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2019-09-10 07:22杜姗姗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二泉映月流利朗读课文

杜姗姗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一、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于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4个朗读层次:①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②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③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的过程设计。

(1)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①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指名分段读课文,每人一段:正音,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对于难读或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正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基本读上口。

(2)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①同桌练读;②指名学生读;③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互相说说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二泉映月》。

(3)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①再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好,还要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②再读课文并动动脑筋,看看能给问题找到答案吗?③一起讨论,研读句子。如:“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为什么以前他不会想起,现在为什么想起来了?想起了自己怎样坎坷的经历?这与他创作出《二泉映月》有什么关系?④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展示。

(4)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①教师提示诵读方法,如看图画诵读、看板书诵读和借助音乐诵读等。②检查诵读效果。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可逐步不看书,熟读成诵;可以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③延伸课外,强化积累。激发学生把课文朗诵给家人和其他学生听。这段预设的过程,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读识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语感发展规律,让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真正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读出乐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制造機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可采用个别读的诸多形式和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

三、激发真实的朗读情感,读出个性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激发。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所以说“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这样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何愁学生没有朗读的激情,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呢?

四、立足学生的发展,给予实效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有感情朗读的激发也在于教师评价语的激励。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二泉映月流利朗读课文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青铜葵花》选段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
如泣如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