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类“名+动”新词分析

2019-08-13 01:06
阴山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缩略礼遇复合词

陈 颖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网购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消费的一种主流方式,“网购”“团购”也成为常用词。我们发现,在近些年产生的新词中,有不少类似“网购”这样的“名+动”式复合词:

近年来,民间对严惩医闹、倒卖号源等呼声很高。(《东江时报》2018年10月29日)

据行业咨询机构Crunchbase发布的数据,中国风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变得更为强劲。(《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10月21日)

某种程度上,房改的大面积推进仍面临一定的阻力。(《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36期)

以上种种事例,不仅揭示出官员酒驾现象不少,还揭示出官员肇事之后有人“埋单”,肇事者个人似乎不用承担赔偿责任,更折射出公款变成了无人看管的私款,可以随意借款,可以随意支出。(《法制日报》2011年12月21日)

根据苑春法和黄昌宁的统计,“名+动”复合词只占汉语双音节复合词的2%,数量很少。[1]很多研究者也认为“名+动”复合词的能产性比较弱,如张青琳认为这种组合的“构词能力较弱”。[2]但是语言现实中这类新词层出不穷,有不少已经被收录进词典中,显示这些词语的生命力。如“团购”“地陪”“房改”“医改”“仓储”“海选”“空调”“教改”“秒杀”“酒驾”等词也已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网葬”“医闹”“政采”“风控”“泪奔”“面签”等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

我们发现,“名+动”复合词的结构不是简单的主谓式或偏正式,因此本文试对这类复合新词进行研究分析。

一、“网购”类复合新词的语义分析

“名+动”复合词并不是一种新创的词语结构,很多学者把这类词归为主谓式复合词,是源于句法关系的词汇化的产物,郭曙纶、董秀芳、陈宝勤等都有类似的阐述。[3][4][5]我们发现“名+动”式复合新词中主谓式复合词并不多。

“网购”是指“在网上购买”,“团购”是“以组团的方式购买”,为此,我们运用句法分析的“题元理论”来分析名语素和动语素的语义关系。

(1)“网购”类

这是指复合词中的名语素往往指称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如“网购”一词是指“在互联网上购物”。

名语素“网”是“购物”进行的媒介。“医闹”是指“纠缠闹事,严重妨碍医疗秩序的行为”,可见“闹事”的场所是“医疗机构”。仿照这个词,现在出现了“校闹”,同样的,这个行为是发生在“学校”。

(2)“房改”类

名语素指称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如“房改”中名语素“房”指的是“住房体制”,动语素“改”涉及的对象是“住房体制”,就是“针对住房体制进行改革”。这样的词还有“医改”“教改”。

(3)“团购”类

这类词中的名语素往往指称动作行为的方式。“团购”是指“为求得优惠的商品价格,多人组成团体向商家采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团购”中的“团”是“组成团体”,是表示动作行为“购买”的方式。“面签”“电诈”“网约”等中的“面”“电”“网”都是指动作的方式。

(4)“酒驾”类

这是指复合词中的名语素指称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酒驾”中的“酒”所代表的语义是“喝酒后”,表示“驾驶”这个动作的发生时间是在“喝酒以后”。

(5)“海选”类

这是指复合词中的名语素指称动作行为发生的范围。“海选”是指“村民在村民自治中创造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这与传统的方式不同,没有候选人,所有的人都是候选人,在这里“海”是一个比喻,意思是“大范围地”。

(6)“政采”类

名语素指称的是动作行为的施事,“采购”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政府”;“官评”中做出评价的是上级,也就是“官”。“众筹”一词也是如此。

(7)“风控”类

与(6)相反,“风控”意思是“风险控制”,“风”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接受者,是“控”的受事。

根据上述分析,这些词语中的名语素和动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十分复杂,我们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构词法来判定它们的内部结构是主谓复合词或动宾复合词。

二、“名+动”式复合词产生原因分析

1.继承了汉语的传统

“名+动”式复合词大多是从名词做状语的状中短语发展凝固而成的。

以“礼遇”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名词表示动作方式的状中结构发展成复合词的过程。

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班固《汉书》)

这里“礼遇”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结构,介词“以”与“……礼”组成介词结构做动词“遇”的状语,表动作的方式,意思是“用对待诸侯人君的礼节”。“以……礼遇”的意思是“用……的礼节来对待”。

武卫将军后谢老归家,显祖善礼遇之,赐几杖服物,致膳于第,卒赐祕器。(魏收《魏书》)

在这个例句中,“善礼遇之”的意思是“以善礼遇之”,介词“以”被省略,“善礼遇”的后面带有宾语“之”,这说明“礼遇”结合开始紧密。

自是礼遇日深,赐杂缯百段,马五百匹,并赐齐宫妓女。(马總《通纪》)

这个例句中,“礼遇”后接“日深”,意思是“礼遇越来越高”。其中,“礼遇”居于主语的位置,“日深”为其谓语。这里的“礼遇”已经高度凝固,虽可理解为“以礼相待”之义,但已经具有名词的特征,可以看作为一个复合词了。

有些“名+动”式复合词是从名词表示动作时间的状中结构发展而来的。如“岁修”一词就是从“数+名+动”结构发展而来的。

大稽与民数得亡,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管仲《管子》卷第一)

每秋夏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常璩《华阳国志》卷第三)

以上例句中“三岁修”“五岁修”“岁岁修”的意思是指每隔多少年进行修理。“岁”前需有表示时间长度的数词等修饰,“修”的后面是其宾语。

在湖三岁,岁修三元道斋,辄有彩云,灵鹤回翔坛上,乆之而去。(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在上面这个例句中,“岁修”的意思是“每岁修”。作为一个结构,它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开始固定。但在此句中,这一结构仍是一个状中短语,“岁”表示“修缮”相隔的时间,动词“修”带有宾语。

又于散步渡口窗屯船埚,使艘目江入者,曲折免风涛,且甓康济旧堤,免岁修费。(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

在这里,“岁修”的意义开始凝固,意思是“每年修缮”,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词,充当“费”的定语,开始呈现出名词的特点。

名词做状语修饰动词这一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正是这些复合词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如:

吾得兄事之。(司马迁《史记》)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上例中名词“兄”做状语修饰动词“事”,表示“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之义,是表示动作的方式;名词“右”和“左”分别做动词“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名词“旦”和“暮”分别做动词“辞”和“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种名词做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的表达方式,由于二者位置相连,在发展过程中就有可能逐渐凝固而成为“名+动”式复合词,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以及四字结构正是这样形成的,如“年检”“瓦解”“网罗”“云集”“街谈巷议”“星罗棋布”等等。这也成了我们表达动作行为以及与其相关的时间、处所、形式时的一种“简洁”的方式。

2.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指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人们都会尽可能地使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的原则。徐正考、史维国的研究认为在汉语语法的历时发展中,经济性原则在偏正式“名+动”复合词中起着重要作用。何乐士、萧世民也曾有类似的提法。[6][7][8]

“名+动”式新词也反映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此类复合词中的名语素承载着并非简单的语义,比如“团购”中“团”的语义是“以团体的方式”,“海试”中的“海”的语义是“在海上”,“酒驾”中的“酒”的语义是“喝酒后”。在“名+动”复合词中,这些并非简单的含义各自仅用一个名语素表达,对比复杂的语言结构,自然是简洁经济。

从来源上看,当前大部分的“名+动”新词是由对原语言结构的缩略而产生的。徐国庆提到:词语缩略是词汇系统从较长的原词中抽取代表成分组造成一个简短的语言单位,用以代替原词语表义的一种自我调节活动。[9]

根据缩略的形式,“名+动”新词可分为直接对语言结构的缩略和对于复杂的语义描述的缩略两种:

(1)直接对语言结构的缩略

“酒驾”是“酒后驾车”的缩略,“房改”是“住房制度改革”的缩略,“地陪”是“当地陪同导游人员”的缩略。

(2)对复杂语义描述的缩略

如“面签”,是指“签证的一种方式,要求签证申请人携带相关材料到使馆或领事馆接受询问,以决定是否给予签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一段语义描述很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明确的语言结构表示出来,因而“面签”一词也就很难看作是对于语言结构的直接缩略。

三、“名+动”新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名+动”新词进入到汉语的词汇系统中,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有一些词会消隐,但大部分词会留存下来,有一些词还会在发展中产生各种变化。下面,我们就结合“名+动”复合词的变化来分析这些新词在发展中可能对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

1.动语素发展成表示新义的构词语素

“名+动”复合词中的动语素义有时不是该语素作为单音节词的常用义,而是它在作为构词语素所组成的另一个复合词中所表示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往往会随着语言类推的作用成了该语素的一个固定意义,并以这个意义构成新的复合词。如“吊”在词典中的释义是“用绳子等系着向上提或向下放”,这是它的常用义。但在“塔吊”中,“吊”指的是“吊车”,这只是它在该复合词中的语素义。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吊”就逐渐成为一个表示“吊车”义的语素,并以语素的身份构成了一系列复合词——“龙门吊”“汽车吊”“码头吊”等。

在许多“名+动”新词中都存在这种情况。“改”作为单音节词其词典释义是“改变、更改”。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表示“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之义的“改革”一词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以“改”为构词语素的复合词:“教改”“医改”“房改”等。在这些复合词中,“改”的语素义是“改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表示“改革”义的“改”已经成了一个常用的构词语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X改”结构的新词会不断涌现。

“替”这个语素也开始出现了这种趋势,如“饭替”一词已经列在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中,其词义是“吃饭镜头的替身”。“替”在此指的是“替身”,而词典中“替”的常用义是“代替”。在“饭替”这个复合词中,“替”表示的是“替身”义。随着替身这个行业的细化,除了专门替演员拍摄吃饭镜头的“饭替”,还出现了专门替演员写字的“手替”,以及“裸替”“武替”等词,这预示了表示“替身”义的“替”成为构词语素的可能性。

这样的变化往往会带来该动语素作为单音节词的语义的发展。

随着“电压”“血压”“气压”等词的出现,“压”成为一个新的构词语素,其语义已经与上述诸义不同,这个新语义已经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名特指电压、气压或血压等”。也许我们可以在将来的词典中发现在词条“改”下出现了“改革”义、“替”下出现了“替身”义。

2.动语素的“名物化”

在历时考察中,我们发现名词性“名+动”复合词中的动语素义会逐渐改变,而逐渐呈现出名语素性。如:

官衔:官员的职位名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衔”本义是“勒马口”,《说文》解为“马勒口中”,其作用是“制马之行”(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可见,“衔”为动词,表示“用嘴含”之义。正如《正字通》所释:“凡口含物曰衔”。

车驾登宣德楼,下赦,旋立鸡竿,竿尖大木盘上有金鸡,口衔红幡子,书皇帝万岁字。(《东京梦华录》)

龙衔宝盖迎朝日。(《庐照邻诗》)

以上两例中的“衔”用的都是本义。“制马之行”曰“衔”,“制马之行”的工具也叫“衔”,即“所以行马者”。段玉裁说:“凡马,提控其衔以制其行止。”也就是说,“衔”可用于“提控”。后“官衔”连用,表示“官吏阶位”之义:

独有咏诗张大祝,十年不改旧官衔。(《白居易·赠张籍诗》)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引申,《语林》中解释得非常清楚:“近代选曹补授,先具旧官于前,次书拟官于後,新旧相衔也。”《辞源》中也引了《封氏闻见记》中对“官衔”的解释:“当时选曹补受,须存资历,闻奏之时,现具旧官名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

可见,这个“衔”也是从动词用法中引申出来的,“官衔”虽然是一个名词性复合词,但是“衔”是以动语素进入复合词的。然而,“衔”进入到名词性复合词之后,又随着整个复合词的意义产生了变化,逐渐具有了名语素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以“衔”为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如“头衔”“军衔”“学衔”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将具有名词义的“衔”单列,定义为“行政、军事、教学或科研等系统中人员的等级或称号”,我们认为,这个名词“衔”与动词“衔”还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名词“衔”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复合词中动语素“名物化”的结果。

有一些“名+动”式复合词中的动语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动语素性,具有了名语素性。

我们看到,《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关于“震”的解释就有所不同:当“震”表“特指地震”义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认为是动词性的,而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这个义项已经被认为是名词性的,并且有了“震中”“抗震”等词。可见,已经有学者认为“震”开始分化出名词义。

有一些“名+动”复合词,随着其动语素的动词特性的逐渐消失,其原有的结构已经很难看出来了。

“公主”在古代汉语中是对皇帝女儿的称呼。《春秋公羊传》解释为“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春秋指掌碎玉》中也有“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可见,“公主”一词的来源是“三公主婚”。“公”为爵位名称,“主”是“主持”之义,本是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当二者紧密结合、特指皇帝的女儿时,就成了一个由名语素和动语素组成的名词性复合词,原有的含意不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已经基本看不出来了。后来,“主”逐渐成为一个名词性的称谓:唐高宗时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称“出降”或“下降”,娶公主称“尚主”。如《补注杜诗》里有“回纥送兵来助唐,求尚主也”。“尚”的意思是“仰攀婚姻”,“主”就是“公主”的意思。正因为“主”表示“公主”,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名语素的特点和意义,于是就逐渐发展为一个可以指称不同等级身份的贵族女子的“名语素”,如“郡主”“翁主”“县主”等。而“公主”一词的“名+动”结构则已经很难看出来了。

四、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名+动”新词的产生与汉语的传统及语用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汉语中的名词做状语修饰动词的语法特点是“名+动”复合新词产生的基础,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此类新词产生的语用需求。“名+动”式复合词中的动语素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变化,如产生新的语义,或是“名物化”等,因此我们预测“名+动”新词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给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些许变化。这些变化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而且发生演变的动因也非常复杂。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变化最快的,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是,在新旧的交替与变化中,词汇的产生与变化永远不会脱离汉语的特点而任意发展,因此,研究“名+动”新词的产生与变化,可以从一个角度帮助我们了解词语发展中的内在因素,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汉语词汇。

以上结论只是我们就自己所掌握的语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不一定能反映语言变化的全貌。其讹误不实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缩略礼遇复合词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苏州:最高礼遇献给天下英才
大海失踪者
西部裕固语的并列复合词
礼遇轻奢
“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网络四字成语与文化
味蕾的专属礼遇 美味与颜值兼备
台大砍卸任领导人礼遇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