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才
摘要: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初具成效,但仍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是目前我们应当立刻解决的问题之一。德育教育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加强下一代总体道德观念。加强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在当前教育中,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导致学生思想教育不到位。而如何弥补教育在德育方面的缺陷也就是成了我们应当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教育;实效性;有效策略
1 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1.1 对德育教育的忽视
大多数学校都以学业教育为主,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大大缩减了其他课程的时间。而德育教育作为不被很重视的课程之一,大多老师在课堂中只是一概而过,走个形式。并没有把德育教育当作一回事。教育者的忽视,更加加剧了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情况。即便是在课堂中,也只不过是通读课文,并没有把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当做是应当重视的事情。甚至不少地方对于德育课堂不断的减缩。为了给其他主课挤出时间,德育课程被其他主科老师侵占。这种不重视忽略的态度让学生也认为德育教育并不重要。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
1.2 家庭环境因素
德育教育在各个家庭中也会容易被家长忽略,普遍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回到家里之后家长督促孩子写作业复习功课就已经算是非常关心孩子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绩尤为关注,却从来不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成长。给予了孩子应有的物质基础却忽略了孩子们应有的精神食粮。甚至在一部分家庭中,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下意识的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為了学习给学生报名各种培训机构,让学生忙于各种课程。但是却缺少了德育方面教育跟成长。
1.3 不能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也应当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却因为文化教育跟不上经济的脚步,而出现了德育教育的缺失。在经济效益的时代中,思想教育成为了大多数人所缺失的一部分东西。以及忽然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思想冲击,可以接触的不可以接触的,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映入学生的脑海。给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2 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2.1 创新教学重视德育教育
学校除了要创新教学模式,还要注重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感知认知了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老师给学生灌输的理念观念将会成为学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方向。德育教育就是给学生指明方向的路灯。根据人教版的教材对学生德育教育进行规整计划。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同样重视德育教育就是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只有在思想道德上教育好学生,才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潜力。以美好的未来为目标让学生在学生生活中都不断努力向前。创新教学观念,除了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外,还应当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探索的精神,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中,除了要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此时自己应当做什么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真的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才会把自己要做什么牢牢记在心中。
2.2 针对性教育
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为了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针对性的道德法治教育,老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针对性教育。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性格比较安静沉默,可以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班级中的各项活动,例如有些学生性格阳光开朗但是偏于自我,可以让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同学,跟同学一同进步学习。同样作为老师,老师应当在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给学生起一个规范带头作用,在引导学生朝着好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在班级中带起正能量正确价值观的风气。让学生不仅仅可以在学习上有所长进,在思想道德还有法制教育上也有所进步。从学生的课本成绩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3 沟通家长联合教育
家长是学生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家长跟老师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业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上都所有进步。老师可以沟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让家长多注意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让家长明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在老师跟家长共同的帮助下,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不会因为一些诱惑而误入歧途。
3 结语
老师应当按照人教版教材的要求,严格进行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认真落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消除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认真解决学生的每个问题。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淼利.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3).
[2] 袁彬.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因素初探[J].科技信息,2008(33).
[3] 邱训娟.师德与德育实效性[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王旗镇陈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