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我们关注的大多是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其实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学会阅读,从阅读中寻找问题所在,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习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12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117
大多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实验、计算、推理等活动过程,往往忽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认为一说到阅读能力,就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数学课堂毫不相干。殊不知,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理解题目和拓展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有的教师经常抱怨,这么简单的题学生怎么就弄不明白呢?其实学生在读题的时候,只是看到了几个数,其他的词语根本没有进入大脑,这样连题目都弄不明白又怎能把题做对呢?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数学阅读中的词语具有严格性、多样性、复杂性、简洁性、抽象性、逻辑性,一字之差,题目的要求截然不同,“除”和“除以”,“增加了”和“增加到”,“還剩”和“还差”。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必须多加思考、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必须要以数学学科特点为依据开展数学阅读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的好方法。小学生在学习中情绪化现象较为明显,激发学生兴趣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要注意从兴趣着手,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参与课堂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阅读教材中或例题中的内容,使小学生的目标更明确,学习效果更好。有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在初看问题后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此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来找规律,从而使学生们既知道问题,又知道结果,从众多题目中找寻规律,分析理解,既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学生可能会大略地浏览,根本不知道怎么读,读哪里,只是看到许多数字,又都认识,怎么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问题来转化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学方程问题,学生已经习惯用算术方法去解决问题,难以转变成方程的形式。这其实就是寻求等号两边的平衡问题,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让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融合在一起,寻求等量的平衡。
当然,平衡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让学生从简单的等式入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2.在一题多解中阅读。数学问题的解决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去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数字1、2、3,两两结合,有几种排列方法”时,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可能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尝试按照“个位”来排列,有的尝试按照“十位”来排列,有的尝试按照“数字方阵”来排列,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由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考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方法就不同,所以要激发学生阅读分析的兴趣。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
1.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习惯。数学,接触少的总以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缺少对数学的激情,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故事、数学趣题、数字游戏、数字规律、生活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做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渔”呢?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敢想,敢做,敢错,敢于闹笑话。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不同的地方,养成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慧.让思维的花朵在数学阅读中绽放[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5).
[2]盛淑祯.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吴发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8).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
冯红(1969.11—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中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