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楷
摘要:在农村学生人数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对于农村来说,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许多父母教育程度也比较低,学生教育环境差,这是我国存在的不能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与领导者,对于一个班级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氛围的增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项政策的落实,教育工作有了更加优越的环境,但这同时意味着班主任的工作也将面临一些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挫折和磨难。作为班主任必须勇于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新时期;班主任;学生心理;专业能力;思维方式
学校是一个各个方面协同交流互动的整体,其中离不开任何一方的贡献和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也需要班主任去有效的落实和执行,才能确保有序的开展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在一個优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每天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衣食起居,可以说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农村初中班主任,要积极应对新时期发展下的新需求,运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关注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本文就新时期下农村初中班主任素质的提升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深入了解学生心理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灵魂,应该关注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支持直接影响到一个班集体的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于班主任来说尤其如此。班主任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于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班主任可以经常去班级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且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进行单独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情绪;同时班主任要定时进行家庭访问,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并且避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来自家庭的阻力,真正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结合。作为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全方位共同的努力。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小明和小溪由于口头的一些矛盾引发了激烈的动作冲突,影响到了整个课堂秩序的有序进行。班主任应该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有效进行,将这两名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交谈,了解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激发矛盾产生的心理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动,从而进行疏导,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班主任要让学生了解到“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爱才能感化一切。
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众所周知,班主任所做的工作是极其繁琐的。班主任在教授所授课程的基础上,还要照顾到每一位任何任课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状态,父母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所以,对于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来说,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且,在现如今,社会对于班主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班主任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埋头学习的同时也关注于国家的发展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能够让人在其行为与谈吐中感受到内在的学识和涵养,总是极易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赞赏。学生只有在内心对班主任有一种认同感和崇拜感,才会愿意去配合班主任的工作,用一种积极地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完成教师交代的各项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是为了考试”这种想法存在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以致教师普遍认为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受到教师的喜爱;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受到偏见,认为他们在智力或性格上有所缺陷,对他们进行贬低和人身攻击,这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作为班主任必须改变这种以成绩为主的教学态度,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明白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对于生活的意义,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努力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思维活力,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班主任要给予其支持和认同,并且正确引导他们去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满足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农村这种具体的情况之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农村班主任,必须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努力创新教育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评定,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该承担起自己身上的责任,了解学生的想法,配合任课教师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班集体。
参考文献:
[1]高云.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素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毕新书.提高新时期初中班主任能力的措施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