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真,陈敬玉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浙江 杭州)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面貌,信息传播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朝着多元化、自由化、碎片化、视听化、即时化和交互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都使得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资源获取行为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网络普及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群体之一,身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亲近与熟悉仿佛与生俱来。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习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数字化学习资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存储、发布,并通过各种通信设备能够获取利用的学习资源的总和。[1]数字化资源获取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纸质书本的局限,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内容更丰富,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环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获取的信息呈现碎片化、多样化、无序化的状态,且资源内容良莠不齐,大部分学生缺乏信息的甄别选择能力,耗费了大量时间来疏导获取的各种信息。面对这种情况,及时进行数字化资源获取行为研究,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对繁杂的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和规划,具有紧迫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分析等方法系统了解了国内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行为的研究状况(主要针对在校全日制的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然后根据在研究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及在结合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旨在对未来的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及提高数字化资源整体利用率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性别、专业的且有过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行为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
笔者从资源获取途径、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资源偏好等方面入手自编“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情况调查问卷”。在高校中随机发放问卷,实际共回收有效问卷504 份。
1.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搜索引擎类的占72.29%,使用文献数据库资料的占57.9%,使用专业学习网站的占13.8%,使用慕课课堂的占6.02%;有85.4%的被调查者认为数字化资源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资源总数的23%被认为不方便进行筛选,有23.7% 的大学生认为资源不够详细且内容相对简单,15% 的大学生认为信息杂乱且不利于检索,10.4%的大学生认为在线资源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数字化资源的类别丰富,包括在线开放课堂、学术网站、网络公开课、在线文献资料。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种类的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使用慕课等在线开放课堂的比例明显偏少。调查结果显示,从未听说过慕课等在线课堂的占总数的33.13%,而从未使用过慕课等资源的高达50.6%。但这种较为系统且规范的数字化资源对于专业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说明大学生对数字化资源的甄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基本满足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但专业性的资源质量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资源的有效性、科学性及针对性。
2.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态度与意识
(1)大学生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投入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有36.7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5 小时以内,6 ~8 个小时的占40.96% ,8 ~10小时的占15.46% ,超过10 小时的占6.83% ,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占比较大,网络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大学生获取数字化资源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85.24% 的大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网络资源的获取,认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节省了时间;53.82%的大学生选择关注来自老师和朋友们的推荐信息资源,另有56.22%的学生有定期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但即使在现在这个网络与生活息息相关、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依然存在7.83% 的大学生从不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其原因可能是认为网络信息只具有娱乐性,对学习的帮助并不太大。网络,作为一种技术而言,它是中性的,会产生各种不同影响,而把网络当成学习工具,影响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3)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87.35% 的大学生使用数字化资源来搜索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77.51% 的大学生试图通过网络学习来接触新鲜事物,在社交层面,强调表达个人观点的占39.96%,爱好交流与寻求认同感的占52.61%,3.41% 的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目标尚不明确。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大学生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通过网络资源提高学习能力的愿望比较强烈,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扩展视野,提升知识储备,为深层学习提供系统支持。
3.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方式与能力
(1)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57.1%的大学生在资源获取中比较偏向于自我发现,42.9%的大学生乐于利用网络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合作,来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资源信息。个人的自主学习强调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单独的分析、探索、创新、质疑等方式实现学习目标,而合作共享是一种通过团体协作的形式开展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将其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资源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共享[2]。调查结果说明网络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局限于个人,资源共享、分享协作的资源获取行为在调查中占69.28%的比例。大学生当前的网络学习方式除了遵循传统方式以外,也受到了现代网络互相交换信息、灵感、意见的社交方式的影响。
(2)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郑立坤和张文娟的《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调查研究》一文调查结果表明:74.34%的大学生最常使用常规的信息平台进行资源获取, 29% 的大学生认为准确且有效地资源查找与甄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能够熟练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资源的大学生占比较少。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资源获取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对资源平台的了解,资源查找的方式,有效资源的筛选以及资源的使用等。影响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因素较多:一是传统的教育对于纸质资源的使用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和教师没有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资源数字化学习的教育和引导; 二是大学生虽然日常能接收到大量的网络信息,但是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占比较大,网络学习投入不足;三是数字化资源构成复杂,参差不齐,大多数的学习专业资源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影响因素或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个人因素包括个体意识、学习意识、自我效能和个人偏好四个方面。个人意识及学习意识强调个人对数字化资源的认知和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动机、需求及观念等,这些会对大学生数字化资源获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是指资源检索能力、筛选能力以及对检索工具的使用。互联网催生了众多的线上教育平台,但大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认识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途径比较单一,对于网络资源的认识比较浅显,说明学生在资源认识和资源利用上都存在不足。
资源因素是指资源本身的内容、质量、获取方式及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网络学习的最重要基础[3]。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资源包含的实质性内容以及资源的易用、可用及有用程度对获取行为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平台是数字化资源的集合体,会直接关系到用户在资源获取过程中的体验。
虽然现有的数字学习资源很多,但内容复杂,缺乏系统性,内容也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加成,合理有效的整合学科课程的资源,将学习资源与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紧密连接起来,构建一个集主题数据库、视频教学、课件资源和综合性学习网站于一体的便捷、丰富、共享的平台,将是未来教育资源建设的重点。
大学生要对数字化资源以及自己的学习需求有一定的认识,与时俱进地利用数字化的方式方法来帮助自己进行日常的学习和信息搜集,对全媒体的知识传播渠道、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和时间控制、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形式、即时性的解惑讨论方式,互动式的学习交流方式等有所了解。同时,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辨别和整合信息,提升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信息搜寻、信息鉴别、信息存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才能够与数字化资源进行良好有效的互动。大学生应该自觉、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和面对瞬息万变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增强对数字化学习认知和认同感,提高数字化资源利用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拓宽知识广度[4]。
加强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与相关专业的针对性,内容要覆盖每个专业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并对相关拓展信息进行梳理与整合。未来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模式的探讨要提出需解决的技术关键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模式及其合理性、有效性、操作性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行评估和讨论。
学习环境是学习行为发展的支点,是学习者学习发生及赖以持续进行的各种条件的总和[5]。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行为有积极的作用,网络学习环境也是如此。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探索,有助于形成浸入式全维度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形成虚拟—现实、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多维度浸入式的学习环境。
“互联网+”时代特征及其影响下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及学习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网络普及成长起来的“95 后”乃至“00 后”人群正在成为数字化资源获取的主要对象,而数字化资源呈现的方式具有体量大、更新快、渠道多的特点。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个人学习意识、对资源的认知等因素会对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行为产生影响。此外,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与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未来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应顺应当代大学生的获取行为习惯、偏好等,并强化资源质量与信息整合。在未来的数字化资源应用中真正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