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俊华 吴立宝
[摘 要]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新的历史定位。目前,部分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目标“功利化”、内容“庸俗化”、形式“娱乐化”、过程“封闭化”、主体“核心化”。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师生参与建设的力度、基于学校的自身文化传统,通过整体设计、捆绑帮扶、机制创新、课堂建设、团队带动等形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学校文化;特色办学;核心素养
切实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能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使其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为其提供规范办学和特色办学的良好平台。
(一)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功利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追求升学率等眼前利益,将校园文化变为提高升学率的工具,迫使教师拼命教、学生拼命考。部分中小学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应景之作,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中小学校长搞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评选各级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而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二)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庸俗化”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庸俗化”主要表现为庸俗文化如快餐文化、市井文化、山寨文化、消遣文化等纷纷涌入校园,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受到严重破坏,建设内容逐渐庸俗化,走向平庸甚至低俗、落后。学校文化建设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三)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形式“娱乐化”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形式“娱乐化”主要表现为学校将文化建设形式定位于娱乐学生的课余生活,过分强调学校文化的娱乐功能,消解了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哲理性、思想性。部分中小学在举办学校文化活动时,对形式的追求超过了对内容的选择,形式上追求热热闹闹,内容上追求跳跳唱唱,使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沦落为一种娱乐形式。“娱乐化”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封闭化”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封闭化”主要表现为学校为了回避社会上的纷争与矛盾,企图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无污染的“乌托邦”,导致学校成了“象牙塔”,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地域上的隔断和文化上的隔膜。部分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仅局限于学校这个小圈子中,超越学校边界的学校文化建设非常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切断与社会的联系,禁锢了师生的视野,限制了师生的思维,会阻碍师生对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难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难以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五)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主体“核心化”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主体“核心化”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校建设主体为骨干教师,其他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学校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只是德育主任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持观望态度的教师不在少数,学生也几乎是被动接受学校文化建设,热情度和参与度不高。显然,这样的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验证的科学理论,具有十分强大的真理力量。经过历史和人民的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学校最鲜亮的底色。基于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逻辑始点。这既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又是我们学校的办学优势。
(二)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校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价值内涵与理念元素。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要吸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鲜活经验,通过文化育人,发挥队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成为传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
(三)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設的每个环节,积极探索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营造出既有浓厚的文化教育气息,又有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理念,将时代精神、学校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爱国诚信、文明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
(四)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加大师生参与建设的力度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要多从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进行设计,多听听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意见,把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与发展环境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基于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成为凝聚人心、以文化人的过程。
(五)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基于学校自身文化传统
一种观念、制度或行为方式,如果只是流行一阵子就消逝了,这算不上什么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提出新的观念、践行新的制度、倡导新的行为方式、盖个新的教学楼容易,这个时候最多也就是具有了文化的雏形。而难的是让这些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和学校环境保持生命力,在师生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成为师生举手投足之间的一种共同气质,成为表征某个学校文化特征的一张名片。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应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不应随意改变文化基调,仅凭校长个人偏好大破大立。
(一)整体设计:坚定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要遵循客观规律,确保文化建设的方向性。一是深度调研。中小学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历史沿革、教风学风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准确研判自身发展状况,确立学校文化发展目标和路线。二是调整规划。中小学在挖掘学校资源、调研社会需求、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学校文化发展道路,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三是实践完善。在注重自身文化创建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并以整合资源、强化督导等方式为保障,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独特性和广泛传播力的教育成果。
(二)捆绑帮扶:搭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平台
充分发挥优质学校文化的带动作用,实行捆绑帮扶方式,推进学校之间结对互助,实现四个“一体化”。一是学校管理一体化。中小学优质学校通过派遣管理干部交流学习、参与普通学校管理等形式,促进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二是教师发展一体化。中小学优质学校派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普通学校,通过师徒结对、专题讲座、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教育资源一体化。中小学在办学设施、教师队伍、网络平台、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形成资源共享的集团优势。四是考核评价一体化。中小学建立办学效益的评估机制,定期进行教分析与研究,确保捆绑帮扶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文化的共同提高。
(三)机制创新:强化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保障
创新五大机制,强化四级联动,确保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高效运行。一是项目责任机制。建立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团队和项目团队,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由校长牵头主抓,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专家指导机制。整合全国、省级、市级、区级专家资源,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专家指导队伍,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专业保障。三是专项配置机制。每年分层分类配备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专项经费,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四是督导评估机制。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动态管理,以过程评估为重点,实施项目专项督导评估,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五是工作交流机制。以专题活动为载体,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推广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交流平台。
(四)课堂建设:筑牢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根基
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是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一是实行“基本式+变式”的策略。将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让各学校和教师在“基本式”的指导下,创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变式”,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年级特色、学科特色、班级特色的中小学文化建设理论与操作体系。二是实行“行政推动+行动研究”的策略。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基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训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再思考。将这一思考转化为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提升的过程,单凭教师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也难见成效,因此务必加强行政推动力度,并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三是“区域、学校、教师分层建构”策略。区域建构坚持“四个策略”,着力整体推动。即统筹规划、专业引领、典型示范、评价激励。学校建构探索“四个路径”,实现各美其美。即理念先行、课题带动、学习借鉴、校本探索。教师建构把握“四个环节”,促进深度变革。即转变观念、落实行动、合作互动、反思提升。
(五)团队带動:形成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团队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团队。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保障力。聘请大学教授、教研员、特级教师组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团队,开展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工作。二是教育研究部门发挥指导力。由各级教育研究部门牵头,深入学校开展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活动,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中小学校长发挥领导力。组建了名校长工作室,共同探索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向,提升中小学校长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四是中小学教师发挥执行力。组织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专项培训,组建名师工作室,着力培育智慧之师。
[1]薛二勇,刘淼,栾少波.新形势下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7):37—42.
[2]和学新,储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8(2):54—5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编号:AFA170008)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