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军
【摘 要】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加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将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进行紧密结合,能够在帮助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与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策略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认识到: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有时过分强调了体育技能的传授,注重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本人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體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的能力。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了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功夫。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敏感的关系。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中轻松自如地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学生会把自身对教师的期望和信任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所学内容上,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理,其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准备、检查工作,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测,提高场地器材的安全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例如:在双杠教学中利用安全带,在投掷教学中先画好投掷区等,让学生一到场地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马上进入课堂。这种安全教学和变化多端的场地器材设计,能给学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也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欲望和创新激情,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弘扬体育精神,健全学生人格
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从教学细节中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
(三)贯注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联系密切,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有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在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身体锻炼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使其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文明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其它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而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充分表露出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四)认识体育实质,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和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使其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以及积极参与的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能够培养学生辨证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靠智慧、技巧、实力及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师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要求参加者身体力行、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的品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注重体育精神对人格教育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梁融雪,曹洋.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D].运动,2011.10
[2]董嘉鹏.人文精神教育观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