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职业学校学生现代工匠精神非常重要。从默会知识论出发,审视目前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提出“指向全面发展,激活中职生的主体意识”“基于实践导向,联动搭建多维培育支架”“优化评价方式,点面结合提升培育品质”等培育路径。
关键词: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默会知识
作者简介:杨劲平,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0-0031-07
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唤,但工匠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培育。中职校作为我国培养未来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养中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责无旁贷。从波兰尼等学者提出的默会知识论出发,审视目前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或许能为培育效度的提升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运用默会知识论分析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能性
默会知识论是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实证主义知识观于1958年在《个人知识》《默会维度》等中提出,也称“缄默知识”“隐形知识”。他指出,默会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应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知识大树隐没在土壤中的庞大根系;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的学习生成,依托于特定的問题或任务的“情景”,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发挥默会能力的过程。波兰尼之后,柯林斯等学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1]
隶属于职业精神范畴的现代工匠精神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在今天的传承流变,蕴含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爱国为民、尊师重教等价值蕴含。[2]同时,它又融入了团队协作、智能制造等现代元素,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发展,具有现代性表征、普适性的工匠精神。它源自现代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也服务于现代劳动者的劳动实践,它的价值与劳动情境密不可分。考察现代工匠精神的生成、内涵与呈现,其部分特征与默会知识内在性、情景性、文化性、个体性、层次性[3]等关键因素十分契合。
(一)默会知识具有难以言说的内在性
在波兰尼看来,默会知识是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1]这一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言说性,即难以通过言语或者符号明确表达与传播。这种不可言说的内在性成为了默会知识区别于显性知识的重要特征。分析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既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了解、掌握与精通,也包括爱国、敬业、团队合作等价值观层面的认同、养成和追求。其内涵丰富鲜活、成分复杂多维,其中,既有可以被言语和符号表述的显性知识,如技能层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但更多是难以通过语言或符号表达和传播的默会知识,如在现有学习环境中较难量化考核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工匠精神可视为一种关于现代工匠知情意行整体理解的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集合体[4],它具有默会知识的内在性,一些内容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进行清晰表达。
(二)默会知识往往镶嵌于人们的行动之中[1]
波兰尼认为,知识是人们认识活动的集合体,具有动态、开放的特点,包含人的行为、情感和信念等等。作为显性知识基础的默会知识,扎根于人类的实践,其存在依托于特定的情境。现代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5]与不同的专业行业及岗位结合,它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特色。如文艺工作者的现代工匠精神要充分展现艺术的精妙,而钳工、车工等劳动者的现代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操作技能的精湛,也体现于成品性能的稳定。但总体而言,敬业精益、爱国为民是其不变的内涵要素。现代工匠精神不能脱离相应的专业实践存在,它应镶嵌于现代工业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真实专业实践中,并在服务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彰显自身价值。
(三)默会知识的获得与表达具有个体生成性
根据默会知识论,默会知识是个体的知识,其建构带有个体独特的烙印,其生成深受个体自身情感、经验与信念的影响。[1]个体只有亲身参与,在不断地学习、体验、内化、反思中,才能习得与表达默会知识。中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工匠精神作为成为一种“去精英化”的普世劳动者的行为追求,依然是现代工匠在自我修善、自我提升与自我实现过程中主体意识的成长、张扬与显现,它既有劳动者个体对生产标准和制造规范的遵循和坚守,也包含劳动者个体围绕个性化需求满足而进行的创新与创造。对于中职生而言,现代工匠精神的获得仅靠纸上谈兵式的间接经验传授是不行的,它的获得必须要中职生亲自参与体验,通过对直接经验的不断反思学习才能内化为中职生个人的知识。
现代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集合体,它的培育必须要考虑默会知识培育的特点。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看,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挖掘、显现中职教育教学的意义,使中职生的学习突破原有技术符号与技巧方法层,进入包含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的内在情意建构层。培育路径要充分依托情境,扎根中职生学习、生活与工作各层面的实践,积极搭建培育支架,让中职生获得对现代工匠精神的“亲知”。并注意关照中职生心灵成长,借助模拟感知、体验实证、寻规溯源等实践活动在多学科联动、校内外融合中推动中职生在实践基础上展开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默会知识论视角下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多次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因此,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势在必行。从默会知识论出发审视现阶段中职生的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困境。
(一)培育忽视默会知识的个体性,未能发挥中职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培育主体是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青春期的中职生。基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多维提升的现代工匠精神,将为中职生的人生擦亮底色,增强他们走上人生出彩路的能力和底气,并为他们的家庭发展带来正向契机。而从默会知识论角度看,作为默会知识的现代工匠精神的生成具有鲜明个人性,是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而审视目前培育难以取得较好成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培育并没有真正发挥中职生的主体作用。
1.部分培育完全无视中职生的主体作用。有些学校流于形式,如仅仅在学校设置工匠宣传栏,但并不引导学生观摩学习。有些学校认识到了培育的重要性,但往往只着力于外部推动力的营造,而忽视中职生内生力的提升。中职生在学习上往往没有自信,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待提升,很多学生对于普通教育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适应不佳,这些特点导致了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更多的教育艺术和教育力量。但加强外部推动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唤醒中职生自我觉醒的手段路径。没有中职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他对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就只能停留于感知状态,而无法将现代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精神组成。培育就难以取得真正实效。
2.部分培育对于中职生主体作用重视与发挥还不够。有些学校也认识到中职生参与投入的重要性,但培育仅仅停留于给学生讲讲工匠的故事,看看工匠的视频,培育与中职生专业学习、学生生活相互割裂。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能够触动中职生的内心,但一时的触动仅仅是培育的契机,若没有相应的拓深,这样的触动也就一闪而过,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培育拒绝质疑,也无需思考,培育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这样的培育中,现代工匠精神与中职生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弱,沦为概念和口号。另外,培育未能充分发挥中职生主体作用与职业教育历史地位较低,中职生自信心缺失也有很深关联。
(二)培育轻视默会知识的情景性,培育方式比较单一
现代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集合体,它的获得必须依赖现代工作情境中的实践。审视目前的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培育方式单一是突出的现实问题。
1.培育形式单调。工匠事迹宣讲和宣传海报布展是最常见的形式。而对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来说,前者教师干巴巴的理性说教,既会引发其青春期逆反,也没有吸引力;而后者若只是“默不作声”的工匠照片+事迹文字,很难引起中职生的青睐。另外,培育往往只借助第二课堂中部分活动展开,错过了中职生进行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点——课程学习;也让培育形式窄化。
2.培育很少提供“亲知”的机会。“亲知”是默会知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劳动者亲自通过实践而认识。考量目前的培育,更多是关于现代工匠精神间接经验的宣讲,很少为中职生提供获取现代工匠精神直接经验的“亲知”机会。而现代工匠精神如果离开了相应的情境,它的培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培育力量多囿于校园。学校当然是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但仅靠学校一端、一时发力,常常收效甚微。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兼跨中职生生命成长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多个场域,校园培育提供的情境是不完整而没有生命力的。培育要取得实效,行业、企业的助力必不可少。而不了解现代工匠精神的父母或没有现代工匠精神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孩子。一傅众咻,家庭教育的缺位失职将影响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也使其长效发展失去保障。目前,在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而中职生家庭的参与就更是寥寥。
(三)培育漠视默会知识的内在性,评价趋于虚化偏废
现代工匠精神具有的默会知识性,使它的表现形式虚实结合,既有明确的技能、技术掌握指标,也有相对虚化的素养、价值观层面的内容。这给它培育成效的检测与反馈带来了难度。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无法完全像学科知识教学那样进行纯数量的量化。而培育过程较长,三年中职学习往往只能呈现阶段性成果。所以,培育评估难以用合适的样态呈现,这导致实际中培育评价的缺失或偏废。
现有培育评价或仅仅关注可衡量的技能成绩方面,认为技能大赛获奖或學习成绩分数高就等同于有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功利性较强,忽视了中职生培育中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丰盈。或完全等同于德育,没有看到现代工匠精神扎根实践、依托工作情境存在的特性,使培育丧失了它应有的专业特点与成长土壤;或远离学生生活现实,评价指标过大过空,不能与现有评价有机结合;或仅仅从教师、企业等外部对中职生培育成果进行不完全的评估,完全忽视了培育主体中职生及其家庭对于培育的真实感受与体验。
三、默会知识论视角下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出路
目前,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效度不高,难点之一就在于现代工匠精神具有的默会知识性。默会知识的特性,决定了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的生成,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决定了培育的路径必须是依托具体情境,在实践中深化;更决定着培育的评价应该是立体的、显性的、能够助推学生成长的。
(一)指向全面发展,激活中职生的主体意识
中职生年龄一般在16岁~18岁,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大部分有朝气但自信心不强,愿意学习但自律性有待提高,学习习惯和方法也有待改善。他们是未来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强国”的最广大、最基层技术人员的主体。默会知识论视角下中职生的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
1.重视培育中的默会知识,明确培育目标。要充分认识中职生主体意识在其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是中职教育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向中职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所以,培育要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中职教育的规律,立足中职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提升,更关注中职生心灵的成长进步。培育目标在于成就中职生作为“德技双馨”全人的发展,使中职生作为人的个性化与其制造产品的精致化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也是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育应贯穿中职生学习生活各层面,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讲求教育的规划和教育的艺术。在培育中要运用教育科学、教育艺术,通过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激发中职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中职生不仅亲身感受到现代工匠精神蕴含的巨大人格魅力,更让其切身体会贯彻现代工匠精神会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益处发展,使其在参与培育实践中体认、体验与体悟现代工匠精神。
2.梳理培育的内涵与要点,凝练校本表达。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至今学界没有定论。查国硕认为,现代工匠精神“体现着工匠对于技艺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认真工作的态度”,是手工业劳动者与非手工业劳动者所应追求的一种实践精神。[5]杨红荃、苏维认为:“应包括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6]张旭刚认为,现代语境下的工匠精神要“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7] 郭清认为,现代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境界, 专业、专注、一丝不苟而永不满足。[8] 黄君录提出,现代“工匠精神”要融入时代内容,实现现代性转换。[9]尹慧认为,现代工匠精神是遵循内心向往而付诸实践的人性化敬业精神。[10]纵观学界研究,爱国、敬业、创新等是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的主要元素,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要涵盖以上要点。
对中职生而言,现代工匠精神更近于抽象阔大的概念。而学界艰深的探讨难以直接作用于中职生的成长。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导的作用,立足现代工匠精神的要点,结合专业情况对现代工匠精神进行适宜中职生培育内容的梳理。择选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利于学生现实与后续生命发展且适应中职生身心特点的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结合学校育人情况凝练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的校本表达。现代工匠精神的校本表达要简明扼要,有利于中职生明晰培育内容,并落实为日常学习生活中习惯的养成。
3.构建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推动情意提升。构筑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将有助于推动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在情意层面的提升。一是要倡导平等对待中职生,构建以中职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教师要利用自身专业与教学的经验知识,强化现有教育教学的情感性,给予学生专业学习与情感支持,并且在教育教学真正地将中职生作为教学同伴来对待。二是要引导广大教师提升自身的师德师能。从默会知识论视角看,教师、师傅身上体现的现代工匠精神将成为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重要资源。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自身师德师能的建设,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展现自身闪耀的现代工匠精神。通过言传身教,让中职生对现代工匠精神获得潜移默化的浸染。
(二)基于实践导向,联动搭建多维培育支架
从默会知识论视角审视,现代工匠精神扎根实践与情境,因而它的培育也必须基于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全面实践,并充分依托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情境展开。
1.立足默会知识的“文化性”,以联动为策略,整合培育资源。要在关照中职生全面发展的视野下,重新审视目前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要以中职生为中心展开培育,凝聚多方培育力量协同发力,整合多维培育资源,引导中职生成为自身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力军。
一是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夯实培育的文化基础。默会知识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以现代工匠精神为例,现代企业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校园文化中引入现代企业文化元素,如7S管理等,引导中职生在职业规范与行業操守的氛围中培育现代工匠精神。要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现代工匠精神的因子,如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等,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认同并培育现代工匠精神。
二是挖掘整合课程资源,关注培育的意义层面。在积累沉淀对于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校企深度合作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及预判,挖掘课程蕴含的现代工匠精神内涵,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平台,引导中职生将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从外在规训与现实感知走向内在养成与意义建构。
三是挖掘整合人力资源,构建培育最大同心圆。对于信息时代的中职生来说,挖掘整合培育的人力资源将为中职生提供相对广阔的成长视野和发展平台,有利于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这里的人力资源,包括校、企、家等社会力量,也包括中职生自身。对这些人力资源加以有效设计规划,就能依托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为中职生建立了一个全面浸润现代工匠精神的学习时空。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源,以联动的方式形成集群效应,也在联动中完成培育文化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潜移默化的全面浸润让中职生在与同伴、教师、师傅、家长等对话交流中,形成对于现代工匠精神及自我身份的认知。
2.围绕默会知识的“情景性”,以实践为主线,丰富培育情境。根据默会知识论,大量知识蕴含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进行传递和修正;同时,实践构成了人们对显性知识学习和使用的前提和语境。[11]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依靠实践。
第一,紧扣实践,促进整体性提升。从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实践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育形式,能够让中职生找到适合个人培育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利于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中情意目标的达成。中职生在实践中感知、习得并巩固现代工匠精神。学校要甄别过滤,选择有利于中职生成长的多样化实践。这里的实践,包括校企深度融合后精心设计的课程教学活动,包括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也包括大国工匠进校园等主题活动,以及劳动礼仪值周活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这些丰富生动的实践遍布中职生的学习、生活,稍加聚焦整合,就能成为提升中职生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抓手。而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依托这些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实践将获得“有效进阶”。
第二,依托三境,展开渐进式培育。[12]梳理中职生发展阶段,对应中职生身心特点构建循序渐进的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情景。中职生在校时间为三年,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专业学习的特点作一定设计引导。第一年,侧重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学生接触的情景主要以仿真的“仿境”为主。在仿真练习中,学生走近专业技术与技能,通过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现代工匠精神,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内心构建起对现代工匠精神的了解,技能角度可以纯熟为追求。第二年,侧重专业课的锤炼,在与工作岗位对接的情境中,进一步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及未来的职业前景。这一阶段,在技能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构建技术技能背后的意义,追求从“熟练”走向“精通”。要引导学生在学校实训实习场所体验现代工匠精神,在体验中进一步拓深对现代工匠精神的理解,构建起对于现代工匠精神朴素的认同。第三年,则要强化顶岗实习。要引导学生在工作的实境中,体验、巩固现代工匠精神,追求从“精通”慢慢趋向“求新”,并明晰自身专业学习的定位及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3.把握默会知识的“层次性”,以效能为追求,紧抓培育机遇。默会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强弱默会知识能够进行转化,甚至默会知识也能向显性知识进行转化。现代学徒制和互联网技术为当前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时代机遇。
第一,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试点作用。波兰尼很推崇学徒制,认为学徒制能够有效提升默会知识习得的有效性。[3]而现代学徒制则被学者认为是帮助学生完成个体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最佳模式。[13]现代学徒制试点将行业企业、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学生家庭凝聚为一个实践育人的共同体,依托现代学徒制开展各种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技能教学实践、采访身边工匠等。借助协议的签订,在深度的校企融合、家校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各方责权利,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共建成长资源,共享成长果实。学校、企业通过教师、师傅及制度环境,更关注课程的设置、文化的相融,为中职生成长明确发展方向;家庭侧重生活引导和心理调适,为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生活土壤。
第二,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互联作用。无处不在且迅捷发展的互联网为今天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便利和条件。第一,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能够有效吸引中职生培育的注意。互联网上有很多现代工匠精神活泼生动的优质资源,遴选后推荐给中职生,有助于中职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于现代工匠精神的感知与认识。第二,线上线下便捷的沟通能够助推中职生培育的效能提升。借助网络校、企、家、生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和畅通,有助于培育形成整体联动的态势。第三,利用互联网作为培育成果展示平台,能够促进培育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培育,也能看见更多的培育情况及培育成果,这些都成为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助力。
(三)优化评价方式,点面结合提升培育品质
中职生作为培育主体,本身就存在很多培育前的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而培育中也会生成一些关于现代工匠精神的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这些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对于现代工匠精神培育来说有些是有利的,有些则是有害的。我们要根据默会知识论和中职生的特点,优化现有培育评价,通过构建立体多元显性化、凸显心灵成长的评价方式提高培育的效能。
1.可视化评价覆盖培育全程,消弭默会知识的负面影响。因为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种知、情、意、行整体的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集合体的培育,所以培育的评价也要贯穿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全程。而默会知识培育的难点就在于其内在的不可言说性,通过适配的评价,要将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动态评价尽可能具体化、可视化,消弭不利于培育的默会知识的负面影响。
一是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构建蕴含现代工匠精神精髓的学生校本评价体系。改革以往与普通中学类似的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三好学生评选形式,改为富有校本特色的中职校优秀学生选评。如无锡机电借助学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借助企、校、家三方元素,从“学位、工位、餐位、寝位、岗位”五位全面考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情况。通过五位积分,评选五位发展好少年。
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的每日评价嵌入学校日常管理,并通过设置看板等可视化工具让评价显化。无锡机电借鉴了企业7S现代管理方法,在学校各个教室展开7S活动,通过看板每日展开学生自评与互评,在渐进性可视评价中引导学生关注以现代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职业综合素养养成。此外,学校还可结合劳动教育、优秀学生表彰、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先进典型宣传。
2.反思性评价成长学生心灵,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转化。因為默会知识的习得,特别需要发挥主体性,所以突出反思是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评价中的重点。
第一,让反思贯穿培育评价的各层面。教师、师傅与家长等培育共同体要充分认识到反思对于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内化的作用,学习教育艺术,积极引导中职生展开对于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实践的多层面、多形式的反思。如7S活动自评,劳动礼仪值周个人小结等。
第二,让反思从内心走向外化。要引导中职生将自身对于现代工匠精神的感知与体验通过小组交流、班级展示或学校宣讲等形式进行表达与分享,并以此作为培育评价的形式。采用写作、PPT讲解、个人宣讲甚至是微视频等方式将内心的反思以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三,学校作为培育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对培育工作要进行阶段性的反思,修订既有的制度,展开相关科研工作,通过实践反馈—反思总结—落实实践,推进培育螺旋式上升。反思能够有效促进培育中默会知识的显性转化,有利于进行甄别存优。
3.留白式评价助推培育内化,发挥默会知识的正向作用。“留白”是艺术创造中为了突出表现主题而有意“空白”的手法。默会知识的获得与表达都具有个体的主观性,在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中适当“留白”必要也重要。这样的留白能够充分发挥培育中默会知识的正向作用,它可以是教师父母点到为止看似“无为”的忽略,也可以是营造氛围积极“作为”的故意“空缺”。如专门编撰的现代工匠精神读本,以读本阅读代替现实评价。根据学校专业特点,选取相关行业中优秀工匠事迹,通过图文并茂的口袋书形式精心为中职生编写专属的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读本。事迹后附有与现代工匠精神相关的趣味测试与讨论辨析,读本中并集合了《大国工匠》《我爱发明》等部分体现现代工匠精神内核的优质网络视听资源。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闲暇时光,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阅读与测试、实践中引导他们自我评价,进一步促成培育内化。又如,学校开展感动机电十佳学生评选,通过师生网上票选,以富有青春气息的网评活动代替评价,获得了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35-48.
[2]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8.
[4]李婕瑜,潘海生,闫智勇.现代工匠精神生成机理及其在职业教育中培养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4):85-90.
[5]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6]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7]张旭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战略诉求与创新转换[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9(12):171-176.
[8] 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 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7):41-42.
[9] 黄君录.“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93-96.
[10] 尹慧.工匠精神的哲学意蕴与现代表达[J].教育学术月刊 ,2018(1):16-23
[11] 徐金雷.技术的默会知识及其实践培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6):19-28.
[12] 张健.“三境合一”育人的课改创新[J].职教通讯,2018(24):4.
[13] 王伟,黄玉贇.缄默知识理论对高职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