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思考者,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平等对话,营造氛围。第二,自主阅读,解读文本。第三,拓展延伸,习惯养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实践进入深水区,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研成果。包括了三个方面十八个要点,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自主发展”。从长远意
义来看,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毫无疑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核心焦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思考者,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平等对话,营造氛围
过去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垄断课堂话语权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自然会让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枯燥无味、波澜不惊的怪圈中。学生一旦失去了参与体验的兴趣,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也就无法更好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我们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到阅读。同时,我们要营造愉悦轻松、富有思辨性的课堂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与文本深度接触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比如在教授诗经名篇《蒹葭》的时候,笔者就用自己吉他弹唱的《在水一方》歌曲导入,营造一种凄美忧伤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对诗歌中的情与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后,笔者又引入了“求而不得”概念,把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创作的共性通过“道阻且长”的意境展现出来,让学生去深入理解“求而不得,思而不见”的一种矛盾,随后升华到这是所有的梦想追寻者都会遇见的人类哲学命题。
再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学习,为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以乐写悲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笔者设计突破这个目标的问题时,抓住文本第4、5、9自然段中的“快活”一词。
问题设计为“1、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生活得快活吗?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
通过品读、研读、分享的讨论环节,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用众人的“快活”来贯穿孔乙己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加强了悲剧效果。而众人的“快活”建立在一个可怜人的痛苦之上,如此冷漠如此残酷,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透过“快活”的表层,让学生体悟作者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批判,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
二、 自主阅读,解读文本
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也许无法和语文老师相提并论,但是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可替代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一种个性化行为。
在阅读课上,我们要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更为宽裕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与情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与个性见解。教学中要避免过于功利地统一答案,一刀切。让学生展开想象,启迪思维,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融入阅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把对学生的教变成一种引导学生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的行动。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散”“创新”,多方位的审阅文章的主题立意,语言结构,尽量发挥主体性和想象力,不断的去发现教材中作者的個性。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背影》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充分想象父亲蹒跚的背影,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父亲的心理活动。笔者还针对《背影》里面所用的文学叙事手法,仿写了一篇写自己母亲的散文《母亲的背影》,在课堂上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经典的文学形象,到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虚拟的世界里转向关注现实的世界。
为了解决轻视阅读主体问题,笔者认为要避免“三多三少”现象:教师讲多,学生读少,考虑教法多,研究学法少;钻研阅读客体(教材)多,研究阅读主体(学生)少。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要“让”,凡是需要帮助读懂的要“辅”,只有学生实在读不懂的才“讲”。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聚焦课堂核心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开启学生阅读思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上。叶圣陶先生说:“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为“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二者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拓展延伸,习惯养成
文本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拓展与延伸,也就是由此及彼,使得阅读更为深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拓展阅读,深度阅读。可以通过对文本续写、改写的方式,对课堂阅读活动进行升华。
比如笔者就在所教班级里时常开展演讲与口才训练,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常常举办古诗飞花令大赛,书法展示,文化观察员,新闻在线,课本剧表演,作家代言人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淡化各种生硬的评价指标,让学生把课堂内的收获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锻炼自我,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堂学习的教材不过是一个举一反三的例子,还需要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以后的体验在课堂内外深度阅读。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笔者分别将其与席慕蓉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如学生在学习完课文《智取生辰纲》之后,有选择地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并做阅读分享。
比如在学习小说单元之后,笔者把《狼图腾》作为课后阅读的必读书目,让学生在书籍上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自己有感触的部分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进行交流。很多学生被一种“狼图腾”精神深深震撼和感动。恰恰是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课标改革的实践,给了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只有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不教”的境界,真正授学生以擅捕之“渔”,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将守正创新,踏歌而行!
作者简介:
骆建宗,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柳州市航生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