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贝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死亡率日渐递增,殡仪馆的数量以及需求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过去的殡仪馆建设太强调空间形式,空间缺乏人文关怀,满足不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殡仪馆设计不仅要解决殡仪馆的外环境基础功能需求,而且如何提高其人文关怀,抚慰失去亲人的痛苦、改变人们的死亡畏惧的看法,则成为了殡仪馆设计营造的重要思考内容。
关键词:殡仪馆;优化设计
1 殡仪馆的产生
殡仪馆建筑起源于西方城市发展到 19 世纪与 20 世纪交际之时,受西方城市发展和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的一种建筑形式。殡仪馆产生的原因:(1)城市人口流动的频繁 (2)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分工精细化(3)城市卫生问题的重视,避免传染病发展,使得遗体火化开始普遍推广。(4)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火化也就成为对逝者处理的主要首选。
我国殡仪馆发展演变:
(1)从 1919——解放前(火葬场与殡仪馆的分离)这一时期的殡仪馆单体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仅提供最基本的交通空间,几乎没有大面积绿化,只有零散的点状绿化。
(2)解放后——80 年代中期(殡仪馆与火葬场逐渐合并)这一时期的殡仪馆缺乏系统规划,呈现出以悼念厅为统领标志的中轴线空间布局。火化区、骨灰寄存区的外部空间缺乏良好的界定。
(3)80 年代中后期——至今(殡仪馆的复合化)这一时期的殡仪馆空间格局多元化,殡仪馆空间不仅仅只是遗体处理的地方,承担更多社会职能。总体向生态殡葬、人文殡葬、科技殡葬的转化。
2 目前殡仪馆存在问题分析
2.1 交通流线较混乱
殡仪馆空间流线和其他建筑空间流线不相同,它包括生死流线,人车流线,内外流线。在80年代建造的那批殡仪馆中没有考虑到流线交叉的问题,首先馆内没有规划人行区域,从而造成人车混行的局面,其次流线设计不符合殡仪流程,易造成人尸混行的现象,最后过去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清明节、寒食节等特殊及假日,对停车场需求极大。
2.2 整体环境不协调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造成人口密度的激增,城市不断扩大,之前的远郊型的殡仪馆逐渐被城市包围,这也就不可避免地给市民心里和生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过去的殡仪馆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大部分多为仿古建筑,外部环境单一,整体设施简陋的问题,建筑空间层次过于简单化、程式化。
2.3 人文关怀不明显
过去的殡仪馆空间设计过于注重纪念性的表达,缺乏人文关怀方面的设计。例如,悼念的空间设计没有考虑到逝者生前的宗教信仰,与此同此,悼念厅的面积根据前来参加追悼的人数进行设定,进行大中小之分。建筑空间的色彩沉闷单调,硬质铺装带给人们冷冰冰的感觉。
2.4 景观空间层次单一
国外的墓园、殡仪馆的设计一直朝着公园化的方向在做,而中国的殡仪馆景观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景观设计过于追求规模宏伟,尺度较大,缺乏人性化。殡仪馆绿地率应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新建殡仪馆的绿地率宜为35%,改建、扩建殡仪馆的绿地率宜为30%。目前殡仪馆大部分大部分都没有达到要求。
3 殡仪馆优化设计策略
3.1 自然元素的引入
针对目前殡仪馆绿化面积不足,在未来设计中要加入更多的室外绿化面积,让心情悲痛的家属可以观赏自然景色,舒缓心情。首先是流动性景观的塑造,流动性景观分为静水和动水。静水给人宁静致远的感觉,暗喻生命的终结,一切归于平静,让逝者安息。动水暗喻生生不息,人生无常,生命是一个轮回,虽然终结了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其次光元素的融入,光给人温暖,希望的感觉,打破殡仪馆的冰冷形象。殡仪馆空间又不易太开敞,所以在光元素的运用上,既不能破坏整体氛围,又给人们带来冥想、沉思希望的空间。
3.2 人性化的流线空间
殯仪馆是人们接触较少的一种建筑类型,很多人是第一次来此处,对空间分布,流线安排不清楚,家属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如何设计好的交通流线在殡仪馆景观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道路流线的设置上要符合殡葬业务操办流程,其次中国殡葬文化中有“不走回头路”的说法,要避免丧葬的折返。最后殡仪馆流线要处理好生死流线的区分,这两种路线最好不要相互交叉或重叠,以免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在殡仪馆的基础设施方面,应对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设计,要让丧亲家属很快地知道业务办理流程以及办理地点。指示牌的设计应该醒目,信息传达直接。殡仪馆的每个建筑入口处也需设立标识牌,更好的对应指示牌。
3.3 空间氛围的塑造
殡仪馆是一个举办仪式的空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空间的仪式感,注意空间的纪念精神。在空间氛围的塑造上可分为围合式的精神空间、纪念碑式的精神空间、覆盖式的精神空间。围合式的空间给人安全感,使人们可以安静的冥想、思考人生,纪念碑式景观可以直观体现出精神纪念,而如何用艺术的手法融入仍是一个社会需求问题,覆盖式的精神空间,给人庄严。敬畏的心理。比如:如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札幌墓地。
3.4 融入地域特征
由于每个地方的的地域文化不同造就了各地的建筑风格都不同,全国各地的殡葬文化也不尽相同,包罗万象。在建筑造型上,如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参照故宫的传统官式建筑风格,让人产生尊敬和肃穆的感觉。在建筑纹样上,要选择适时、适地和适用原则,结合地方民俗文化,殡葬文化才能使建筑造型生动活泼,比如西安殡仪馆的建筑纹样大多都是汉唐的吉祥纹样,突出了西安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使逝者得以安息,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本文创新之处是发现目前殡仪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优化设计策略,来打破冰冷、恐惧的殡仪馆印象,营造出一个柔和、宁静的殡仪馆氛围。同时关注丧亲家属的心理需求,安抚悲痛的情绪。让人们能够在从事丧葬活动过程中带着轻松、淡然的平和情绪,通过观赏、触碰景观事物,安抚悲痛情绪,逐步树立起正确积极的生死观。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