,墙体间抹上褐、白两土双层草泥成为篱笆墙。篱笆墙多为横粧竖编,也有竖粧横编、方格棱编、弧编、木条排列并做,使墙面形成波纹、方格、棱孔等形式。篱笆墙的形式古色古香,牢固美观,冬暖夏凉,兼具建筑美感,具有良好的防潮、防震、防火、防腐功用篱笆楼既突出了地方民俗建筑的风格,又丰富了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

[1]芈一之.撒拉族的来源和迁徙探实.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3):61-68.

[2]马明良.伊斯兰教生态文化与回族环保意识.回族研究,2000(4):41-42.

[3]马成俊.撒拉族文化对突厥及萨满文化的传承.青海社会科学,1995(2):94-100.

[4]张明.明清时期循化撒拉族的农业开发及其特点.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112-115.

[5]李萌.撒鲁尔人东迁及撒拉族社会制度的形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1):74-75.

[6]马伟.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96-106.

[7]马鸣.浅谈撒拉族的古民居建筑.中国土族,2015(4):68-70.

[8]马永平.撒拉族民居发展历史与现状概述.丝绸之路,2011(16):59-61.

[9]周晶,李旭祥,孟祥杰.撒拉族“庄窠-篱笆楼”民居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4):62-65.

关键词:撒拉族  园艺业  庭园  篱笆楼  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庭园传统文化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