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彦
摘 要 反思是学生在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以后,针对自身认知以及对认知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事物学习特征的分析、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具有探究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一定要进行深入思考、反复探究,如此才能够完成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唯有如此才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反思活动的特点以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3-0093-01
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却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小学生并没有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引起重视,他们在学习过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反思,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对此,本文将着重研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反思活动的特点
第一,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时并不喜欢向教师提出问题,只是根据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在进行学习,当学习完一个章节的内容以后也没有及时的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二,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以后都没有做到对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也不能及时的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于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目标,有没有完成当天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等没有进行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那么自然学生也不会有想进行反思的想法。
第三,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知识以后都没有集中的进行复习,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等到期中或者是期末的时候再进行集中复习,但是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增多,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堆到一个阶段,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产生烦躁情绪,不容易提升学习的效率。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反思的起点。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建问题情境,以此培养学生反思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反思意识。通过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思教学行为,回顾学习过程。
(二)罗列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当学生预习过后,还应该对预习的内容与过程进行回顾,要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本章节主要的内容是哪些,其中的重点部分都是什么;在经过预习过后,自己能不能对于教材上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等等。经过进行反思训练,逐渐的让学生形成针对预习过程的反思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在交流总结时建立师生、生生互助的反思关系
师生之间交流的最常用方式就是课堂提问,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而学生无法回答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注意当学生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后,教师不能直接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无法提升自己,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有可能犯错。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来让学生进行反思。生生交流之间的一种最常见方式就是小组交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智力情况、性格特征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在学习成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充分发挥优生帮扶差生的作用。教师也可以为每个小组设定学习的目标,组内成员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当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法,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多种思想互相碰撞的过程。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意识到原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是这么的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問题,所以通过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三、结束语
反思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与法治元认知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关键本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制定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另外还可以在交流总结时建立师生、生生互助的反思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洪中.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及问题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