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的思考

2019-09-05 09:43潘汶奇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8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经典诵读必修课

潘汶奇

摘 要: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精神和美德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和民族精神。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通过组建专业队伍、明确诵读课时、编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热情等措施,提升学生参与经典诵读课程、学习中华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本科院校;经典诵读:必修课

中华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精神和美德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根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受本科院校教学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不少本科院校开设了中华经典文化系列讲座,组织了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有的本科院校还开设了相关选修课。但笔者认为,这些教学形式对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来讲都是不够的。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是非常必要的,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需要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围绕立德樹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意见》为高校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路径,而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正是落实《意见》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是促使本科院校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需要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院(系)设立了文史哲等必修课,一些院校还设立了文化概论、中国通史等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但除相关院(系)外,很少有院(系)将大学语文课程或中华经典等纳入必修课。这样的现状致使我们的母语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弱化的问题。这种状况若不能引起高校管理者足够重视,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很多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匮乏和文化底蕴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缺失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因此,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将中华经典融人通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改变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状的需要

近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人,一些学生在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激荡的教育环境下,成为多元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游离”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接受、崇拜。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个别学生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而对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比较冷漠。这种文化信仰上的迷茫与危机,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经典诵读纳入本科院校必修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热爱中华经典的信念。

二、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的教育价值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主要保存于各类文献典籍之中,如《道德经》《易经》《诗经》《论语》等。这些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与象征,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基因,是我们民族智慧的源泉。我们以这些经典文献为诵读内容,会读到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会读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会读到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会读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经典诵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融入文字描绘的情景中去,感受民族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人性之美,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优秀传统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于学生内心。

(二)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与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我们从经典文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上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朔源。开展经典诵读,走进经典,理解经典,有助于学生认同经典中蕴含的价值。在这些思想、故事、诗文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修养会逐渐提高,品德会逐步完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可见,开展经典诵读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经典是我国人民思维方式、精神气质、审美情趣和思想智慧的集中反映,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如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含蓄温润的审美情调、浓郁深沉的爱国情怀、以讴歌大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意识等。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先贤哲人心灵对话交流的过程,就是建构自我世界、建构精神家园、建构人格与人生的过程,这会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多彩。诵读经典,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此外,中华经典具有内容凝练、语言精美、情景交融的特征,经常诵读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气质、增强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

三、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应注意的问题及实现路径

(一)组建专业队伍,明确诵读课时

有效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教师是关键。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落实工作,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正确引导学生诵读与领悟经典,促使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逐步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时,高校领导也要保障经典诵读课程的课时和教学场地,赋予经典诵读必修课一定的学分,避免开设的课程流于形式。

(二)贴近学生实际,编制教学内容

经典诵读必修课内容要贴近高校学生学业水平实际。教师既要保证所选择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能真正代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满足学生的诵读要求。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篇幅长短要适当,难易度要适中,以便于学生诵读。比如,有的高校开设的经典诵读公选课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作为诵读内容,就存在诵读内容起点过低的问题。二是要解决经典诵读中文字障碍的问题,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诵读中的文字障碍即为读音障碍和意义理解障碍,经典诵读课程要解决学生诵读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的音义这些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分类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课程按类编排为四书五经类、神话故事类、寓言故事类、爱国治国类、劝学励志类、经典古诗词类等,从而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文体形式。四是要注重经典原著的诵读。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尽量避免导读内容过多的问题,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作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原著。五是注重对学生诵读技巧、诵读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如重读、轻读、停顿、语调、语速、节拍、意群等。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是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互动。经典诵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需要教师全程的讲解,这门课程更多的是教師在讲解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互动实践,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比如,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范读、齐读、小组赛读、角色读等形式,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最大化地实现理解、感染、吸收、升华的诵读效果,二是把课堂教学与课下活动结合起来,以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比如,在经典诗词诵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组织中华诗词诵读大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实现在愉快的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三是把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改变经典诵读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优秀的网络课程,或把其他高校先进的教学成果推荐给大家等,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得到远方名师的教导,享受高水平的知识盛宴。

参考文献:

[1]刘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周云钊,苗守艳.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责编:清 欢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经典诵读必修课
鲸宝宝的必修课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