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王红美, 贾玉梅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一种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有排便不尽感的功能性肠病[1]。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流行病学调查证实,65岁以上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是年轻人的5倍[2]。在美国,便秘已列入消化道疾病的前5名[3],年龄超过60岁者便秘患病率为23.3%[4]。我国60岁以上FC的患病率为11.5%,70岁以上为11.7%~19.5%[5],80岁以上高达38.21%[6]。长期便秘不仅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继发痔疮,使肠癌患病风险提高,还会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7],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采用“治未病”护理方案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全面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的老年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 Ⅲ标准,符合疗效好转判定标准(3 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②经肠镜、钡灌肠等检査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③年龄≥60岁;④能与护理人员进行正常交流。按入院时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57~82岁,平均(67.4±6.8)岁;病程8~36年,平均(19.7±5.9)年;受教育情况:小学6例,初中8例,高中及以上7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6例,年龄52~87,平均(66.9±7.1)岁;病程8~36年,平均(20.4±5.7)年;受教育情况:小学8例,初中7例,高中及以上6例。入组患者均告知本项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项研究内容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与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①饮食管理: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②活动管理:加强运动及腹部按摩,减少卧床时间,促进肠蠕动常规健康教育。③健康教育:讲解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知识,取得配合。④定期随访。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功能性便秘“治未病”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①症状管理: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功能性便秘的主要症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危害性,教会患者如何通过自我调适、锻炼、处理、认知应对等方式减轻或缓解症状。②情绪管理: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对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如愤怒、焦虑、烦躁和抑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教会患者虚静守神法、循理抑情法、移情易性法等调摄情绪的方法,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应对疾病。③生活管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与患者共同制定生活起居计划,包括衣着服饰、四气起居、运动保健、药膳食疗、外治按摩等方面,同时做好家庭训练。④信息管理:依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及需求,采取集体授课、个别指导、发放宣教资料等方式,让患者及家属不断了解和掌握便秘的相关知识;指导和鼓励患者通过网络、书刊、电视、电话等多途径获取相关信息;介绍同病病友相互认识、交流经验和心得,提高患者自我调适的能力。
1.3.1 便秘症状量化评分表 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便秘症状量化评分表(包括排便费力、粪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排便次数、有无腹胀等)进行评价分析,每项0~3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3.2 便秘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干预6个月后对患者的生理不适、社会心理不适、担忧项、满意度等进行测试。采取5级评分法,各种不适按照程度从“完全没有”到“极大”分别赋予0~4分,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所有条目的平均分,总均分为所有条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低。
1.3.3 护理满意度评估问卷 于干预6个月后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入组患者治疗依从情况进行评估,统一发放,统一收回。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为避免误差,由患者本人进行填写。以上评估均由经过培训的我科护理人员进行。
两组干预前排便费力、粪便形状、排便时间、排便顺畅性、排便次数、有无腹胀等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便秘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经便秘生活质量量表(PAC-QOL)测评显示,观察组生理不适、社会心理不适、担忧等得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随访6个月时两组PAC-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生理不适社会心理不适担忧满意度观察组(n=21)1.45±0.431.24±0.751.34±0.761.31±0.42对照组(n=21)3.30±0.623.35±0.723.34±0.813.35±0.46t值6.716.264.928.28P值<0.05<0.05<0.05<0.05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61.90%,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0.4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对比[例(%)]
组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观察组(n=21)118290.48对照组(n=21)49861.90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满意度比较χ2=4.725,P=0.029 7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上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便秘患者逐年增长。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便秘就诊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平均每例患者花费在便秘的诊治费用达3 000元左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8]。功能性便秘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一种心身疾病,肠道功能既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又受神经内分泌的影响。长期的便秘导致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焦虑又可导致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增加,排便时肛管直肠矛盾运动;抑郁时,结肠运动常常表现为抑制[9]。不合理的生活起居和家庭训练的不坚持,导致便秘症状反复出现,会加重患者的挫败感及不适感。所以,FC患者出院后要做好定期的随访,及时传递疾病相关信息,了解现状,提供合理护理方案。
“治未病”护理方案通过评估老年FC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及情志等影响因素,完善护理需求,形成护理方案。提倡预防为主,养生重于治病的观点,重视人们生活方式干预、人体体质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未病”护理方案干预后的观察组的便秘症状评分明显低对照组(P<0.05);在生理不适、社会心理不适、担忧等得分上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率(90.48%)也高于对照组(61.90%)(P<0.05)。表明“治未病”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改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