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煜
摘要: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幼儿一些基本的知识,为幼儿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还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幼儿思想还没有发育起来,家长对幼儿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想要开展好幼儿学前教育工作,教师必须重视家长的作用,做好家长工作,落實家校共育模式,为幼儿的全方面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在学前教育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重视,幼儿教育在幼儿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纲要和指南都对新时代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端正教育态度,从知识学习和身心成长两个方面下手,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良好的家长工作不仅能够让教学少很多问题,更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那么,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做好家长工作,落实好家校共育模式呢?
一、加强沟通交流,发挥家长积极作用
想要落实好家校共育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这个年级的幼儿正处于家长最担心最疼爱的时期,所谓关心则乱,如果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没有做好,家长难免会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质疑,一点点小意外也可能会造成家长的高度紧张,从而引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正由于家长对幼儿的高度关注,教师如果能够做好交流沟通,让家长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那么就会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家长的意见,积极与家长就幼儿的教育进行沟通,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不见了”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和家长做好沟通,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家长可以就本节的教学内容跟家长进行交流,并鼓励家长在课后配合幼儿进行相关知识的游戏锻炼。除此之外,对于家长一些意见也必须重视,而对于一些户外活动游戏也要向家长说清楚,让家长明白户外活动是没有危险性的,而且适当的锻炼对于幼儿的身体成长也是有好处的。对于一些幼儿闹情绪的问题也要积极与家长沟通,问明原因,合理解决,从而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举办亲子活动,发挥家校共育优势
想要落实好家校共育模式,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亲子活动的举办。家长出于对幼儿的关心,对于幼儿所生活的环境、所经历的教学也难免想要了解清楚。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亲子活动的方式来邀请家长参与到某一节的教学中来,一方面通过家长的参与让家长对幼儿的教学环境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更加信任;另一方面家长的参与也往往会让幼儿有着更高的学习热情,对于促进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着不小的帮助。
比如,在“爱的祝福”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亲子活动联系到一起。这一节的内容只要是让幼儿通过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和阐述他们对自己的关心从而让幼儿认识到爸爸妈妈的爱,从而在幼儿的内心中建立起孝顺父母的观念。针对这个内容,教师可以让幼儿与父母做好互动,共同讲述亲子之间的趣事,然后再一起创作一些小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亲子间的感情。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向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爱,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让家长们切身感受到教学的效果,使家长对教师更加地信任,对教师的工作也更加配合。
三、明确教育目标,做好本职教育工作
想要落实好家校共育模式,也不能忘了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铭记教学的目的,不能因为担心家长的态度就放松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明白,家长并不是教师,很多时候家长的观点都是不专业的,对于幼儿的教学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在重视家长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被家长主导了教学,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教学,确保幼儿在学习之后是有收获的,是能够对今后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的。
比如,在“劳动者的工具”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学生认识各种工具的作用、明白工具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会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活动。而有些家长出于心疼孩子的原因,对于这个环节颇有微词,认为是没有必要的。这个时候,教师不能担心家长有意见就放弃了这一环节,而是应该在坚持自己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语言向家长阐述这样做的理由,争取家长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落实家校共育模式,发挥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正确家长对教学工作的配合;其次要通过举办亲自活动的方式,加深家长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增强家长的信任;最后还要明确教育目标,把帮助学生成长作为一切的前提,并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金花.幼儿教育中实现有效家校合作的几点建议[J].甘肃教育,2018(16):44.
[2]蒋德英.家园合力,共促幼儿和谐发展[J].文教资料,2010(3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