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康,翟荣存,李年春,唐桑,刘晓东
铜陵市立医院影像中心,安徽 铜陵244000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直径≤3 cm、单发且边界清楚的肺部结节。但由于SPN一般较小,不足以引起肺部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因此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见咳嗽、咳痰、因感染或结核病变引起的感染性症状[1]。SPN分为良性与恶性病变,良性病变主要包括肺部错构瘤、肺炎性假瘤以及肺结核球等,恶性病变为肺部恶性肿瘤(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原位癌等)。SPN为恶性病变的概率为1%~10%。临床对肺结节的早期良恶性鉴别主要依靠X线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但对SPN的良恶性判断仍不够理想[2]。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是20世纪末研制出的新型电子发射技术,相比于CT,可一次获得多个层面的CT图像[3]。为更好地鉴别诊断SPN的良恶性,使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本研究对经病理或CT随访确诊的59例SPN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前MSCT相关结果与病理证实后结节的良恶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6年5月30日至2018年12月19日在铜陵市立医院经病理确诊为SPN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SPN的患者;②结节直径≤3 cm;③在术前行MSCT检查。排除标准:①严重肺部感染;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严重心、肝、肾疾病;④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SPN患者59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3例;年龄34~78岁,平均(61.1±8.5)岁;恶性结节34例(腺癌19例,原位癌7例,鳞状细胞癌4例,其他类型癌4例),良性结节25例(不典型增生14例,结核球3例,炎性假瘤6例,错构瘤2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嘱患者取仰卧位,屏气后开始扫描,尽量保持呼吸频率均匀,扫描范围自肺尖至纵隔角,肺结节薄层扫描范围为结节上下各1 cm,扫描完毕后在患者深呼吸末进行图像采集。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00~240 mA,螺距为1.5∶1,层厚、层距均为5 mm,采用PHILIPS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ultiplanar volume reconstructio,MPVR)行图像处理分析。
由影像中心两位副主任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意见达成一致时,则确定诊断;意见不一致时,由另一位副主任医师进行共同分析后确定诊断。观察指标包括SPN患者的肺部结节大小、结节内部特征[形态学(是否呈分叶状、毛刺状)、密度(磨玻璃样结节、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及结节邻近改变(是否存在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卫星灶)。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恶性结节中2~3 cm结节的比例为67.6%(23/34),明显高于2~3 cm良性结节的16.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0,P<0.01);良性结节中<2 cm结节的比例为84.0%(21/25),明显高于<2 cm恶性结节的32.4%(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3,P<0.01)。
恶性结节中分叶状及毛刺状结节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恶性结节中部分实性结节比例高于良性结节,实性结节比例低于良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中磨玻璃样结节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形态学指标的比较
表2 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密度指标的比较
恶性结节中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 3)
表3 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邻近关系指标的比较
SPN是指直径≤3 cm的单一的、类似圆形或椭圆形的致密阴影,属于影像学诊断中的一大难题。SPN因其较小的结节直径,尚不会对患者肺部造成明显的压迫症状,也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偶见咳嗽、咳痰或感染性症状,因此容易被漏诊。即使通过影像学发现肺部结节的存在,难点还在于后期对其良恶性的预测,虽然SPN以良性病变为主,但若不仔细辨别,容易造成恶性肿瘤的漏诊。临床对结节的早期良恶性鉴别主要依靠X线以及CT,但结果仍不够理想。MSCT是20世纪末新研制出的新型电子发射技术,相比于CT,MS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且不受重叠结构的干扰。其后处理功能可以更加准确确定结节大小、内部特征(形态学、密度)及其结节邻近关系的改变,从而提高了SPN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
SPN患者的结节大小均≤3 cm。以往研究证明,结节的直径与良恶性具有相关性,SPN直径与恶性率呈正相关[4-5],本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将本研究59例SPN患者按照结节大小共分为两组,<2 cm组以及2~3 cm组,结果发现,直径<2 cm组良性结节更多,直径为2~3 cm组恶性结节更多。由此推断,结节直径越大,其为恶性可能性越大,但不能只根据结节大小来判断。
形态:①分叶状,指结节的外部轮廓不是形态规则且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而是在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颗粒状突起,通常根据分叶的弧度分为深分叶和浅分叶。该形态的病理基础一方面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生长速度息息相关;一方面进入肺部结缔组织的血管、支气管使得结节表面产生凹陷及分叶。分叶状为肺癌特征性表现之一[6]。②毛刺状,是结节边缘表现为放射状的细小线条影,不与邻近的胸膜相连。其病理基础为肿瘤细胞向邻近脉管(支气管血管、血管)或局部淋巴管浸润导致。典型毛刺状形态也是诊断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一大征象。但是一些良性结节,如肺炎、结核球等,也可以出现毛刺状形态,但毛刺排列方向一致[7]。本研究也对结节形态学与良恶性SPN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恶性结节具有分叶状或者毛刺状的比例较高。
密度:①磨玻璃样结节。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是存在于亚洲人群的一种特殊的结节形态。CT表现为密度轻度增高且不均匀的云雾状圆形结节,形似磨砂玻璃,因此而得名。其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代替肺泡上皮细胞沿着肺泡壁生长,但肺泡腔仍然存在,肉眼表现为磨玻璃样。②部分实性结节。在单纯磨玻璃样结节基础上,随着时间延长,肺泡完全被肿瘤细胞占据,肺泡以及肺支架结构受到破坏,结节由单纯磨玻璃样变为混杂磨砂玻璃样改变,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部分实性结节。③实性结节。由部分实性结节进一步发展为实性结节[8]。本研究对结节密度与良恶性SPN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恶性结节中部分实性结节比例高于良性结节,实性结节比例低于良性结节,提示部分实性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实性结节为良性的可能性较大,良恶性SPN的磨玻璃样结节比例相近,可能与样本量太少有关。
①胸膜凹陷征:其病理基础一方面是肿瘤结节内瘢痕成分收缩牵拉胸膜,一方面是胸膜的增厚与粘连,表现为线样物质从结节处牵拉胸膜,呈现出三角形或喇叭口状的影像,该表现多见于周围型肺癌,但也可出现于良性结节,为不典型胸膜凹陷征[9]。②血管集束征:与结节伴行的血管,受到邻近肿瘤结节内纤维组织收缩、牵拉,从而靠近结节一侧的现象。以往有研究将该病变分为4度:0度,未见血管改变;I度,1条血管向肿瘤结节集中靠拢,Ⅱ度,2~3条血管向肿瘤结节集中靠拢;Ⅲ度,4条及以上血管向肿瘤结节集中靠拢[10]。③卫星灶:卫星灶为较小的密度较低的结构,边缘可清晰也可模糊[11]。本研究对邻近关系与良恶性SPN的关系进行分析显示,恶性结节中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比例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提示当存在胸膜凹陷征或者血管集束征时,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MSCT能够清晰显示SPN患者结节的大小、内部特征(包括形态学与密度)以及邻近关系。其中,SPN结节较大,结节形态为分叶状、毛刺状,结节密度为部分实性结节,邻近关系存在胸膜凹陷征或血管集束征时,恶性的可能性较大。表明MSCT对于SPN的良恶性鉴别具有实用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