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
[摘 要]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及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关键词]操作;感知;建构;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69-02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有些是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多少的量,还有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的量,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可以分割的量而引入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都与整数都有较大的区别,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到困难。
【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建构几分之一的概念。带领学生动手玩数学、用数学,而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身边,感受到“分数”的趣味和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学生因为年龄小,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十分感兴趣,但是往往不会对活动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适时质疑,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在头脑中形成分数的概念,进一步增强数感。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学具表示几分之一。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分数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3.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4.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分数表示的含义,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12]”
师:在生活中听说过“分数”这种数吗?把你知道的分数和大家说一说吧。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有的同学提到二分之一,怎么写二分之一呢?
(让学生介绍分数的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认为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尝试说)
师:你能利用涂色的方法表示手中图形的 “二分之一”吗?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到圆形纸片的二分之一?
师(出示一张学生涂错的图片):他出错的原因在哪里?
【设计意图:“平均分”是学生理解分数、建立分数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口中的“分成2份”。其实学生心里是有平均分的,只是在表述时会有欠缺,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12]”
师(折纸片):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手中图形的[12]。
师:为什么大家表示的[12]形状不一样,但是又都可以用“[12]”表示呢?
师: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出示一条20厘米的细绳):你能表示出它的[12]吗?如果这条绳子长20厘米,那它的[12]有多长呢?
师(出示一包200克的糖):它的[12]是多少克?
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它的”是指“谁”的?
(教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稱,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平均分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平均分就不会有分数的产生。】
三、深化探究,理解几分之一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12],并知道了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你还知道其他的分数吗?
(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一折,并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其他分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分数,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拓展应用
1. 下列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富有张力的数学教学,应不满足于“学生能在平均分的状态下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为此,通过引入没有平均分且难以直接写出分数的图形,培养学生的数感。】
2.猜一猜,哪条线段更长?
【设计意图:两条线段对应两个分数,由观察线段的一部分猜想线段整体,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强化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有效锻炼了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师: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吧。对于分数你还想知道哪些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了解知识的演变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分数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并积累了学习数学的经验。
动手操作、探究合作活动不但让学生通过折、涂、写、说等一系列活动,建构起分数的意义,还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