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月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涉农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可以服务地方经济并适应智能化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时具备管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实务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强技能的管理型人才。合格的财经人需要懂法知法,了解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法律法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非培养只会机械使用公司法、合同法、票据与支付结算法的“工匠”,而是需要学生关注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关注知识的整合重构、统合资源。能力的培养要从以往的技能角度上升到思维角度、视野角度,把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并重,将批判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大格局,让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法概论”是系统地讲述合同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等的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法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缺少法学理论基础的系统学习,很多学生都会觉得经济法概论课程难懂、困惑、无趣。目前,大部分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发现该阶段的大部分学习者不清楚法律基本原理、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如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效力、物权法律制度等基本的法律原理,在这种情况下学好经济法概论,似空中楼阁。此外,“经济法概论”课时也严重不足,一般院校设置在48 学时左右。学习者的情况和课时限制导致“经济法概论”课程授课困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没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不能正确理解相关法律法规,有碍学生熟练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现象中的法律问题,这样学生更不可能带着批判的精神为完善法律法规提出建议,不利于社会市场经济法治的发展进步。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与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喜欢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高质量的案例教学应该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选用案例,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其案例中的经济法知识,再由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部分教师以讲授为主,使用案例教学仅仅是为了学生理解经济法知识,缺乏对学生自身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引用“女车主坐在宝马车引擎盖上维权”这样的网络热点来吸引学生看热闹,授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明白其法律法规背后的原理,只是被动地了解案例信息。这样长久的经济法概论教学,不利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更会导致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
目前,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是采用闭卷的试卷考试形式,考试的成绩主要根据上课考勤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来判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少有教师将综合素养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依据,评价的全面性还有待扩展。评价的主体也通常为教师评价,显得过于单一。教学中有分小组讨论的时候,小组成员的互评也可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教学相长。
要想学好“经济法概论”,学生首先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学基础知识,一学期仅仅48 学时的课时,在教材没法讲完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学时讲授法学基础。因此,需要教务部门在学生学习“经济法概论”以前安排相关法学基础课程学习。这样学生拥有基本的法学知识体系,才能学懂学好经济法概论。
在经济法概论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规范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不仅要知道相关的法律规范,更要理解法律规范的原理。瑞士学者菲利普· 马斯托拉蒂指出:“仅仅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法律意识只能偶尔发现有关法律问题的部分解决办法,只有法理和方法论思维才能使表面的判断精确化和条理化”。这样在观察社会市场经济现象时能够明晰其背后的原理,培养学生经济法的法律思维,这比学习简单的法条和分析司法案例更为重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法也在不断地完善,法条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让学生学会法律思维逻辑才能更有利于其更长远的学习和发展。
财经类“经济法概论”课程难教难学,案例教学一时成为经济法授课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方便学生理解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通过针对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培养法律思维与学习法学理论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同时,案例教学中紧密结合经济法理论的最新学术动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存在着毕业论文写作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理论发展脉络,学习国内外学者以前到现在对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的研究,把握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与逻辑,对该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理论,扩展了学生的法律思维,开阔了眼界,也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升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评价水平,建议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评价内容应该全面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学习,这样可以提前发现问题,教师还可以在案例模拟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表达能力、互助和协商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将其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课后作业的完成方式也要转变,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作文、章节的思维导图等方式完成作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不局限于完成书本上的课后作业习题,这样一方面提升了教学评价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增强。第二,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打破传统仅由教师进行评价的模式,积极开展小组的学生互评,小组成员之间对彼此参与课堂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进行互评,这样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经济法概论”课程不仅是培养合格的财经人的需要,更是中国法治进步的基础。“经济法概论”目前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满足高校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