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度”理念在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

2019-08-21 07:31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舞会谱例巴赫

叶 艳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其中,音乐鉴赏教学主要是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中,则要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比较不同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从而启发学生产生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面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丰富的音乐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毫无头绪,找不到重点,抓不准难点,寻不到特点。对此笔者认为,在面对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从寻找音乐作品的“辨识度”入手。“辨识度”是指对某一事物辨别认识的程度,由形容音色的“辨识度”一词引申而来,也是用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与众不同的说法。“辨识度”高就是因拥有某些特质从平庸与平凡中脱颖而出,即为与众不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诸多方面入手,找到音乐作品中最具辨识度的点,即独具特色之处,如配器的精心编制(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中为日思夜想的恋人创立了“固定乐思”),节奏的巧妙使用(拉威尔在《波莱罗》中将一条固定的节奏重复了一百多遍),音乐结构的安排[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四个乐章顺序的创新安排],音乐风格的颠覆性变革(勋伯格创新求异的无调性音乐和创立的十二音序列体系),赋予练习曲以音乐情感的渲染(《革命练习曲》中上下持续翻滚的琶音犹如起伏难平的情绪,坚定有力的和弦表达了肖邦愤慨激昂的心情),音乐创作背景的特殊性(《命运交响曲》背后是贝多芬坎坷的身世及与命运做斗争的坚定决心),音符的不平凡跳动(西北民歌中大跨度的旋律音、《鳟鱼》主题中一串串十六分音符的小跳跃、花腔女高音唱段《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中挑战人类嗓音极限的High F音)。找到这些辨识点后,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解决了一半,接下来就是搜集、查找、核对教学资料的准确性,找到音乐最本质的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谈谈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一、从音乐的时代风格入手

台湾著名音乐评论家林谷芳先生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总是具现在艺术上。”一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往往跟一个国家、民族或历史上某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息息相关。同一地域或同一时期的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往往具有相似的风格,而且音乐风格往往随着历史的持续更替而不停地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在鉴赏教学中根据某一音乐作品高“辨识度”的特点,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案例1 “宗教音乐的顶峰——巴赫”

此课的内容艰深、复杂,对学生来说宗教音乐既枯燥又陌生,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很难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我们先来看看欧洲音乐发展的几个时期(详见表1) :

表1

问题导学:

巴赫所在的巴洛克时期,是如何将复调音乐推向顶峰的?其音乐的辨识性特征是什么?

1.巴赫将复调的各种技法和大小调和声娴熟地运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被称为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这些特点在《马太受难曲》的选段中有所体现。

谱例1 《马太受难曲》第1分曲(节选)

通过该乐谱可以发现,这是一段将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手段结合在一起的合唱曲,各声部都有自己的独立性;两个主题交织进行,使用了复杂的对位法技法,充分体现了复调音乐的特点。

2.巴赫运用十二平均律在钢琴上进行二十四个大小调自由转换的创作,这些特点在《马太受难曲》的选段中也有体现。从第1分曲第一主题的谱例中可以发现,变化音符被自由使用,并可自如地进行转调。

谱例2 《马太受难曲》第1分曲 第一主题(节选)

后面的音乐从e小调变成了G大调,并以半音阶进行加强了悲痛的效果,而在第78分曲中又再次转调。试想如果没有十二平均律,怎能实现这样的创作!

谱例3 《马太受难曲》第1分曲 第一主题(节选)

谱例4 《马太受难曲》第78分曲(节选)

对比产生于8世纪的纽姆谱(它仅仅在歌词上方写下简单的符号,用来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巴赫的音乐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谱例5 纽姆谱

再对比中世纪晚期多声部弥撒套曲《图尔内弥撒·荣耀经》的谱例,我们不难发现,旋律几乎由基础音构成,音乐创作手法相对简单许多。

谱例6 《图尔内弥撒·荣耀经》(节选)

综上所述,巴赫在人类音乐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音乐之父”。

对高中生而言,巴洛克时期复调作曲法的复杂性使得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不知所措并略嫌枯燥、乏味。因此,在该课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巴赫与十二平均律的关系、对当时音乐语汇的巧妙展示,以及作曲时对“对位法”的精湛运用,使学生深刻理解复调音乐的辨识性特征——两条或多条旋律相互对比,并且这几条旋律具有同等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学生对“巴赫把宗教音乐的创作推向顶峰”这句话也多了一份理解,对巴洛克音乐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二、从音乐的创作手法入手

从音乐创作角度来说,作曲家通常会经过酝酿—构思—初步明确目的—写出音乐主题—发展—确定合理的曲式,然后完成音乐形象塑造。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家首先塑造的是一个音乐主题,也就是这首作品的灵魂,随后要呈现给听众的也是这个灵魂。我们通常在听到某一首音乐作品后,会产生快乐或者伤感的情绪,这说明你“理解”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为了烘托音乐气氛,通常会巧妙地使用节奏、节拍、力度等音乐要素,如写一首欢快的作品会使用较快的节奏,写一首忧伤的作品会使用较慢的节奏,以符合人物的行为特征。因此,在音乐作品中找到作曲家精心设计、创作的“亮点”,也是发掘作品辨识性特征的重要方法。

案例2 《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

该乐曲像一出无言的戏剧。据说当时年轻多情的作曲家爱上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明星,把漫长而炽热的单相思融入一个个音符中。其中第二乐章的舞曲描绘了舞会的盛大场面,竖琴首次被用于交响乐中,温柔典雅的舞曲主题由小提琴奏出,随后曲调突然改变,旋律在长笛和双簧管上优雅地展开,渐渐回到圆舞曲,乐曲意境如真似幻,夹杂着失落忧伤的想象力……

问题导学:

一个病态的、敏感的、神经衰弱、狂热而富于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因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因剂量不足没有丧命,昏睡不醒,却进入了光怪陆离的幻境情景,梦见了各种怪诞不经的幻象……

1.这位青年音乐家是谁?(柏辽兹)

2.柏辽兹是谁?他在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成就与贡献是什么?

这位法国作曲家不仅是交响乐创作领域第一位在配器法方面超越贝多芬的人,而且其大胆创立了独立于传统之外的“魔鬼配器法”,将配器这个调色板扩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连李斯特、瓦格纳等后生晚辈都叹为观止。他大量使用新乐器扩大乐队编制,创作的《论配器法》更使得人人尊称他为“近代管弦乐之父”。他有鲜明的文学倾向,开辟了标题音乐的新道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化交响音乐风格,并首创了“固定乐思”这一创作手法。

3.作曲家在幻觉中梦见自己来到一个舞会上,他是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来表现舞会场景的?

作曲家与日思夜想的恋人相遇在盛大华丽的舞会上,当然需要一支典雅、迷人的舞曲,女孩儿蓬松的裙摆、男士优雅的舞步该与什么样的节拍、速度、乐器相配呢?

谱例7 《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中的圆舞曲主题

4.柏辽兹为心爱的恋人量身定做了一段旋律,即用“固定乐思”表示美丽的恋人也来到了舞会上,同时巧妙地改变“固定乐思”的节奏,使它与圆舞曲融为一体。在配器华丽、形象典雅的要求下,该如何选择音乐要素来创作呢?听辨这段音乐由哪三种乐器巧妙合成?从而品味柏辽兹为展现美丽、优雅的恋人,创作“固定乐思”时采用的独特配器法。

谱例8 《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中的“固定乐思”

表2

5.舞曲中作曲家为恋人写的“固定乐思”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有何特别的寓意?

第一次出现在作品的中段:年轻的艺术家突然在人群中看见了他热烈追求的恋人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第二次出现在舞会达到高潮时:因为艺术家心中只有“她”的倩影,所以这段优雅的“固定乐思”如美丽的倩影一般久久地萦绕在他耳畔。

好奇心是探索真理永恒的动力,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这一动力源,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音乐创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启发深度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而且根据此曲独有的辨识性特征设计的问题,能够清晰地引领着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聆听思考,切实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其鉴赏能力。同时,也让教师充分体会到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创造性,而在深度寻找音乐辨识性特征的过程中,又充满了发现创造性带来的快乐效应,师生间教学相长,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而充实,收获满满。(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舞会谱例巴赫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舞会
长腿舞会
巴赫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秋天的舞会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