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途径

2019-08-26 01:21梁建霞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梁建霞

摘 要:严格来讲,学科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依托不可替代的人员优势、时空优势和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势,采取的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方法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历经漫长的发展,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曾经提到,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因此,全体教师要主动、自觉地以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遵循,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使符合小学生特征的心理健康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

一、坚持目标的导向作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在预期内学生借助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学习成果,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导向型作用[1]。然而,严格来讲,教学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纳入到教学目标制定当中。客观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实质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化呈现的过程,需要以学生所处年龄特征为依据来对内容进行选择,以此保证其稳定性。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后续选择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保障。通常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辅导、情绪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作为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来对待,是保证后续顺利渗透与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学科教学目标又囊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内容,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所在。

具体来讲,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明确,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与方向。在开展各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其要求必须完成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属于学科的自身的规定性目标,因此也被称为“第一级目标”或“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内容,因此也被称为“第二级目标”或“副目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落实主目标时,首先要对本节要学习的章节进行快速通读,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以此推动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的制定。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新课导入、展开、巩固和小结等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将直接对其情绪、行为和人格产生影响[2]。所以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时,要对其予以充分的准备与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确保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例如可以采取设置疑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求知欲,这也是较常使用的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针对教学活动展开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既有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之后以此为基础,来选择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形式。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学科知识,而且还能获得感悟与启发,教师利用这一情绪制高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学科教学师生互动时,教师要注重学生闪光点的挖掘,并对其给予及时、合理地赞扬,使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肯定作用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标本、模型、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科学习活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学习活动;在巩固练习环节时,教师要对习题的难度进行合理控制,要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来设计习题,这样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要注重语言的精简性,且总结思路要清晰明确,这对引导学生逻辑思维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

想要推动课程目标的更好实现,科学的评价体系则是重要支撑与保障[3]。新课程提出,要建构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情况掌握外,而且还能侧面体现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从而为后續的教学方式和进程予以调整。然而,纵观传统教学评价可以发现,其会潜移默化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将发展性评价作为学科教学评价中的主要方法,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发展上,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评价内容除了要涵盖学科学习目标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需要教师着重关注的内容。此外,教学评价形式也应在原有考试这一种形式上予以拓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选择出合理的评价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教师对自身寄托的肯定与希望,弱化其对考试成绩、名利观念的重视程度,进而形成以进步为主的观念,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研究,探索出更丰富的渗透方法,从而使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曾建兴.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2017(20):33-37.

[2]曾建兴.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9):86-90.

[3]戴佳玲.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6):44-46.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