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玲
摘 要: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做题并且保证思考方向准确,做出的答案没有失误和偏差的前提与必要条件。现代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而对于题目的阅读和理解往往流于形式,不够重视,导致题目审阅错误等问题。而对于题目审阅偏差一类的错误就像是掌舵行驶走偏了方向,全做无用功。因此,对于小学生数学题目审阅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项目,需要引起学生和教师的注意。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包括对题目条件、问题的正确审阅能力和对题中所包含的隐藏信息的识别能力等。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题目前提的基础和关键。据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做数学题时,计算题的正确率极高,但遇到判断题和一些实际应用类型的题目时,常常会因为读错问题的字面意思或者理解不到题目条件的真正含义或隐藏内容而导致题目出错,甚至解题过程南辕北辙,浪费了大量时间,做了许多无用功。而这一现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最为严重,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题型阅读能力,是高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我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针对小学生独立阅读数学题目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语言文字功底不是很深,语文基础还不牢固,常常对数学题型阅读理解不到位,喜欢依赖教師帮助读题,分析题目条件和问题。例如:在批改作业时,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常见的找规律题目中按题目要求用横线画出正确的数字,而将题目要求换一个提法,将正确数字打钩,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仍旧会用横线的方式标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学生的惯性思维和自我形成的概念意识,导致学生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后下意识地运用相同手法做题。二是由于学生在做题时过于依靠自己的想象,导致没有将题意理解清楚就急于做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日常做题时,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逐字读题,在字上标注拼音,并建议学生小声读出来,用笔将条件标出,用问题突出等方式加强学生阅读文字的能力。
二、针对小学生阅读数学题目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生平时做题的作业批改中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在一道填空题中,50个1是( )个10,很多学生的答案是50。这是由于学生做题过快,看漏了后面的文字导致的。这样看似“小儿科”的错误在学生今后做数学大题和实际应用的题目时会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使学生解题过程南辕北辙,全做无用功。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就纠正学生这样错误的阅读习惯十分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放慢速度,并理解题目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读不懂的语句应该多读几遍,加强理解再做题。而且对于题目的问题和做题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要仔细看清。这类问题和要求虽然简单易懂,但却是极易被看错或者忽略的地方。学生应该在平时做题时就引起注意,避免犯这种低级又简单的错误,导致丢失分数。针对问题和答题要求的训练,教师可以专门安排几道问题与要求相似但细读又不尽相同的题目给学生做,限制学生的做题时间,最后给出正确解题答案,并给正确率最高和正确率最低的学生以奖励与惩罚,以此来提醒学生对问题和要求的关注,加强学生做题时的仔细程度,改变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和习惯。
三、针对小学生找准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的培养
小学生在做题时对于题目文字的含义理解得往往很浅薄,不能理解到位,导致学生不能从一道题目中快速找出关键的信息点,甚至找到信息点和关键词后不能正确理解它所能表达的意思,导致做题错误。例如:在一道画图题中,题目是:在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许多学生在做题时仍旧在第二行画△,虽然个数对了,但是没有满足题目要求,依旧不能算正确。这是由于学生对于题目关键词的把握不准确,不能一次性读懂题的关键词,就会导致学生凭自己感觉答题。教师应该在日常训练中注重学生勾画关键词的训练,让学生将关键词用符号标注出来,这样就不会漏掉有用的关键信息点了。同时,学生在做题时也容易出现关键信息无法理解的现象。如题目:小明买书包花了55元钱,他付的钱正好,请问小明付了几个十元?这道题目的关键词之一是“他付的钱正好”,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好理解的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这类文字转换成直接的数字文字,方便学生理解,如问学生,“什么叫他付的钱正好啊?”学生会反应过来,“就是他正好付了55元钱”。这样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转化文字,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转化文字的能力,下一次遇见读不懂的关键点时,学生就具备自己转换文字的能力了。
四、结语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做好阅读题,提升正确率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步入数学高级学习阶段的重要能力和思维习惯。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被重视并且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陈金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J].学周刊,2014(2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