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是医药卫生类高职校提高区域产业服务能力和内涵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存在封闭化、同质化、单一化、行政化等办学问题,主要原因是行业产业主体地位缺失、政府职能缺位、企业价值取向不同和顶层设计不完善。由此,提出 “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办学机制,“一体”即政行院校多元协同的办学共同体,“两翼”即混合所有制和企业大学的办学机制,“三融合”即人才培养模式的产教融合、国内外办学机制融合、专业与产业融合。同时,从错位发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行业标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机制;产教融合;医药卫生
作者简介:孙丽芳,女,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0-0011-06
医药卫生类高职校是面向医药卫生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根据医药卫生类高等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医药卫生类高职校主要培养包括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在内的医学相关类、药学类专业专科人才。[1]
根据《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卫医发〔2018〕29号)[2]、《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工信部联规 〔2016〕350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精神,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精准医疗、转化医学等技术不断进步,医药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呈現出较强的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作为与医药产业关系密切的教育类型,必须主动调整和适应服务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3]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讨论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办学机制与具体对策,对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创建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苏教办〔2018〕1号)、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通知要求(苏卫办〔2018〕13号)的重要举措。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办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办学现状
从办学主体角度,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多由行业企业主办,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因国家机构调整、行业协会经费受限、科教兴国的理念内化,行业企业办学逐渐凋零,渐由政府教育机构主管。[4]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5年,79所高职院校中,公办的占75%,在学科、专业和招生数上占主体地位。[5]
从专业设置角度,目前医药卫生类高职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开设最多的专业依次为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助产、药学及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趋于同质化。[6]
(二)办学机制存在问题
1.封闭化人才培养。[7]多数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在人才培养中,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还有相当距离,在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多采用本科教育的“低配版”,忽视了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开放化办学的现实需求。
2.同质化办学定位。多数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因其公办属性,受政府部门评价指标和财政拨款的激励制度影响大,产业和行业需求对办学效益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多数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评价指标等方面趋于一致,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3.单一化培养结构。医药产业技术变革速度加快,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也随之变化,而高职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动态调整,呈现出“固化”和“单一”的特点。
4.行政化管理倾向。在内部管理方面,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在招生计划、经费来源、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不足,管理机制和学术权力趋于行政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科学自由和多元协同的学术氛围不够。
综上,我国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和差异化不够,开放性不足,院校合作范围窄、层次低、内容少,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社会变化、岗位需求的对接还不到位,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主导的多元办学机制还多限于形式。改革办学机制,对接产业需求是当前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开展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活力的必由之路。[8]
(三)原因分析
1.办学主体变化导致行业产业主体地位缺失。[9]医药卫生类高职校的前身多是行业企业主办,随着办学主体转变,行业产业的主体地位也被政府机构所取代,高职校的行业属性逐渐消失,双方在理念、机制、目标和标准上渐行渐远,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2.政府职能缺位导致产教融合缺乏可操作性。政府机构在高职校办学中,多以行政方式管理激励,在推动产教融合和转变办学机制方面,宏观政策多、操作性实施细则少;单一的行政考核多,跨部门协同配合少;对高职校的考核激励多,对行业企业的优惠扶持少。
3.企业价值取向不同导致校企合作动力不足。虽然高质量应用性人才是校企合作的价值原点,但社会人才流动、企业发展变化、人才培养周期、传统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导致市场经济下,校企利益诉求不同,合作源于人情或限于浅层次,企业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缺乏动力。
要克服院校双方在价值追求、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合作困境,实现院校合作的协同运行和有效融合。一是应着力开展联合办学机构的重组,整合教育和医疗机构的组织框架,满足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二是应构建院校联合的教学运行机制,从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操作规程等方面保障院校双方持续发展、人员环境设备等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应建立院校联合的“课—岗—证”考核评价机制,院校联合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开展教学督导评价,对教学、教师、学生开展多元双向评价。
(五)依托国际化合作开展本土化办学改革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开展境内外合作的渠道不断拓宽,教师培训、学生培养、人才输出、合作办学等成为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办学机制创新的又一渠道。以江苏省为例,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日中医疗福祉人才交流协会开展海外护士合作培养项目,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学院合作举办健身与健康促进专业,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与美国BobJones大学合作师资培训,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瑞典隆德大学建立了师生交换培养合作项目等。
国际化办学有利于医药卫生类高职校探索产教融合多元生成机制,实现国际办学经验本土化。目前,医药卫生類高职校国际化合作多限于资源互动、合作办学的浅层阶段,在国际经验本土化、办学机制改革、打造高职特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需要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在国际化合作中调整办学定位、整合办学资源、创新办学机制、提高高职办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六)建立专业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整机制
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应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为此,应开展医药卫生行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评估并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根据健康中国和老龄化国家的医药产业需求,建立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规划并整合配置健康管理、老年康复医疗等新兴专业建设所需资源。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医药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卫生服务的形态发生转变,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构、职业素养也随之转变,而高职教育的培养周期长、培养目标和方向相对稳定,这就要求医药卫生类高职校紧跟产业结构变化,评估预测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的灵活度和与产业的匹配度。
综上,医药卫生类高职校推进产教融合,应着力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的办学机制,“一体”即政行院校多元协同的办学共同体,“两翼”即探索混合所有制和企业大学的合作机制,“三融合”即人才培养模式的产教融合、国内外办学机制融合、专业与产业融合。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办学机制的相关对策
(一)服务区域产业需求,谋求错位发展
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应转变目前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同质化现状,提升其服务地方和产业的能力。因此,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应根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高职校自身特点,科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发展优势学科,建立适应产业需求、技术变革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办学机制,谋求错位发展,突出办学特色。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
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应整合办学共同体内部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师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环境等,实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各种优质资源的有序匹配和有机整合,实现质量和效益的价值追求。
(三)引入国际行业标准,拓展执业资格
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要求国际行业标准的引进,如德国的双元制实施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考评分离的评价机制。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应主动引进国际标准,拓展执业资格培养,从师资培训入手,由点带面,提升医药卫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如国际护士执业资格(ISPN)、外国护士资格(CGFNS)、国际康复质量认证(CARF)等。
(四)提升双师素质,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
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应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为此,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应着力提升双师型师资素质,通过建立双师型师资评价标准、开展“外引内培”等多种师资建设路径,提升高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高职校应积极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如为医院和企业提供技术转化、学历提升、岗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使高职校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生产实践。
(五)明确价值原点,寻求院校文化深度融合
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层发展和隐性表达。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确保院校合作的深度、广度和良性持续运行,应着力发展院校双方“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建立产教融合稳定发展的文化基础,实现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的办学机制的自觉地、持续地创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2-03-06].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left/moe_737/gzjy_qt/tnull_741.html.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18 -08 -19]. http://www.moh.gov.cn/yzygj/s3594q/201808/1e5aeaf3dbfb457487bc1d92783b43d8.shtml.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4] 郭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行业、企业办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4(3):116-121,131.
[5] 张慧清.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6] 张延新,李甦,张福华,等.医药类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0-12.
[7] 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反思与路径探寻[J].教育与职业,2017(9):44-49.
[8] 赵怀玉.推进综合改革 实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52-53.
[9] 章永刚.高职教育“再行业化”推动产教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6(22):44-47.
[10] 於学良,胡颖.医药卫生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 2017(35): 45-47.
[11] 李永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现实意义、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12):12-18.
[12] 卢勇,王岚,张旭翔,等 .高职院校与企业大学的共生协同:基于高职二级管理视角[J].江苏高教,2015(4): 142-145.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