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部对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这样一门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做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必须的。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可是在应试教育下初中历史教育除了教给我们一堆历史名词和要背诵的已经既成事实的历史事件以外,看不到任何对现实的帮助和对智慧的启蒙,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也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求欲,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理论和实践结合过程,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 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枯燥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历史事件是跌宕起伏的,在教学中增加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政治形式、经济特点、军事力量等,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背景信息,有助于学生从上帝视角来看待历史,抛开个人的利害关系和个人狭隘的视角来观察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单纯地讲解这些既成事实,很容易产生灌输式教学的嫌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历史故事,将这些背景当成了解“时势造英雄”的必要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节课时,教师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可以从讲故事的角度切入这个主题,“有没有看过《赤壁之战》这个电影,赤壁之战直接产生了三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果在赤壁之战当中曹操赢了,那么魏国就可以逐个歼灭吴、蜀,从而建立汉之后的另一个王朝,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个比较强大的军阀势力:魏、吴、蜀,魏国的首脑人物是曹操,吴国的首脑人物是孙权,蜀国的首脑人物是刘备。”这三个人物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从而让学生对这个历史事件产生兴趣。
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維是从问题的开始的。”要使学习历史真正地发挥出“读史可以明智”的作用,就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让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试教育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强调“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具有不可质疑性和不可重复性,教师的教授和教材的内容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装恢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贞观之治讲的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的革新措施达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和文化繁荣的局面。这是国家高层政策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世界影响最大的一个朝代,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都还保留着“华人是唐人”的说法,比如美国的“唐人街”等,这时就要鼓励学生对提出自己的问题,唐朝与外国的交流到底有多频繁呢?唐朝的文化繁荣的代表是什么?同时也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有的学生会提出“唐诗为什么会这样出名”,这样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了他们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三、 增加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初中历史课堂上也可以看到小组学习的形式,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并没有掌握这种教学形式的要点,导致这种学习模式仅流于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交谈的时间,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探讨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学习“土地改革”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先讲一讲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土地改革在土地使用和制度方面做出的调整,如税收、产权改革等,然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提出疑问,“土地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性的改革,我们教学改革尚且会有非常大的困难,更何况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土地改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期间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你们认为,土地改革的困难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开展小组讨论之初,需要教师明确小组分组不宜太大,以4-5人一组为宜;小组分组的人员构成要由教师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小组成员活跃度进行分配,保证小组成员有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带领大家的讨论,从而保证讨论在主题范围之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对各组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适当的指点,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要让学生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初中历史课程真正变成了解历史、读史明智的过程,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明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7(24):56-57.
[2]黄胜雄.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渗透[J].成才之路,2017(36):20.
作者简介:
李俊,湖南省邵阳市,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杨林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