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为学生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2019-09-10 07:22盛鸿彪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土校本课程

盛鸿彪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人口衰减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一村一校”的办学格局弊端日益明显。学校分布零散,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规模小,教育资源缺乏。为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增强办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我国从2004年起投资100亿元新建改建了6400多所寄宿制中小学校,惠泽众多的学生及家长,高台二中便是其中之一。

高台二中始建于1958年,2013年8月,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为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建设标准高、教师队伍专业化、学校管理科学化、办学条件标准化、课程设置多样化、教育质量品牌化的要求,优化整合了原二中、合黎、骆驼城、罗城、宣化五所乡镇中学,举全县之力兴建了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即现在的高台二中。

在四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寄宿制学校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地域、家庭的学生相聚在同一个宿舍,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严格有序的作息时间和节奏、规范的生活,有效避免了社会不良场所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完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同时也解除了家长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减轻了家庭负担,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发现:寄宿制学校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有限,缺少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学生的乡土观念淡漠;学习时间长,身体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高台二中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为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学校语文组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组织编排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校本教材,以期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古诗文的节奏感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在每天早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诵读,力争在中学三年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精选乡土文化中的精髓,开发了《爱我家乡》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家意识。

一、教材编排

现在的学生长期在外求学,有“逃离土地”的倾向,出现了对家乡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对家乡的依恋少了,变成了无根的人,出现了生存危机。[1]因此我们在开发《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爱我家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点,加强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挖掘乡土资源,弘扬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当地特色,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我们借鉴了河西学院文学院朱瑜章教授的《历代咏河西诗选》、高台县政协主编的《高台文史资料》、张掖市代家和河西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河西宝卷》相关章节内容,凸显文化的价值引领、情操陶冶功能,让学生思想上亲近优秀的乡土经典文化,行动上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在教材编排过程中,为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选文的理解,老师们在每篇选文后增加了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化对乡土文化经典的理性认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强大自信。[2]

(一)课程目标的设置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质是语文课程的补充,以多样化、独具特色的方式,将各地的社会、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融入课堂,突出本土特色,完成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系统训练,统筹兼顾,我校就将社团活动的开展与学生需求相结合,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立足乡土文化,教育观、课程观导向鲜明

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积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例如我校就结合当地红西路军血战高台的历史事实,开发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章节,激励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我们用淳朴的乡土民俗(霸王鞭),引导学生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获取先民的智慧。我们用悠久的神话传说(月牙湖的传说),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历史文化渊源。

在教育观上,师生积极参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激发学生个性,让师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民主、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课程观上,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不再拘泥于完成简单的教学目标,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树立崇高的乡土文化观念。

(三)立足学生课程开发与实施,形成了规范的体系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时代的变化,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完善的开发、评价、管理机制。形成成型的教材体系、完整的教案、备课材料、学生成果、教师反馈、改进措施等。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广博,应在考虑材料内容局限性的基础上,选择思想积极、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将实用性、趣味性、实践相结合,凸显文本的文化传承、美育、德育功能。授课过程中,要避免方式简单、随意性强的弊端,应注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注重知识内容的拓展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

(一)課堂教学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合作创新

校本课程的安排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课程活动形式作为将内容传递给学生的载体,是与学生互动生成的一个过程。因此,课程活动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例如:学校开展的校园艺术节,文化活动周中都涉及了校本课程的内容,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采风、观光活动,让学生以小组汇报成果的形式在班内交流;还在班内为家乡名人、名胜古迹、土特产设计了颁奖词、导游词、广告词、编辑班级报小报。让学生在熟悉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域的民族习惯、地理环境、民风民情、传统文化都是不一样的。这种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表现在校本课程中,便是学校课程中的特色文化。因此,课程开发过程中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来构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家乡文化带给他们的优越感,课程内容的安排可以是收藏、整理后的家乡传说,也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地方戏剧,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当地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众多承载历史变迁的遗迹,让学生感受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课程教学评价上,要力主多元,彰显能力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注重文本自身优劣的鉴别,及时总结不足。评价过程中既要评价可以量化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新看法,增强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评价主体的选择应是教师和学生代表的共同参与。

三、活动组织

(一)“课前一支歌”与乡土文化的融合

每天下午上课前各班都有课前一支歌的安排,我们利用这个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乡土文化中经典篇目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赋予经典新的时代属性,产生新的先锋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做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二)乡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1.写作前期

各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学生写作水平都有差异,只有结合乡土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学生写作水平的实际,才能让乡土化作文教学更有成效。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我校在这一方面主要是借助文学欣赏与创作社团、教师乡土文化专题讲座、群文阅览室等活动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充实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素材进行资源分析、删减整合形成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学生的写作专题,让学生写作与生活相结合。让写作回归到真实的表达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自信心,使写作成为学生有意愿、有目的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前期准备活动的途径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引导学生先筛选资料、明确目的、留意身边生活,利用节假日参观当地的文化建筑,引导学生关注选定资源中蕴含的乡土知识和写作素材。将感悟通过讨论进行内化、交流,巩固学生的体验成果。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做好采访、调查。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深化对生活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有效解决学生“没的写”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把握观察对象的差异性,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把情感思维的培养注入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带着情感看世界,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

2.写作中期

这一阶段以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为目标,做好写作素材的选择,和学生一起构建写作思路,明确写作重、难点,确定写作内容的详略,帮助学生提升构思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意义的选材意识。

3.写作后期

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反思并修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作文进行评价,为学生以后的写作积累经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除了教师的教授以外,还与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强调学生人格修养,实现学生做人与作文的良性循环。

(三)举办“教师讲坛”专题讲座

我们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努力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在开发过程中努力做到社会的开放性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我校就结合“教师讲坛”专题讲座开发了《晚翠山房遗清音——阎佩璋的诗意人生》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向古代先贤学习,发奋苦读,为成功的人生做準备。

(四)形成了适合校情、学情的开发、评价、管理机制

行之有效的开发、评价、管理机制,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先决条件。我们深知:一线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必须建立有据可依的课程开发机制,以此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其次,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有效均衡教室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课业负担等各方的矛盾,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修正,提出整改意见,共同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开展,使其物尽其用。

(五)走出学校,立足于学生的实践探究

学生自身实践探究获得的知识是最深刻、真实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求知欲也最强烈。因此,把乡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不了解乡土文化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的乡土文化知识,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优势互补,在更有效传播乡土文化成果的同时,感受地域文化中的传承性。我校就利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家乡的文化遗迹,培养学生爱乡爱家情感。

四、不足之处

作为一所初中,能够将乡土文化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在中考的压力下,学校活动的开展及校本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七八两个年级的师生上,九年级师生鲜有涉及。此外,很多事情都是语文老师在做,不少班级没有明确学生背诵的内容;开发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只是选择性地挑选了部分经典作品,没有形成系列也缺乏主题,有些只是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对经典的整体把握。

注释:

[1]钱理群:《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关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69页。

[2]郁苗:《高中乡土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以连云港开发区高中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韩品玉,第2页。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8】GHB19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乡土校本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乡土分外妖娆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