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9-09-04 09:37卢东
职教通讯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

摘    要:从学生技能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实战练习为核心,以服务教师、学生、企业等“三方服务”为抓手,挖掘教学资源,搭建教学环境。力图克服传统教师在新教学环境下无法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工业产品设计独特的设计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梦想;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优化工业产品设计团队的设计思路,建立以“数码3D创意馆”为依托的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平台,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对师生、企业的服务,提高团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卢东,男,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0-0022-04

一、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传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完成的作品,大多以教师的思路为指导,千篇一律,学生自身的想法无法得以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对理论和死板的知识会有排斥,而对于需要思考、可以表现自己的学习方式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而工业产品设计的优势就在于给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因此,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在引入此类新型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工业产品设计课程85%以上都以网上找图、网上找题为主,根据图片进行设计改进形式,这种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很快速地了解最新的产品特性,但却无法真正地理解每一个设计产生的原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模仿者”,而不是真正的“设计者”,所设计的产品缺少实用性,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

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授课基本以书本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素材较为单一,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介入与先进建模方式的产生,许多素材、模型已经不符合当下的设计要求。[1]这就导致学习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工业产品设计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内属于一门新兴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从理论学习直接转为教学,实际为企业设计产品的经验较少,这使得所教授的内容过于传统,毕业生较难符合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

二、基于“三方服务”的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为了改变工业产品设计教学与实训方面的不足,实现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设计需求,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方面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三方服务”工业产品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能够将学生与老师的诉求变成现实,借助三维软件、三维打印机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与工具,以需求为动力和出发点,搭建一个全面的团队、学生、教师交互服务平台,能够让学生接触先进的技术、让教师得到技术的支持,竞赛能获得实际的操练,团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服务”,以学生的“三方服务”为核心,通过服务来达到技能的提升、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数码创意馆”及“PLM体验中心”为服务平台和学习基地,它们作为企业专家、教师、学生三方交流的纽带,深入挖掘学生潜力,积累“服务”资源,转化“服务”成果;以教师服务企业、企业助推学校的双赢方式作为牵引力,将企业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经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渴望知识的学生手中。

通过服务实现设计经验积累和设计素材积累,从而实现实践案例的反馈,最新素材的反馈,优秀毕业生的反馈。以“三方服务”为基础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企业设计经验与教学经验的对接,工业产品设计在校学生与产品设计工人的对接,实现校企资源与人才的双重对接。

三、基于“三方服务”的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

1.教师跟岗进修,服务企业。结合专业优势,有计划地安排工业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到大型设计类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教师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学的原始素材,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2]进入到企业实践的教师需根据学校制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施细则》,开展“三个一”工作,即学精一门技术、参与一项科研、完成一项调研。

2.專家进校助教,服务学生。教师的教学一般较为注重理论,轻视实践,但企业专家有其自身特色,他们来自企业一线,对产品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对同一个知识点,他们有着更为直接的讲解方式和解决方法。因此,我们要求,专家进校后要进行不低于4课时的授课,要求企业专家根据学生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独立完成授课任务。这也是对企业骨干表达能力的良好锻炼。

企业专家在授课的同时,更多的时间是帮助“数码3D创意馆”的学生在进行对外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协助;为参与创新创业以及参与竞赛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持。

(二)建立“数码3D创意馆”,搭建技能提升服务平台

1.基于“PLM教学中心”,开展模拟教学。PLM教学中心内部布局采用项目式六边形工作台,每一个项目组6个成员,分别模拟企业不同部门的不同角色,实现了典型零件从设计工艺到制造的全过程体验。工业产品设计的学生在PLM教学中心学习时,学生可以在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资源库中选定项目进行模拟练习,实现分层次训练,项目由易到难,按小组进行,教学前期教师依旧按照自编课本系统教学,教学后期教师在项目中只担任咨询师角色,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2.基于“数码3D创意馆”,开展服务活动。“数码3D创意馆”位于学校融创园7号商铺,内设4台设计用工作站,实行学生循环值班制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数码3D创意馆”中体验与客户交流的过程;“数码3D创意馆”的主设计中心依然为PLM教学中心,在教学中心,学生将接到的相关任务进行分组,并完成设计;“数码3D创意馆”拥有两台熔融式三维打印机和一台光固化打印机,可以将学生负责设计的产品转变成实物。

(三)专注“三方服务”,提升设计能力

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在于“三方服务”,即通过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企业三方面的服务来实现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

1.提高基础技能,服务在校学生。通过“数码3D创意館”为交流平台,运用自身专业能力,帮助有想法的学生完成小发明、小制作的设计任务;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改进、改良、验证相关的发明创造;通过三维打印的方式帮助学生将设计从虚拟的模型中变成现实。

2.提升设计能力, 服务在校教师。工业产品所设计的三维模型有着很高的虚拟现实特性,可以作为很好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媒介,通过仿真运动、分解模型、模型爆炸图等特性有效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作为“顾客”在“数码3D创意馆”提出需求,学生辅助教师完成在教学业务比赛中的教学理念表达,提高竞争力;教师的科研任务中,需要在制作实物前,需要对设计进行验证与改进,工业产品设计独有的数学化样机模式,让测试可以在电脑中进行,从而帮助老师减少科研时间和科研费用。

3.夯实实战技能,服务小型企业。通过“数码3D创意馆”,学生可以帮助小型企业完成产品模型的设计、测绘、手板模型制作等工作。与此同时,在完成企业所给予的任务时,会遇到很多的技术难点与突发状况,这时就需要学生通过询问老师,与专家互相交流、分工合作、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一个企业任务的完成,往往能让学生的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

(四)设置“三项反馈”,以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1.反馈实践案例,积累设计经验。通过“数码3D体验馆”的“三方服务”,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设计经验、服务经历以及设计素材,教师要求学生将所设计的产品资料按要求保存在共享服务器上并填写设计过程表,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写下来。[3]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设计素材以及经验的积累和传递,弥补了学生轮流所导致的经验流断裂的问题。

2.反馈教学素材,提升课堂效率。“数码3D体验馆”在收集一段时间的产品资料后,教师将在企业专家的帮助下,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消化。筛选出典型的案例并加以修改,变成符合课堂要求的教学素材,并快速地更新校本教材,让教材更贴近实际。

3.反馈优秀学生,强化校企合作。“数码3D体验馆”以一种近乎真实的实体设计公司进行运作,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升,学生所学习到的技能更加贴近真实。在这期间也踊跃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最后被这些大型设计企业录用,并很快能进入工作状态,发挥效能,获得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好评。

基于“三方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练习不再出自老师或者课本,而是真正来源于现实。所遇见的问题也不再是为某个知识点所特设的,这些问题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即是企业,学习即是工作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主云龙. 浅析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形式创造及创造力的培养 [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3(3):66-67.

[2] 王茢, 张立巍. 工业产品设计“双创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艺术教育, 2017(4):176-177.

[3] 姚江, 封冰, 张燕. 从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到创新人才培养[J]. 美与时代(上), 2013(3):118-120.

[责任编辑    刘    燕]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