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题

2019-09-02 13:52何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说题微信

何丽

[摘 要]低学段的解决应用问题内容是学生今后解决各知识领域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提得出问题,说得出思路,讲得出检验方法,在一年级尝试推行一种新的练习方式——微信说题。借微信,建平台;分组建群,各行其责;选说点,渐推进。说数学问题,说解题思路,说检验方法。有趣的練习形式,自由的表达空间,让改变悄然发生。

[关键词]微信;说题 ;解决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33-02

低学段的解决应用问题是学生今后解决各知识领域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我们教研组曾两度对一、二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面试,发现了一些普遍问题:会读题,却提不出数学问题;会列式,却说不出解题思路;会解答,却讲不出检验方法。观此现状,与授课教师座谈,寻其根源,发现了一个重要因素——课后练习。常态的练习形式多是学生看题笔答,列出算式,写出结果,而对“提问题,说思路,讲检验”未做重点练习。为此,我们教研组在一年级尝试推行一种新的练习方式——微信说题。

一、借“微信”,建平台

1.分组建群

建班群:班级群的管理员为数学教师,成员是所有学生和数名家长代表,集思广益为班级群取名,如“小小螺号”,鲜亮的名称既显地域特色,又藏目标取向。

分小组:根据学生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本着“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原则进行分组,实现组内科学互补、组间合理竞争。每组8至10名学生,推选正副组长各一名,另邀一名家长作为指导专家兼管理员,组内成员可自行结对。小组亦有名,取名尽展其能,显特色、表心声、露情趣。

2.各行其责

学生:进行微信说题,一“说”,按照活动的要求,说出问题或是讲出思路等;二“录”,用“荔枝”等软件把要表述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文件;三“传”,将自己的作品命名后上传到小组群;四“评”,在小组群里听同伴的作品,发表意见,推选出本组最优作品;五“享”,接到教师通知后,进入班级群,欣赏最佳作品。

教师:(1)发布活动通知,推送图片信息;(2)录制并发布简短的音频或视频,若是内容较多,亦可用录屏软件制作后上传;(3)对各小组所推荐的最佳作品进行审阅后,或点评,或提建议,或助修改,随后推送至班级群共享;(4)适时指引,及时点评,给学生蓄动力;具体指导,助学生明方向。

家长:(1)技术支持。活动中的些操作,如用“荔枝”软件录制音频、拍摄图片并上传、下载文件、命名存档等,并非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能轻松运用,教师一己之力难帮,群内有能力的家长可及时释疑解难,助人人应用自如。(2)督促指导。各组虽有正副组长,但活动之初,常会少次序,无章法,甚至丢三落四。家长可督促指导、适时提醒,待学生了解程序、运转自如时,家长只需静观欣赏。(3)信息反馈。作为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家长能了解到最真实的信息,收集到最原始的数据,如一项活动中学生用时多长、兴致如何、有无困难等,提供修改完善的依据;每位家长负责的不过一组学生,细细听,发现共性的问题,慢慢品,捕捉个别的困难,即刻反馈、及时跟进。在不定期的交流中,谈所见,议所思,提出活动完善的可行性建议。

二、选“说点”,渐推进

1.说数学问题——熟结构

第一学段解决应用问题中所涉及的题型有“求两数的和”“求部分数”等,虽看似简单,却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生需要明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应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去描述所发现的问题。“说数学问题”应循序而为:

(1)图画问题起步:提供连环式的两张图片(如图1),展现故事发展的过程。学生观图——入境,被唤醒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轻松提问。展示被定格的一张画面(如图2),显示故事发生的瞬间。学生品图——想象,如“一枝树杈上站着2只燕子,旁边还有3只燕子正昂首振翅飞向天空”。学生借助想象还原故事场景,明确树杈上原有的燕子数,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

图文问题跟进:提供信息丰富的画面(如图3),既有鲜活的图像,又有简洁的文字(或有清晰的符号),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了解所述的事件,发现并提取关联信息,明确所求的问题。

2.说解题思路——明意义

上述问题中,当问及“为什么用加法?”为数不少的学生回答“一共,所以加起来”,这种草草读题,或凭感觉,或只看关键词,“一共即加”“还剩就减”,已成学生答题的不良习惯。学生需要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寻找数量间的关系,根据加减乘除运算的根本意义选择算法。说解题思路亦有章法,如“广场上原来有10只白鸽,飞走了6只,现在还有多少只?”学生多是简单将题读一遍,如“我知道了广场上原来有10只白鸽,飞走了6只,求的是现在还有多少只。”说解题思路时,不能仅限于说具体的数,而应述其含义“题中告诉了原来白鸽的总数和飞走的只数,要求的是剩下的只数。”显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说题,是一次深入理解的解读,一次抽象概括的过程,是发现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的关键一步。

多元表征说思路。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方式阐述算法选择的根据,或用视觉化表征,或用语言化表征,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上例中,可以画图用1个圆表示一只白鸽,一共画十个圆,飞走6只即圈起6个圆。亦可先作图,在图的辅助下做出更具体的说明:白鸽总数减去飞走的只数,就是剩下的只数。待体验更为丰富之后,自会有更多学生选择直接用等式表明“白鸽的总数-走的只数=剩下的只数”。

3.说检验方法——促深化

检验是反思的开始,却常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学生需要掌握检验的基本方法,养成答题后主动检验的习惯,由检验而知解答的对错,就对错而思解决方法,进而达成“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课标要求。

说检验的过程。如上例,在得出结果“还剩下4只白鸽”以后,指导学生检验:“把飞走的只数和剩下的只数加起来,6加4等于10,正好是原来的只数”或是“从白鸽的总数里面减去剩下的只数,10减4等于6,和飞走的只数相同”。这样检验,既可知对错,又能深刻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说解答的感受。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解题心得,或说错因,或说心情,等等。

起步之初,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说的步骤、内容及技巧,在出示活动任务的同时提供学习单。先详后略:最初让学生观图(如图4),看简短的文字信息,思考应填的内容,进而完整地描述;随后简化(如图5)。先有后无:如图6。

图6的三个“说”的叙述并不轻松,学习单提供了基本范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着描述,渐渐理解、熟悉,直至掌握、运用;感悟快的学生可立足个人理解,依据各自特色有创意地表达。随着体验越多,经验越丰富,学习单可渐渐退出。

三、观“改变”,正发生

1.“课后可以这样练了!”——教师的欣喜

教育部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认识数”,可以找身边的数,摆指定的数;对于计算,可以和伙伴对口令,和父母玩扑克牌、做游戏;而学习图形,则可画一画、拼一拼、搭一搭、剪一剪。那解决问题怎么办?如何设计有效的、有趣的实践性作业?微信说题,让练习的形式更富有趣味性。利用微信说题,在新知学习后教师发布一个明确的活动,让学生眼观、口言、耳听、心思。眼观——学习每种类型的应用问题时,寻找身边类似的问题;口言——将发现的数学问题用口头语言记录下来,把问题解决的过程用清晰话语表达出来,把检验的方法多元化的方式讲述出来;耳听——听教师的示范,听同伴的表达,听众人的评议。其间,思维尽展,那是对课中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是对数学应用的深刻体会。

2.“我敢表达了!”——学生的变化

“我也想完整地说出问题,表达出思路,但是担心说不对,同学笑话,担心表达不完整,老师批评。”这是很多学生的共同心声,怯于表达,保持沉默,静静地做着观众,日渐久之,表达渐渐成为难以跨越的坎。微信说题,让学生的表达愿望强烈起来。学生在录音频时,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那种感觉无比美妙,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与同伴的比较,知道了自己的语气是否恰当,节奏是否流畅,语言是否完整,表达是否规范。于是为了展现更好的自己,他们会多次修改,一遍遍地说,一次次地录,一回回地听。悄然不察中,他们敢说了,会说了,也爱说了。自信在萌发,能力在增长,回到课堂时,自然会积极表现,尽情绽放。

3.“成了一个数学小问号!”——家长的发现

通过微信说题,家长会发现,学生成了善于探寻的“数学小问号”,能够在生活中捕捉到数学的身影,发现数学问题。如去超市买一袋旺仔牛奶糖,付给营业员阿姨10元,一个问题会冒出來“阿姨应该找回多少钱呢?”和父母旅游坐缆车,前面有9个人在排队,每辆车最多可坐4个人,会主动思考“第几辆车就轮上我们了?”

就这样,当学会了微信说题,之前出现的“问题提不出,思路说不出,检验方法讲不出”的问题也就会在这不一样的练习中悄然不见了 !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说题微信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题能力
微信
微信
微信
高中数学学生“说题”活动的实践探析
微信
微信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在“说题”中学习,在“说题”中成长
由一题浅谈数学课的说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