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结合“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八单元《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的教学设计,阐述了指向建构与运用的故事复述的教学目标,分析了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归纳了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以此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教学设计;故事复述;建构与运用
作者简介:魏军辉,甘肃省平凉市皇甫学校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甘肃 平凉 7441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024-04
阅读故事、复述故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范式。然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这种教学范式的一个基本学情:读故事很享受,述故事较难受。“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八单元选了一组有趣的故事,设定了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等语用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文前导读、文后练习、单元交流平台等途径指导学生复述故事。但要真正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仅依靠教材是很难实现的,教师还要有自己精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形成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
2011版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语文》把“语言建构与运用”置于首位,并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都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或发展的。”这也说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树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教学核心内容”的意识。
复述本身是一种语用练习方式,但如果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复述,更不清楚复述一个故事有什么意义,要实现什么意图,那么故事的复述就会成为一种为语用而语用的、干枯的工具性操练方式,讀故事很享受,述故事较难受就成为现实的学情。要切实提高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意识到故事复述的意义,“建构起内在于学生生命的语用动机,调动学生的语用欲望和兴趣,呵护学生的语用热情,肯定学生的语用表现,从而开掘学生的语用潜能。”[1]
《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这一故事生动有趣,学生不存在理解障碍,但故事中关于人的“性子(性格)”的觉知和性格与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不足以点醒学生精神成长中的自我体认。如果教师从言语生命动力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就不难读出故事中“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因此,本文教的重心可以放在落实复述故事的语用实践和学生在故事复述中获得的自我体认、自我发现上。
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很容易就能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建构故事复述的意义、引发复述动机,以复述撬动文本阅读与理解,在复述中实现精神成长的自我体认。随文学习字词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略去不谈。
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笔者将综合阐述本课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1. 谈话导入,激发动机。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会发现:对于有些人,我们会无缘无故地喜欢,而对于有些人我们会无缘无故地讨厌或不喜欢;和有些人交往,我们会感到异常轻松而且愉悦,而和有些人接触我们会感到比较困难甚至倍感头痛。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秘密,并懂得一些与人相处之道,确实是我们成长中难以逾越的问题。今天我们通过一则故事来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请默读《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这则故事,看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2]从而引发学生的言说动机,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实施技巧】教师的谈话要力求富有真切感和带入感,采用较慢的语速,以起到激发学生共鸣、引发学生动机的作用。
2. 角色朗读,激活兴趣。教师可采取以下做法:第一步:从学生面有喜色的情况来看,大家在默读中的收获一定不少。要进一步体会故事中裁缝和顾客的个性特点,我们不妨分角色朗读这则故事。现在由教师读旁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朗读裁缝或顾客的语言,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完后选代表相互点评。
第二步:这一次,仍然由老师读旁白,请学生互换刚才的角色朗读,仍然要注意人物的语气。读完后再选代表相互点评。
【设计意图】自选与互换角色的两次朗读和评价,能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注意力,使其悄无声息地对故事进行理解和体认。第一次自选角色既是学生无意识的自我投射(我喜欢急性子还是慢性子),也是学生的自我体认(我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第二次互换角色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人物语气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实施技巧1】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对人物语气的把握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体认和理解不足,所以教师最好不要直接评价学生,而应把朗读评价的言说权赋予学生,以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旁白朗读。
【实施技巧2】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师要牢固地把握旁白的朗读资源,并通过旁白的朗读语调、节奏,巧妙地创设朗读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和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与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层次的契合。低中段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弱,教师如果让学生朗读旁白,学生对人物角色的朗读可能会因旁白的朗读不当而受到影响。
3. 线索复述,关注表现。书面的故事是用于传承和传播的,但故事的生命价值还在于讲给别人听。只有通过讲故事,才能进入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故事分享中遇见自己,表现自己。学会复述故事是学习讲故事的前提和基础,现在请大家用课文中的相关线索填写课后练习二中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咱们先充分尝试复述,再讨论研究提升。
【学法指導】首先,学生依据文本线索进行复述,不是简单地背诵课文,而是根据阅读课文获得的线索(本文指所填写的表格里的信息)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其次,学生故事复述的语言肯定和原文不同,甚至可以全部是自己的语言,但意思要尽力和原文保持一致。最后,学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复述说给大家听,同时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复述,以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其他课文和口语交际的学习,初步接触过复述的练习,但本单元编者的意图在于给学生以线索复述的启蒙。为了突出复述练习的语用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扣问复述的意义:“进入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世界,遇见自己、表现自己。”9岁左右的学生,正处在通过“自我表现”表达“自我存在”的关键时期。学生意识到复述故事能“表现自己”,用言语表达生命的动力就被激发了,其言说的热情也可能被点燃了。
【实施技巧】“统编版”语文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最好能统整单元目标中的人文价值与语文要素综合地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本单元实现这一统整的技巧就是以复述撬动阅读理解,通过复述串联整个阅读。这样做表面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坡度,实际上使得后期的复述沦为一种工具性的操练,学生的复述动力会衰减殆尽。以复述撬动阅读理解的教学可分三步操作:
第一步:充分尝试复述。教师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情基点上自主尝试复述故事并充分交流。此时教师应不急于做课堂评价和指导,而是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复述报告,以及时梳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必要的课堂调整机智,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第二步:“差异”分析。绝对准确、完整的复述学生是做不到的。不够准确、完整应该是学生复述的常态,这种状态对于阅读教学是有价值的。借用古德曼“差异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一价值,也就是读者所念的(观察到的反应)与文章上写的(预期对反应)任何不一致之处(非预期的反应)就称为差异。差异不是错误,而是语言线索的误用。学生在读文章或复述文章时,一定会出现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学生的复述差异反映了其对阅读过程的思考和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差异就能促进其对文本的建构性理解和复述。【3】试举例说明:
【例1】生1尝试列表整理的复述线索(表1)。
分析:学生进入填表这个环节时,严格意义上的复述就已经发生。表格设计本身已经为学生做出了结构复述的引导和示范,但生1所填表格显然是对阅读线索使用不够充分所导致的。如果借助表1,该生只能得出一个极概括的简要复述结果,这样的复述很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
【例2】生2对急性子顾客与裁缝第一天对话的复述:“有一天,一位顾客带着一卷布料来对裁缝说……”
分析:生2用了讲故事常用的“有一天”这一时间言说方式来复述,显然反映出该生对故事理解的不敏感。该生对顾客冬天才做棉袄,又想在冬天就穿新棉袄的心理期待缺少必要的觉知。该生遗漏了文本中重要的阅读线索,误用了阅读经验中的线索。
【例3】生3对故事中裁缝劝说顾客不要用接袖子的方式改春装的复述:“接上去的袖子太难看,我怎么能让您穿上难看的衣裳。不过,不用接袖子我也能让您穿上漂亮的春装……”
分析:生3的复述表面上看来是忽略了裁缝担心“坏了我的名声”和“凭我的手艺”等线索,实际上折射出该生对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的体认把握不足。性子慢的反面是效率低,正面是慢工出细活。本文的真实性和感人之处就在于故事中藏着一个慢性子的、手艺高潮却又认真负责的裁缝。
【例4】生4对故事结尾的复述:“顾客听说裁缝还未开始裁料时,高兴地笑了。”
分析: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生4的复述误用了现实线索,“幸好布料还没裁剪,顾客不用穿接袖子的春装。”由此可以判断该生的“文感”“境感”不足。此时学生如果没有复述出顾客的“惊讶、恼怒、瞪大眼睛”,故事就缺少艺术张力,顾客的个性特征也缺少最后的真实与饱满。学生如果复述时再遗漏裁缝“我是个慢性子”的特意提醒,故事的言外之意就缺少必要的生发,故事就不能有效地启迪读者理解性格与人际的微妙关系。
第三步:对复述的修正。对复述的修正其实不是改错,而是对文章的再理解,对重要线索的再补充,对复述语言的再组织和再完善。只要教师在详读文本的基础上,把心交给课堂,把耳朵交给学生,就不难引导学生在觉察、复读、讨论、思考中完成对复述的修正,从而使学生产生更详细、更生动的复述。
面对生1,教师可让其缩写课题并思考:文题能不能改写成“裁缝与顾客”?
面对生2,教师只需提示:“你认为文章的开头好,还是用‘有一天开头好?为什么?”
面对生3,教师需要激疑:“你是不是认为慢性子裁缝是个不称职的人?”
面对生4,教师需引导:“先琢磨课文中的问题,想想你复述的结尾需不需要完善。”
引导学生修正的过程也需要教师启动言语动力,参与学生的建构与运用。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在修正复述时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分享复述体验,这样利用复述撬动阅读理解的目的才能达成。
4. 想象复述,挖掘潜力。课后第三个练习设定了一个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创造性复述任务,由于创造性复述较之于线索复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要求学生选做。笔者认为,本课是复述故事单元的首篇,是本单元教读定向的引路之篇,教师有必要做如下拓展处理:
研究证明,性格无所谓优劣好坏之分,但性格不同或相似的人相互接触,总会有故事发生。如果从性子急与慢的角度想开去,你认为当裁缝是急性子,而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如果两个角色性子都急呢?如果两者都慢呢?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种情况,发挥想象编一则故事,并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这则故事所蕴含的性格与人际的微妙关系,自然会产生三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学生利用旧经验顺应和同化新经验,就有可能形成言说的建构。这种设计不但能降低学生想象性复述的坡度(有生活经验的支持),还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在创编复述的过程中一定会内隐性地琢磨自己是什么性子,如何与人相处?
在復述故事的语用练习中,为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课堂评价与指导应有必要的侧重。首先,教师应侧重于学生的言说实践而非言说的正误(如前文述,复述有差异而无错误),敢于言说者即可得到鼓励;其次,教师应侧重两次言说的增量而非质量。复述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阅读策略。以复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复述活动本身同等重要,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教师不应有所偏移;最后,教师应侧重自评和体验而非他评和结果。复述是一种语用练习形式,复述故事是一种融理解、记忆、表达于一体的言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评或分享自己的语用体验(体验具有生命性),“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就会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叩问意义:核心素养下语用教学新视野[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7,(5).
[2]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 朱自强.论阅读教学的复述教学法[J].小学语文,2015,(9).
责任编辑 黄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