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煊
“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听课中,可以感悟他人的教育理念,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解决自己的教学困惑。因而,“听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種方式深受教育管理者及教师们的重视,每个教师一学期都要听几十节课。
而今,教师们不仅对听课持消极态度,甚至持抵触态度。有的老师被动听课,原本不想去听,但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只是人坐在教室而已;有的老师用“造假”的方式“听课”,没去听课,但却自己“造”了一份听课笔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还要从管理层面说起。有的学校将“听课”当成一种管理手段,甚至是一种管理形式。在新学期开学初,要求全体教师本学期听课不少于若干节(一般都在15节以上),纳入对教师的考评,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并在学期结束时上交听课笔记。老师们只要把听课笔记交了,至于是真听还是假听?听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听课后的教学研讨和反馈?等等,这些听课中的实质性问题,学校管理层面并不关注。
当较为严肃的听课以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进行时,不仅让教师失去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恶化了学校的教研生态,让管理走向形式化。当一所学校听课形同虚设,对教师的个体发展及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形成巨大的制约。如何让听课扎实有效呢?要构建良好的听课生态,让教师带着需求主动听课。
让教师带着需求主动听课,要改变向教师统一下达听课任务的管理方式。教务部门应重视对听课的管理,首先,在校内营造“教师间相互听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的氛围,让每个教师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校内优质课的培育,让教师们有值得一听或必须要听的课。最后,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开教研,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外,在日常听课中,每个教师需要听什么课?听多少节?由教师自己决定,让听课成为教师的需求,而不是一项任务。
让教师带着需求主动听课,要打造原生态的品牌课。为什么很多教师不愿意听课?因为很多公开课华而不实,离常态课距离太远。在喧嚣的课堂上,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很难让听课教师学到真东西,这样的听课,教师当然会抵触。校内公开课应以常态课为主,追求本真的课堂教学,不搞形式。是否使用PPT?是否要把教案学案都打印出来发给听课师生?由听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决定。为了让教师们积极听课,教务部门应分阶段、分学科推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原生态的品牌课,让听课教师在真实的课堂里学到真东西。
让教师带着需求主动听课,要加强听课后的研讨。有的学校只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开课后才有研讨活动,这类研讨气氛非常“和谐”,授课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课教师每人说几句大同小异的“好听话”,然后再客客气气提一点小建议。听课后的研讨是教师们汲取他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环节,应营造良好的研讨生态,让教师们把课堂上的教育实践问题延伸到课堂外的教育理论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让教师带着需求主动听课,要改变以听课笔记论成绩的评价方式。听课笔记记的是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捕捉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以及基于自我基础上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灵感,应该是属于教师自己的、要日后使用且值得珍藏的教学资料。听课笔记不应该成为必须上交学校,并作为检查听课任务完成情况的“凭证”。教师是否真的听课了?听的效果如何?最好的检查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师教育思想的进步情况,而不是听课笔记的数量。以听课笔记论成绩的评价方式必须要改变。
听课的重要性人人皆知,真正的好课人人都爱听。构建良好的听课生态,让听课扎扎实实进行,让听课成为教师的需求,成为教师化解教学困惑的一个途径,成为教师间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