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
【摘要】 深度学习作为当代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单一的阅读体验到与他人分享体验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批注法这种读书方法阅读文本,让学生通过初读——精读——悟读、分享-表达、倾听——交流的策略,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以此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圈点勾画批注法 深度学习 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87-020
进入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扩大了阅读量,增加了大量的课外推荐阅读篇目,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实际上也为我们语文深度学习提供了方向: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策略,真正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深度学习,应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走向深化的必然选择。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走进阅读,爱上阅读,感悟阅读的魅力,深度解读文本的内涵,这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面对的新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地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法,进行有步骤的阅读,通过倾听、交流、表达等方式深入文本,参与探究,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是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一种新的尝试。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批判性。在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是让学生从单一的阅读体验到与他人分享体验的合作探究的过程。
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深度学习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的获得,如应用、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参与文本解读,通过圈点勾画批注法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实现对文本阅读的深度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以此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
二、圈点勾画批注法的内涵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拿起笔进行圈画批注,更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圈点勾画批注法就是一种适合学生在阅读的深度学习中使用的读书方法。
圈点勾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简单符号(如圆圈、着重号、横线)标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批注中“批”和“注”是不一样的。“批”指批语,主要反映读者的看法、思想感悟和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注”指注解,如字音、词义、作家作品介绍、内容出处等。本方法主要是侧重于“批”。批注主要分为五类:即概括式批注、分析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
通过使用圈点勾画批注法阅读文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探究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通过不同形式的批注,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思维和理解能力的目的,进而提升阅读素养。
三、走向阅读深度学习的圈点勾画批注法的阅读策略
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是丰富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对阅读文本深度理解的学习,也是学生深度表达的学习。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圈点勾画批注法的阅读策略,学生通过初读——精读——悟读的阅读方式对文本进行多维的深度解读,通过分享——表达、倾听——交流,展示自己对问题、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倾听交流,合作探究,由此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进而提升阅读素养。
(一)初读——精读——悟读的策略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时间量。因此,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同时为学生设定固定的阅读步骤,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法可依”,依据固定的阅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围绕着简明、具体的目标或主问题,对文本做深度的理解。这里采用初读——精读——悟读的阅读策略。
以阅读一篇文章为例,要求学生至少进行三次阅读,即初读、精读、悟读。第一次初读,要求学生先看题目,由题目可能得出文本的写作人物、线索、事件等重要信息,尽量对题目提出质疑式批注,带着质疑进行第一次阅读。第一次阅读的方式是速读,快速阅读全文,圈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以及自己觉得重要、能够表达主旨的句子和自己觉得写得好的词语或精彩的句子。在第一次初读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概括式批注,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回答对题目的质疑。然后进行第二次精读。精读中,主要对第一次初读中写得好的词语、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拓展了思维空间,发展了理解能力。在完成第二次精读的基础上,实际上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由此进入第三次的悟读。本次阅读采用浏览的方式,再次阅读文本和批注,可以针对文本的写作特色进行评价式批注,或文本的人物、事件写出自己的感想或感悟,进行感想式批注。通过三次阅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个人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并且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度解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完成了丰富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二)分享——表达的策略
大胆、自信地表达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显性表现方式,也是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有效形式。学生通过三次步骤阅读,循序渐进的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形成对文本独特的个人体验,并将其通过小组交流或者上台展示的模式进行分享,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有观点,有论据,逻辑严密,分析到位,表达清晰。这样的分享——表达模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深度表达的策略,激发学生对文本多角度的解读,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构成了深度学习的语文阅读交流活动课堂模式,形成了丰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倾听——交流的策略
倾听是一种主要的课堂学习模式,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发言更重要。培养好学生的倾听能力,才能提高学生深度表达的能力。深度学习会让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引发学生较强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是高质量问题的驱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认知水平较高层次的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感受、理解、欣賞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进入学习过程,去倾听他人的观点,诉说自己的观点。倾听往往使人心绪平静,用心倾听更加能够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他人的理解进行欣赏和评价,从而提炼出更精彩的观念。这就是参与的价值所在。在倾听——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发展了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和促进了深度学习。
四、结语
将深度学习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圈点勾画批注法为指导方法,用初读——精读——悟读、分享——表达、倾听——交流的策略指导学生参与阅读文本的活动,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主动阅读,深度解读文本,乐于参与分享与表达,懂得倾听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活动中不自觉的提升阅读素养。同时,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阅读课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何玲,黎家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2]J.W.佩利格里诺,等.运用深度学习提高21世纪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5(2).
[3]曹文轩.自然是最美的教学之美[J].教学前沿,2015(2).
[4]吴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5]喻玲.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