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寨古城小考

2019-08-13 01:05
阴山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灵阴山古城

张 文 平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北魏六镇之中,只有怀朔镇的设置年代,《魏书》有明确记载,为延和二年(433年)。怀朔镇的镇址,学术界也已达成共识,即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城圐圙古城。

近年来,包头市的文物工作者在白灵淖城圐圙古城西南的孤山之上,新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当地老乡俗称此城为黑山寨,本文将其命名为黑山寨古城。

2017年10月13—15日,在固阳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固阳秦汉长城与北魏怀朔镇学术研讨会”上,原包头市博物馆馆长刘幻真先生作了“北魏广德殿与讲武台地望考略”的演讲,提出了黑山寨古城为北魏广德殿的观点。笔者此前已调查考证武川县榆树店古城为北魏广德殿,[1]所以对新发现的黑山寨古城很感兴趣。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后实地考察了该城址,结合史料加载,对其性质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揣浅陋,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黑山寨古城简介

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地处阴山之北的丘陵盆地之中,南望阴山。流经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的五金河,是昆都仑河的上游,昆都仑河穿越阴山,在包头市区以南注入黄河。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向西南约2.5公里左右,五金河开始流入山区,五金河西岸有一座孤山,孤山西侧有一条小河,两河于孤山西南侧交汇,对孤山形成环绕之势。黑山寨古城即建于孤山之上,城墙将整个山体包围了起来。

黑山寨古城依山势布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南、北三面均筑有墙体,西墙遭五金河支流河水冲毁殆尽,周长2620米。墙体有土夯者,也有石砌者。石墙见于古城东墙、南墙及北墙的东、西两端,计长1425米;墙体为两侧石砌,内侧土石堆筑,墙体宽1.8~2米,残高0.7~1米。土墙见于北墙中部,长475米;墙体宽1.5米,残高0.8米。消失墙体包括西墙及东墙中部豁口、南墙中部豁口,计长720米。此外,在东墙、北墙东段(城门以东)外侧加筑有一道附墙,全长约730米,为石筑,墙体宽0.5米,残高0.4米。较为特殊的是,6号马面北侧和东南角台向外凸出的小山丘上,各筑有一小段墙体,均长约30米,墙体外端各筑有1座马面。修筑这两小段墙体的目的,其一是利用特殊地形对古城加强防御,再者墙体末端的马面可能同时具有烽戍瞭望的作用。

古城东、南、北三面墙体之上共保留有24座马面,其中,北墙7座,东墙10座,南墙7座。马面台体为土石混筑,外侧石块包砌,形状有长方形、半圆形和方形等。长方形马面一般长7~9米,宽4~6米;半圆形马面直径在6~9米之间;方形马面边长4~6米;马面残高基本与城墙持平。除西南角城墙之外,其余三角均保留有角台。角台平面呈椭圆形,筑法与马面相同,长轴长12米,短轴长6米,残高2米。城门位于北墙偏东一沟口处,此段墙体内凹,城门宽约15米。城内多处被辟为耕地,有一道南北向沟谷纵横城中,在南墙、东墙的中部形成较大豁口(见图1)。

图1 黑山寨古城平面图

黑山寨古城地表采集遗物以瓦片、陶片为主。瓦片有筒瓦、板瓦等,均外壁素面,内壁饰布纹,檐板瓦檐头有指压装饰。陶器有泥质灰陶盆、陶壶残片,器表上施平行划线纹、磨光暗纹等,外唇有施戳印纹者。这些遗物,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出土遗物大致相似,可认定为北魏时期。

二、黑山寨古城非北魏广德殿

刘幻真先生认为黑山寨古城为北魏广德殿,与《水经注》关于广德殿位置的描述,差距很大。据《水经注》:“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2](卷3《河水》79-80)芒干水一般认为是今天流经呼和浩特平原的大黑河,塞水出山后注入大黑河。将塞水认定为今天源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庙沟一带的榆树店河,与《水经注》记载完全吻合。

庙沟位于怀朔镇东部,在北魏时期,大体为怀朔镇与武川镇(今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辖区的分界线。榆树店河自西向东而流,进入大青山之后,亦名万家沟水,万家沟水自北向南而流。榆树店古城位于榆树店河北岸,但从榆树店河流向的大趋势来看,也可以说是流经榆树店古城的西山下。万家沟水出大青山后,向西南注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哈素海,哈素海退水渠再注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七星湖,七星湖就是《水经注》提到的沙陵湖。北魏时期,塞水出山后,可能并未注入哈素海,而是直接南流,先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再入沙陵湖。

再者,怀朔镇所在的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地势平衍,而黑山寨古城踞山而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黑山寨古城拥有军事防御的优势,但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则显然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北魏时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怀朔镇镇将居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之中,而将北魏皇帝安置在孤山之上。

三、黑山寨古城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之间的平面关系

白灵淖城圐圙古城西北、东北两角建在低矮的山丘顶部,南墙中部亦位于低缓的丘陵顶部,城区大体处在南北高、中间低的低洼地带,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五金河东北—西南向穿越古城流过,有一条小的支流穿过北墙汇入五金河,西墙南部毁于河水冲刷。

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平面形制大体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东南角外凸,南墙、西墙均略有小的折角。东墙长950米,南墙总长1480米,西墙总长1310米,北墙长1235米。城墙均为夯筑土墙,夯层厚13~15厘米。现存城墙底宽10~15米,顶宽1~2米,残高1~1.5米。四角设角台。依北魏建城规制,城墙之上一般设有马面,但目前马面遗迹均已难以辨识。南墙、北墙的中部各开一座城门,门址均宽约18米,南门方向为180°。

北魏镇城多为两城、甚至三城并列式布局,相互间应该存在着早晚关系,也可能涉及功能分区。譬如,沃野镇所在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为东西三城并列式布局;抚冥镇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为两城相连式布局。[3]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作为怀朔镇镇城,地位很高,却是单城。这样,黑山寨古城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为单城的问题。也就是说,黑山寨古城同样为怀朔镇的组成部分。

从分布位置上来看,黑山寨古城修筑在前,后来需扩大规模,而黑山寨古城本身却不具备扩建条件,只能向北另寻地方。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建成后,黑山寨古城作为怀朔镇镇城的一部分,仍然在使用,二者的关系,类似于城市建设中旧城、新城的关系。这样,怀朔镇同样也是两城并列式布局,黑山寨古城开北门,方便了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之间的沟通(见图2)。

图2 黑山寨古城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平面关系图

四、《魏书》相关史料辨析

关于黑山寨古城的建制,《魏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魏书》较为详细地记下了怀朔镇的建制沿革:“朔州,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4](卷106《地形志》2498)朔州最早设置于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朔州刺史往往兼任云中镇镇将,并管领怀朔、武川等镇。孝昌年间(525—528年),怀朔镇升格为朔州,在原朔州之地设置云州。从这一记载中还可以看到,怀朔镇于延和二年(433年)设立后,当时镇名并不叫怀朔,怀朔是后起之名。有学者提出,朔州“本汉五原郡”,那么新建镇就叫五原镇[5]。“本汉五原郡”一语,主要是汉代五原郡辖区之意,不能遽断为北魏建镇即名为五原。

汉代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为今包头市九原区昆都仑河西岸的麻池古城。北魏前期,《魏书》屡次提到五原一名,仍然在黄河北岸、乌拉山以南的包头平原一带。北魏于泰常八年(423年),“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4](卷3《太宗纪》63)这一条戍卫线,位于燕山至阴山的南麓地带,包括了赤城(在今河北省赤城县县城一带)、长城(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元山子土城子古城)、五原城(今包头市九原区孟家梁古城)等戍城。[6]北魏于阴山以南已设五原城,不可能于阴山以北设镇再叫五原镇。

黑山寨古城为延和二年(433年)建镇时的镇名,《魏书》中可找到蛛丝马迹。登国元年(386年),道武帝拓跋珪于牛川(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河流域)建国之后,四处征伐,驻跸地不固定。据《魏书》记载,登国六年(391年),道武帝“秋七月壬申,讲武于牛川,行还纽垤川。慕容垂止元觚而求名马,帝绝之。乃遣使于慕容永,永使其大鸿胪慕容钧奉表劝进尊号。其月,卫辰遣子直力鞮出棝杨塞,侵及黑城。九月,帝袭五原,屠之。收其积谷,还纽垤川。于棝杨塞北,树碑记功。”[4](卷2《太祖纪》24)

上述史料中,涉及五原、棝杨塞、黑城、纽垤川等几个重要地名。五原在包头平原,棝杨塞应为今天固阳县县城所在的明安川,出棝杨塞“侵及”的黑城可能即是黑山寨古城,而纽垤川则是黑山寨古城以北的五金河流域这一片平川地。

黑城是北魏初年道武帝拓跋珪的重要驻跸地之一。当时,道武帝的驻跸地,在燕山—阴山一线以北,东有赤城,中有牛都(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西有黑城;在阴山以南,东有定襄之盛乐(在今呼和浩特平原大黑河流域),西有位于黄河南岸的河南宫(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

北魏迁都平城之后,随着对高车等部族的不断征服,将大量的降附部落安置于漠南一带。据《魏书》记载,太武帝拓跋焘神麚二年(429年),“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诏司徒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刘洁、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镇抚之。”[4](卷4《世祖纪》75)这里的新民,主要指高车等部落。为了镇抚“新民”,北魏王朝于漠南设置固定的军事性城邑,这就是建置六镇的源起,当然后来六镇又担负了防御柔然汗国的重任。那么,在道武帝早年的驻跸地黑城设置的镇,应为黑城镇。

黑城镇何时更名为怀朔镇?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何时营建?史料均无明确记载,二者有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营建了新的城邑,赋予了新的名称。北魏六镇中,与怀朔名称相类似、带有“怀柔”色彩的镇名,还有抚冥、柔玄、怀荒、御夷等。怀荒镇出现较早,据《魏书》记载:“浑弟比陵,太延五年为司空,赐爵牂牁公。除安远将军、怀荒镇大将。”[4](卷16《道武七王列传》395)太延五年为公元439年,属于太武帝拓跋焘年号;怀荒镇镇址,初步考证为今河北省尚义县哈拉沟土城子古城[3]。

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424—451年),东征西讨,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开始有意识地树立其作为中国正统王朝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伴随着对阴山以北控制的加强,在黑城镇北的纽垤川扩建镇城,并将具有北方游牧民族色彩的黑城改为具有“怀柔”意味的怀朔。纽垤川及黑城是道武帝早期的重要巡幸地,后来在此建镇城,在六镇中地位较高,也是顺理成章的。

五、《水经注》相关史料辨析

《水经注》一书中,记述怀朔镇时,提到怀朔镇西南有光禄城。《水经注》在《水经》的“又东过临沃县南”一句下注曰:“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2](卷3《河水》78)《水经注》描述的光禄城与怀朔镇,是一种相邻的西南—东北向关系。

《汉书》亦记载有光禄城。《汉书·地理志》“五原郡”条“稒阳”下注曰:“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7](卷28《地理志》1620)《汉书·宣帝本纪》提到了光禄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一次赴长安朝觐汉宣帝之后,“居幕南,保光禄城。”[7](卷8《宣帝本纪》271)同一事件,《汉书·匈奴传》的表述是:“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7](卷94《匈奴传》3798)

笔者曾撰《汉代五原塞考》一文,构拟了西汉时期五原郡的长城防御体系。[8]西汉五原郡有四道长城防线,由南向北依次为阴山长城、阳山长城、汉外长城南线、汉外长城北线。阴山长城沿用自战国赵北长城、秦始皇长城,是五原郡的主防线,自东向西设置有东、中、西三个部都尉管辖,其中东部都尉治稒阳县(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大城西古城),东部都尉出塞的塞道在五当沟,沟中建有石门障。阴山长城、阳山长城之间为明安川,汉代称“五原北假”,西汉设置有北假田官,开展军事屯田,其中位于昆都仑河东岸的固阳县梅令山遗址就是一处重要的与屯田相关的遗址。五原郡辖区的阳山长城称作五原塞,长城沿线设置有东、西两个城都尉,分别屯驻于固阳县碾坊古城、乌拉特前旗增隆昌古城,二城均为边长315米的方形城址。五原塞之北的汉外长城南线、汉外长城北线,合称光禄塞,由光禄勋徐自为始筑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止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为单纯的军事性防区。

关于光禄城的具体位置,考古学家李逸友先生曾作专门考证,以为是增隆昌古城[9]。增隆昌古城位于阳山长城南侧,属于五原塞西部的军事重镇,难以与光禄塞下的光禄城联系起来。再者,虽然增隆昌古城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在大方向是东西向的关系,但二者之间的直线距离达45公里,《水经注》则明确记载光禄城与怀朔镇是相邻的。

从《水经注》关于光禄城与怀朔镇的相对位置来看,黑山寨古城极有可能正是光禄城。汉代石门障在五当沟,[10]从五当沟进入明安川,再西北行至昆都仑河,顺着昆都仑河北过阳山长城,出阳山长城后才算“北出石门障”,黑山寨古城即位于阳山长城外侧10公里左右。北魏立国之初,不可能于纽垤川独立建城,只是利用前朝城邑,登国六年(391年)道武帝巡幸的黑城应该就是光禄城。光禄城是原本的城邑名称,黑城是北方游牧民族一种新的叫法,如明代的归化城与库库和屯(蒙古语“青城”)一样。黑城旁侧的昆都仑河,《水经注》没有记载,推测当时可能叫黑水。

汉代城址一般不筑马面,黑山寨古城的城墙可能建于西汉时期,而城墙上的马面则是北魏时期加筑的。北魏有沿用汉代城址的现象,如增隆昌古城,在北魏时期被加筑为沃野镇与怀朔镇之间的一座戍城。[3]当然,如果将来能够从黑山寨古城之中找到一些汉代遗物,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光禄城是西汉光禄塞东端的一座中心军事城邑,而受降城是光禄塞西北端之外的一座城邑。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后,留居光禄塞下,平时可驻光禄城,一旦有危急情况,则可保受降城。于是,北出石门障的支就、头曼、虖河、宿虏四城,应当位于光禄城与受降城之间的光禄塞下,呈东南—西北一线排列。这些城邑,有光禄塞的军事指挥中心,也有塞外城障,每个城邑向南均对应于汉代沟通阴山南北的通道;如果从石门障出兵受降城,则需依次经过这些城邑。

六、余论

北魏末年爆发的“六镇起义”,直接摧毁了北魏王朝的统治根基,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学界对六镇的研究,多关注六镇的社会结构以及导致六镇起义的社会矛盾诸方面,而对于六镇军事防御体系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成果不多。直至今天,学界仍然对六镇究竟是哪六镇争论不休。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燕山—阴山南北陆续新发现了许多北魏城址,对这些城址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所以,从考古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北魏北疆地区的军镇防御体系,意义尤为重要。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王朝,如何防御新兴的北疆游牧民族,其防御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筑起来的,其防御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都值得认真探讨和总结。

作为北魏六镇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镇城,怀朔镇从设镇到改名,再到最后升格为朔州,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于北疆治理策略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在对黑山寨古城的调查中,于周边还调查发现有希讷哈日敖包烽戍、楞子圐圙烽戍、德成永烽戍、希拉哈达烽戍、塔布敖包烽戍、脑包湾烽戍、浩庆敖包山烽戍、公中渠烽戍和脑包山烽戍等9座同时期的烽戍遗址,构成了怀朔镇最基层一级的军事组织单位,起到传递信息和保卫怀朔镇的双重功用(见图3)。黑山寨古城及周边烽戍的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怀朔镇防御体系的内涵。

图3 黑山寨古城周边的烽戍遗址

猜你喜欢
白灵阴山古城
白灵:白鹿原上走出的新女性
白灵(短篇小说)
良渚古城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滇中记(组诗)
HPLC法同时测定外搽白灵酊中7种成分
安居古城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