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回报

2019-09-04 08:12苏荟刘洋张继伟
职教通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固定效应模型中等职业教育民族地区

苏荟 刘洋 张继伟

摘    要:利用2004年—2016年民族地区的省际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回报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大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难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经济回报,且加大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东部地区更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人口数量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均有利于民族地区提高经济回报,而受制于相对封闭的对外贸易方式,对外开放程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经济回报;固定效应模型;民族地区

作者简介:苏荟,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刘洋,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学校管理;张继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0-0001-01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高效配置,加深市场融合;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从而解决经济增长和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职业教育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国家经济转型提供技能型劳动力,更是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既是职业教育有效服务于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动力所在。[1]因此,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经济能力,完善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优化升级相协调,加快发展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型劳动力,增加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回报。[2]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展开研究。蔡文伯(2018)运用DEA-Malmquist指数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将地区间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回报的关系分为高增长区域,徘徊型区域、低增长型区域等,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有空间依赖性。[3]王凤羽(2013)以全国和辽宁省的宏观数据为样本,通过丹尼森系数法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受教育年限对经济回报的作用。[4]徐晓(2015)对比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并对比中、东、西部地区发现,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回报的影响较低,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由此可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5]周宏(2012)分别考察东、中、西部与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回报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二者之间关系显著相关,且西部地区中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为明显。[6]王海燕(2012)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中职教育存在长期且稳定的关系,但中职教育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回报的影响程度较弱,西部地区发展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7]苏荟(2016)通过邓氏灰色关联的方法分析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具有一致性,公共财政投入与学生家庭情况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布局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作用。[2]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有关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回报间关系的研究颇为丰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以往文献肯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但对于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回报的研究较少。对于特定民族地区而言,由于地理位置相對闭塞,缺乏充足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中等职业教育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甚至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不协调等问题,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那么,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增长,其影响程度如何?本文利用2004年—2016年新疆、广西、内蒙古等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地区经济回报的影响,探究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教育投入,以及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回报的作用。以期推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参照谷媛媛等(2017)和时广军(2018)的研究,结合本文实际需求及现有的数据基础,最终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在该模型中,[i]表示地区(省市)个数,[t]表示调查数据当年的年份,[C]代表常数项,[eit]代表随机误差项,[βi]代表影响系数,[λi]表示省份的固定效应。[zxsrs]表示在校生人数,[ssb]表示生师比,[rksl]表示人口数量,[cyjg]表示产业结构,[ldscl]表示劳动生产率,[dykfcd]表示对外开放程度,[jyjf]代表教育经费投入。

(二)变量说明

本文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云南省、贵州省和青海省等地区2005年—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云南、贵州和青海均属于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9],故亦将其纳入民族地区的范畴。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由于《2013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缺失,为避免数据的不连贯,本文采取插值法对数据进行补充。[10]

1.经济回报。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不仅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能明确的表示出教育投入和产出的辩证关系,是检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效指标。[11]因此,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LNGDP)作为地区经济回报的代理指标,即为被解释变量。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教育投入三个方面来反映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数量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本文使用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LNzxsrs)为代理变量,人数越多表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越大。在校生人数可以反映地区潜在的人力资源储备量,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度,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有一定的估计作用;[11]生师比(LNSSB)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代理变量。即生师比值越小,代表教育质量越高。其最终对经济回报影响度越大;本文选取教育经费(LNJYJF)作为教育投入的代理变量。教育投入越大,代表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越高。[12]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设施完善、环境优良、师资队伍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才能提高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质量,从而对加速经济回报做出贡献。[10]

3.控制变量。本文主要选取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对外开放程度作为控制变量,从而降低模型的估计偏差,提高实证结果的客观性。其中,劳动生产率(LNLDSCL)为衡量不同地区间的劳动生产效率的指标,用二、三产产值与就业人员数量的比值代表,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代表地区生产效益越大,地区经济回报越迅速。本文选用第二、三产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代表产业结构,比值越大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越合理,市场转型适宜;[11]对外开放程度(DYKFCD)是衡量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的代理变量,该指标用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出口总额与对应年份的GDP比值来表示,比值越高代表对外开放程度越好,则其与外部的人才交流越频繁,从而越有可能吸收更高质量的教育文化;[11]人口数量(RKSL)代表一个地区的潜在生源数量,侧面反映出经济市场的容载量。[12]具体详见表1。

如各变量描述统计结果所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大值为9.815 6,极小值为5.354 4,两者有明显差异,说明民族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在校生人数,极小值小于均值,表明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有较大地域差距。生师比,极大值为4.177 2,极小值为2.229 3,说明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此同时,在民族地区不同时间点的教育经费、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数量等变量在地区间均存在差异。

三、中等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回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检验

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前,为避免出现“伪回归”或虚假现象,通常会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首先,根据协整检验的定义,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两个变量序列均是同阶单整序列;其次,再进行单位根检验。

1.ADF检验—单位根检验。本文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为保证各个变量的平稳性与避免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现象,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即gdp记作lngdp、zxsrs记作lnzxsrs、ldscl记作lnldscl、jyjf记作lnjyjf和ssb记作lnssb。

结果如表2数据所示,就民族地区八省区而言,lngdp、lnzxsrs、lnldscl、 cyjg、dykfcd、rksl、lnjyjf 和lnssb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因此,对所有变量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得到整体平稳序列。由此可达到协整检验的条件,即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需要变量间序列均是同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由于本文要对变量间进行长期关系的研究,因此需进一步对变量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协整检验的意义在于揭示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協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其短时间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会恢复到均衡位置。[13]在通常情况下,经济理论认为两个变量应该是协整的,对协整性的检验就是对经济理论正确性的检验。本文在恩格尔—格兰杰检验的基础上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其中,

Pedroni含有7个检验面板数据协整关系的统计量,即Panel v、Panel rho、Panel PP、Panel ADF、Grouprho、Group PP和Group ADF统计量,表3结果显示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PP-statistic、Group ADF-statistic统计量推翻原假设,即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说明这些变量间存在长期且稳定的关系。[14]

综上所述,本文数据符合标准的面板数据要求,可以建立面板模型。最常见面板模型主要包括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为进一步选择精确的模型,本文依次做了F检验和Hausman检验,其中,F=44.7596154>F(7)=2.95,拒绝原假设,说明对本文研究数据处理更为恰当的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使用Hausman检验,得到P值为0.000,确定在本文所用到的面板数据中,固定效应模型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检验结果充分证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处理本研究的面板数据更具稳健性。

(二)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回报的结果分析

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模型二)结果显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整体上对地区经济发展呈促进作用,其中,生师比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回报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生师比每减少一个单位,则地区经济总值会增加0.071 0个单位,即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越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这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可直接反映在所培养人才的技术水平上,而人力资本的提升必定会影响生产效率,进而优化产业结构,达到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从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来看,教育规模对地区经济回报无统计学意义,即进一步说明,对于民族地区需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回报。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回报的影响是在1%的水平上显著的,即教育经费(lnjyjf)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回报0.088 0个单位。说明加大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发展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可以改善师生办公学习环境,提高其效率。购买教学设备,完善教学内容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加速经济回报;另一方面,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吸引和保留优秀教师的必要物质手段,可以满足建设优秀的师资团队。除此之外,对学生发放生活补贴,设立奖学金机制,有利于保证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保障地区教育财政支出,表现出该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较为贫困的民族地区而言,更是起到了精准扶贫的作用。

从控制变量来看,劳动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生产率每增大一个单位,民族地区的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881 1个单位。这说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回报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其产业结构每增长1个单位则经济回报增长2.850 7个单位。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对民族地区经济回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肯定了经济新常态所提出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这一战略要求是切实可行的。其次,据表4所示,人口数量对经济回报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数量每增长一个单位则民族地区经济回报0.001个单位,即增加人口数量对民族地区经济回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市场的容载空间宽裕,保障充足的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吸引大量高技能人才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回报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为,部分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方式相对封闭,过多依赖传统贸易商品和渠道,并未根据地区特色进行因地制宜的对外贸易,使得相对区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出口贸易对经济回报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探究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回报的作用,本文将民族地区与各区域间进行对比分析。

(三)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回报影响的区域性对比分析

由表5通过对比民族地区与全国及中、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回报的影响发现有如下三个方面。(1)从教育经费投入来看,民族地区,全国、中、东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回报有正向且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促进经济回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比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不难发现民族地区明显比东部地区影响系数大,说明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回报的回报率更高。(2)就教育质量来看,全国平均生师比系数比民族地区生师比系数小,说明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对经济回报的影响显著性更强,回报率更高。由生师比定义得知其代表教育质量,在同等情况下,生师比越小则教育质量越高,数据显示生师比与地区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当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生师比时,全国经济就会增长0.066 4个单位,民族地区,经济就会增长0.071 0个单位。因此,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以适应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最终达到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3)从控制变量来看,民族地区劳动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回报的影响超过其他对比省区。因此,提升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二、三产产值对地区经济回报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人口数量对经济回报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因此,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民族地区内吸引力政策倾斜,保留优质人才,规避人才流失,都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对上述的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以教育经费作为教育质量的代表量之一,进行稳健性检验。表6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表示了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说明,无论解释变量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还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变量系数的符号基本与上文一致,这表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回报。从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来看,民族地区的经济回报主要受到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质量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提升1个单位的教育质量或加大1个单位的教育经费投入,分别能够促进经济回报0.071 0和0.880个单位,而扩大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并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显著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受制于低水平的对外贸易发展,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未对地区增长发挥作用。通过区域间对比分析发现,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加大中部和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能够获得更高的地区经济回报。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提高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回报的影响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加大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民族地区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改善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导致的教育支出匮乏瓶颈状况;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自身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多元化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加快产教融合速度,加强企业与中职院校间的紧密联系,建立多方培养的成本分担机制,优化经费来源结构。同时,提高社会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充裕的教育经费。第二,优化中等职业教师师资结构,提升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首先,加大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结对援助力度,搭建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解决民族地区中职院校专业知识滞后问题。在保证生源数量的前提下,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增加专任教师数量,降低生师比,满足学生需求。其次,应鼓励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建设,强化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间的一致性。最后,建立专任教师学科专业技能培训机制,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而增强中职教师教育的综合素养,提升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第三,保障民族地区中职教育生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在民族地区经济市场容载量充裕的前提下,鼓励部分学生积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军。进一步落实民族地区人才引进政策,为具有向民族地区流动意愿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保障,从而增加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不仅要有序承接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还需推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第四,要充分发挥民族的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创新进出口贸易方式。根据民族地区各区域的民族特色,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对外貿易平台,从而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上述路径,促进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进而达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永强,王晓莉.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04-111.

[2] 苏荟,孙毅.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联的实证研究——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36-42.

[3] 蔡文伯,翟柳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55-59.

[4] 王凤羽.基于丹尼森系数法的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回报贡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6):57-62.

[5] 徐晓.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经济回报效应的实证研究——现实困境与突破[J].教育学术月刊,2015(6):58-63.

[6] 周宏,杨萌萌,王婷婷.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回报的影响——基于2003—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J].财政研究,2012(2):53-55.

[7] 王海燕,沈有禄.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回报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0—200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48-52.

[8] 王燕,李秀花,巴台提努尔,等.新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回报关系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8):16-19.

[9] 林克松.民族八省区中职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政策启示[J].职教通讯,2018(7):13-21.

[10] 苏荟,张继伟.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以西部地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2):46-50.

[11] 时广军.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影响经济回报——基于31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89-96.

[12] 谷媛媛,邱斌.市场化进程是否影响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教育与经济,2017(1):20-28.

[13] 王磊.职业教育与经济回报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中国1998年—2007年数据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77-82.

[14] 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6.0建模方法与操作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5] 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 蔡文伯,袁雪.民族地区中职教育人力资源的省际差异及其变化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4):52-58.

[17] 何庆江,刘分龙,付剑茹.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8):12-15.

[责任编辑    秦    濤]

猜你喜欢
固定效应模型中等职业教育民族地区
创造与替代:对外投资与本地就业关系研究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