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平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和新阶段的特点,语文新课标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比如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习任务群的建构、学业质量的引入等,都将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笔者也有些许遗憾——其对情感培养的重视度不够。于是想就此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情感培养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有关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高中语文新旧课标都有提及。《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03版)》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设计课程目标的一个出发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中,仍是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及;但除了继续提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之外,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中却把情感落下了。[1]从以上新旧课标的变化中,我们看到在表述情感培养方面的文字都是比较吝惜的,并且新课标在这方面也没有要加强的意思,虽然在讲到“审美情趣”时也隐约有“情感”的影子,讲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时也明确提到“感情”,但对于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学科情感、人的情感的厚重任务来说,仍是相距甚远。
通过对比新旧课标我们可以看出:1.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对于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的文字表述太少、太弱。总览课标,只有两三处是明确提及情感的且仅仅是轻描淡写,缺乏进一步的表述。2.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没有把情感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门要求。众所周知,情感的培养是人的培养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其对于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语文学科正是培养和丰富高中生情感的重要学科,所以,情感问题不能缺席。3.情感的培养没能成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主要方面。从核心素养的构成来看,“人文底蕴”中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都有情感的参与;“自主发展”中的“自我价值”“自身潜力”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感”“理想信念”都和情感相连。因此,情感理应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情感培养对于语文的价值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就是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它是一门饱含深情的学科。”[2]和其他学科相比,情感的丰富性是语文的显著特点,而且情感培养在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情感培养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具有重要价值。
(一)语文学科中的情感特色
1.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使人在健康基础上有所发展,健康的情感也被囊括在其中。“除此之外,语文教学本就是教师与学生互相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3]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情感培养更应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人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情感等,而丰富人的情感是其首要目标。高中生处于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情感的波动性较大、不稳定性较强。此时若用健康、美好的情感来感染他们,有利于其躁动的心渐趋平静,从而更坚实地迈过这个容易产生裂变的时期。语文学科中包容多样的情感色彩,正可满足高中生的不同情感需要。尤其是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情感,会给学生带去巨大力量,有助于其情感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文学作品都是有情感的,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生成、交流的过程。以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学生与作品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情感体验,丰富情感内容。如果说这个过程是情感的内化过程,那么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就是情感的外化过程。这是对自身情感的组织、历练过程。各种类型的情感交流使得学生的情感丰富、成熟起来。
2.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首先是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基础,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依然是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刻、成熟,他们从语言文字中获得的情感内涵也会更加丰富。语言文字含情,人更是有情,两者相结合便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情感丰富性的特征。
其次是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文学作品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精选出来的饱含真情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进行情感教育最好的材料。“而那些具有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无疑是情感教育最有价值的资源。”[4]比如古代诗文中就包含有种种情感:有人生得意时的万丈豪情,也有人生失意时的百无聊赖;有和平时的歌舞升平,也有战乱时的颠沛流离……散文又是一种别样的风格,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文学风景。尤其是小说,情节的丰富、曲折、多变,人物的性格各异、情感多样,都让人在欣赏之余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其中,与作品中的情感相交融,形成美妙的共鸣。
3.语文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方式,是对教学内容掌握的体现。语文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都具有情感性,因此,教学方法必然也具有情感性。
例如讲授法,即要求教师把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讲给学生听。怎么讲?同样的内容,讲授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效果就千差万别。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大多都离不开情感,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情感的把握就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就要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想法抓住学生的心。”[5]只有教师领会了内容中的情感,并且善于创设合适的情境,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引导,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再如朗诵法。语文教学是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要想让学生掌握语言并能活用之,就要让他们亲密地接触语言,而且不断地感悟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地朗诵是有必要的。通过朗诵,学生能够对优美的语言有所熟悉和了解。并且,通过沉淀、消化,这些语言材料就能化作个人的语料,对今后的表达起到积极作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诗文,感情丰富,要朗诵这些诗文就要饱含感情,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这个过程本身就伴随着丰富的情感。
还有诸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等,都要求有情感的参与。可能别的学科教学也如此,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特征会更加突出。
(二)语文中的情感与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語文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将让教师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语文教育的重点在哪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分别是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其实,情感与上述四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并且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情感与语言的建构、运用
语言的建构可以看作是语言积累的过程,也是学语言的过程。首先,语言材料是有情感的。“语文学科中情感载体是语言讯号,作者的主观情感借助这些载体得以客观化。”[6]学生接触到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情感。要想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思,就要结合一定的情感来进行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达。其次,语言出于人之口,而人是有感情的,无论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如此。在学语言的过程中,听者也会带着感情去听,带着感情去学。有句俗话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师生也只有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下才能更好地用语言交流,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这既是理解的需要也是表达的需要。
语言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用情感表达的过程。首先,想表达什么情感。语言表达除了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之外,就是要传递某种情感。为了恰当地表达情感,学生要学会选择相应的词汇,并且要考虑词汇的组合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语言的复杂性在于不像数学那样,1+1=2,它有可能大于“2”或小于“2”,这一切取决于现场的情境以及说话人的表达方式。在语言表达中根据情感、意图来选词及其组合的分寸只能靠平时的积累以及语言的训练。其次,还要考虑让对方产生什么情感效果。比如,是让对方开心还是生气等。当然,如果语言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语言的表达者精确把握语言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语言具有高度的掌控力,能将其运用得游刃有余,而且尽可能地达到预期效果。
2.情感与思维的发展、提升
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思维的引发。思维活动并非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它多少有些惰性:善于思维的人,思维就常处于活跃状态,能积极思考;不善于思维的人,思维常处于被动状态,没有激发、触动因素,就会无动于衷,有的甚至总是处在沉睡状态,这等于自我压抑了个人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情感的引发。“只有当兴趣、希望的兴奋重新唤醒,情绪的一定紧张性得到加强,才可能进行智力操作,使生命充满活力。”[7]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思维本身,应善于从情感的激发入手,利用语文学科情感丰富的优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敏感状态,在反复思考中提升其思维能力和品质。
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思维的高效运作。思维的高效运作不仅取决于思维本身的品质,而且取决于一些非智力的因素,尤其是情感。事实证明,许多杰作都是思维高效运作的结果,无论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还是艺术上的重大创造,都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中才能使思维的效力发挥到极致。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在个人情感最强烈、对研究对象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情况下实现的。离开了情感,没有对研究对象或者创作对象深厚的爱,这份痴迷、这份专注都将不复存在,思维也就不可能达到它的最佳值。而且,这种思维的高效不是短期现象,需要一定的持久度,没有情感的维系,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想象力超越了现有的存在,是对现存世界的加工、改造,是创造性思维的前奏。“情感可以激发想象力,使思维创造性得到很好发挥。”[8]学生一旦被激发出了想象力,就能充分运用自身的储备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的情感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关系到他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挥。”[9]所以,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3.情感与审美的鉴赏、创造
“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举足轻重的,没有情感体验就无法构成审美活动。”[10]情感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学生要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就必须产生情感体验,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个人的审美,而是人云亦云的虚假审美。
审美的鉴赏需要情感体验。审美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实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诗文佳作,学生欣赏这些文章就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而这一切需要让学生能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比如一首诗,或描绘了独特自然风光,或揭示了深刻人生哲理,这都能给人创造一种情趣或理趣。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诗中描写景物的字词中激起了对此种景物的美感,产生了切身体会,其就能在此情感的引领下,深入诗中意境,获取更深层次、更激动人心的美,这就是学生对此诗进行审美鉴赏的基础。学生从产生美感到欣赏美感乃至建构美感,都是和情感相伴而行,离开了情感,审美也就失去了依托。
审美的创造也需要情感体验。在欣赏他人作品之后创造出一种新颖的美,或者自己进行文学的创作,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这些都是审美的创造。这个过程,情感在其中也起着基础的作用。人在确定创造目标时就已有情感的参与,因为停留在头脑中的那个新形象有个人情感的影子。而在创造过程中,这种情感也会逐渐清晰,变得更加可感。作为创造者来说,情感也会更加浓烈。这就是为什么进入创作状态的人常常会完全投入其中而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4.情感与文化的传承、理解
文化的传承需要情感。文化的传承是指继承过去优秀的文化传统。时代变化,传承文化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因为不同时代的社会有共同之处,为了当下的社会,我们需要总结、继承过去的优秀经验;而另一方面是情感的需要,过去创造的文化汇聚了前人的心血,也饱含了他们的情感。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我们应珍视前人的文化成果,对优秀的文化加以继承。但继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行动上,而情感就是行动的最大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才能使其自觉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中,有很多就是前人的文化成果。通过语文课的教授,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
增进对文化的理解能够加强情感的凝聚力。语文教育资源就是一种文化,集中代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貌。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文化符号、文化特征、文化规律,才能对文化产生情感。而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投入自身情感的过程,因为文化是前人创造,是带着人的情感的,理解文化就是一次情感的交流,而理解了文化则意味着在情感上的接受。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文化理解中和传统接近、相亲、相融,才能最终在自己的精神领地打下传统文化的底子,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根”的人。
三、语文学科对情感的培养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是情感性特征较突出的一门学科,而情感又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因此,利用语文学科情感的丰富性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培养就有着特殊且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主要可以着重从以下兩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我们已明确了情感的培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而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两者结合正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一大优势。高中生正处在个人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于此,语文学科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首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所以,情感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又是我们促进和优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1]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情感因素的运用是重要的方式。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作品的情感,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真切受到感染,从而更投入于语文学习之中。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触动和丰富。一个健康的人都有各种情感,不同的文学作品就是各种情感的展厅,语文学科就是要带着学生游历这个展厅,把丰富、健康的情感渗入到其生命中。
其次,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12]在语文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为高中生学会与人相处打下了基础。人是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具备了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融入社会,得到长远的发展。脱离社会、情感冷漠的人,最终也会被他人、被社会冷漠,这种人将没有幸福可言。
再次,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之情。只有对语文学科热爱,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影响他们将来的专业选择。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懂得相应的专业情感、专业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不在教学中流露出对所教学科的冷漠乃至厌烦、反感等消极情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培养起对该学科的热爱之情。”[13]有了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学生获得了在语文学习上的成就感,就能在今后的专业选择和学习中,运用相似的方法,取得专业领域上的更大成就。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应细心、耐心地呵护、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培养起其健康的情感。
(二)阅读活动中的情感培养
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外阅读,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多种多样的阅读内容。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比例较大。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离不开情感的,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情感自始至终都在起作用。“阅读之所以是培育情感的重要途径,还因为阅读活动需要情感的参与。”[14]情感培养主要靠情感体验、交流,在阅读中,学生透过语言符号感受文中的情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这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交流,让学生懂得在一定情境下的情感流露与表达的方式、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成熟。
就具体的文章阅读来说,情感是读者进入作品的重要途径。“情感既是文章的主线,也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对作者和读者都提出了要求,作者须‘情动而辞发’而读者就必须要‘披文以入情’。”[15]正因为文章是作者倾注全部情感写成的,内容中也弥漫着作者的情感气息,所以,理解其中的情感是解码文章旨意的钥匙。以王安石的《伤仲永》为例,题目中的“伤”字就流露了作者的情感,即感伤、叹息、惋惜之情。为什么会惋惜呢?通过阅读,学生能了解到:方仲永的天赋很高,如果得到相应的教育,日后取得高出普通人的成就应不是难事。可惜,他的父亲并没有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是只顾眼前一点利益带着他混吃、混喝,最终把他耽误了,落得“泯然众人矣”的结局。通过前后内容的对比,惋惜之情不就出来了吗?而且在惋惜之余也告诉读者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孩子的天赋多高,都要接受教育,不然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理解这篇古文时,从情感入手,最后把文章主旨也理清了。古文尚且如此,现代文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对学生来说,阅读是训练情感、培养情感的重要方式。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鲜明特色,它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情感的培育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起着基础性作用——无论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思维还是审美、文化,都离不开情感。正因为情感的重要性,所以,语文学科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为此,笔者也呼吁,不仅应在新课标中加重情感培养的分量,而且更要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2]赖娟红:《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探究》,《语文天地》,2017年第11期,第95页。
[3]曹文艳:《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年第12期,第110页。
[4][9][14]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9页,第13也,第80页。
[5]康贵平:《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中华少年》,2017年第9期(下),第45页。
[6][7][8]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第27-28页,第56页。
[10]张晶:《审美情感·自然情感·道德情感》,《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第75页。
[11]肖芙、王林发:《情感教育的体验与引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0页。
[12][13]吴珂:《情感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56页。
[15]钟莉萍:《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学语文》,2017年第8期,第134-135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