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守玉,刘 奔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锦州121000)
结石属于泌尿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5%,其中上尿路结石主要涵盖肾结石以及输尿管结石,目前临床上针对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腔内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及开放性取石等[1]。其中体外冲击波碎石主要是指将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集在体内结石部位,从而促使结石粉碎后排出体外的手段[2]。目前,该治疗术式由于具有非侵入性、疗效可靠、安全经济以及无需麻醉等优势,开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成为大部分肾及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3]。然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虽有着上述诸多优势,但并非所有尿路结石均是其适应证,就以输尿管结石而言,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碎石成功率为62%~97%,仍存在部分治疗失败患者。特别是对于上尿路较大结石的患者,可能需进行重复碎石,从而增加了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且无法保证成功[4]。本文对比研究上尿路结石CT值预测结石成分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者84例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1.83±8.66)岁;肾结石24例,输尿管结石18例;结石直径6~18 mm,平均结石直径(12.73±5.02)mm。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1.86±8.70)岁;肾结石23例,输尿管结石19例;结石直径6~19 mm,平均结石直径(12.77±5.04)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5]: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测确诊为上尿路结石;患侧上尿路存在轻度积水或不存在积水;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指征,且无禁忌证;均为单发结石;结石直径在20 mm以内。排除标准:尚未成年者;合并心、肝、肺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存在尿路感染者;既往患侧有上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史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或存在精神疾病者;正参与其他研究者。所有患者已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研究方法 ①结石CT值测定:采用能谱CT机(购自GE公司),以膈肌以下直至耻骨联合平面作为扫描范围,相关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00 mA,层厚取5 mm,间距取5 mm,重建层厚1 mm,螺距0.984。于软组织窗完成结石CT值的测定,计算去除结石上下边缘层面后剩下层面的平均CT值。②结石成分测定:以LIIR-20型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进行测定。③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通过复式脉冲低能量电磁式碎石机完成碎石术,严格按照X线或超声检查结果明确结石部位,对照组予以常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实验组则对患者的结石成分进行CT值预测,随后进行相应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按照CT值预测结石成分结果进行相应的碎石术治疗,对以草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结石进行4 kV(400次)+6 kV(600次)+9 kV(≤2000次)冲击;对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结石进行4 kV(400次)+6 kV(600次)+8 kV(≤2000次)冲击;对以胱氨酸或尿酸为主要成分的结石进行4 kV(400次)+6 kV(600次)+7 kV(≤2000次)冲击。
3 观察指标 分别对比两组以草酸钙、羟基磷灰石、胱氨酸、尿酸为主的结石CT值情况,比较两组在体外冲击次数、一次碎石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发症主要包括肾绞痛、血尿等。
1 两组以草酸钙、羟基磷灰石、胱氨酸、尿酸为主的结石CT值对比 见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以草酸钙、羟基磷灰石、胱氨酸、尿酸为主的结石CT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两组以草酸钙、羟基磷灰石、胱氨酸、尿酸为主的结石CT值对比(HU)
注:与尿酸相比,△P<0.05;与胱氨酸相比,*P<0.05;与羟基磷灰石相比,▲P<0.05
2 两组体外冲击次数对比 见表2。实验组体外冲击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体外冲击次数对比
3 两组一次碎石成功率情况对比 见表3。实验组一次碎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一次碎石成功率情况对比
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见表4。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目前国内外所公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泌尿系结石手段,已成为现代治疗结石的首选方案[6-8]。然而,由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作为一种新技术,仍处于逐渐发展、完善过程中。相关研究报道显示[9-11],结石大小、部位、成分以及结石所引起的阻塞程度等因素均可能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上尿路结石主要可分为含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以及羟基磷灰石四大类,不同成分的结石硬度存在一定差异,如:含钙结石普遍质地坚硬,尽管予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仍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尿酸以及胱氨酸结石质地较为疏松,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可获得较明显的效果[12-14]。由此可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可能通过CT值对上尿路结石的硬度情况进行判断,从而明确结石的易碎性,进一步为结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以草酸钙、羟基磷灰石、胱氨酸、尿酸为主的结石CT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得:各组间对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朱锦智等人的研究报道相一致[15-16],说明了主要成分不同的上尿路结石CT值存在明显差异。且有相关研究表明[17-18]:尿酸结石粉碎难度最低,二水草酸钙以及鸟粪类结石粉碎难度不高,磷酸钙、一水草酸钙结石粉碎难度最高。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可能通过对上尿路结石CT值预测其粉碎难度,从而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作用。此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体外冲击次数方面对比,前者更低,这表明了通过CT值预测,可显著降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体外冲击次数。分析原因,CT值可有效反映结石的质地情况,从而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制定,并充分把握手术难度和风险,有效避免因对结石成分不明确引起的多次重复碎石。另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次碎石成功率分别为90.48%、73.81%,实验组更高,这表明了通过CT值预测结石成分,可有效提高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一次碎石成功率。本文结果还显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6%、19.05%,前者更低,这提示了通过CT值预测结石成分,可明显降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其原因,CT值预测结石成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相应的冲击波碎石术方案,避免了多次重复冲击波碎石术,继而有效减轻了手术创伤,最终达到减少碎石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9]。
综上所述,在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过程中,通过CT值预测结石成分,可显著减少体外冲击次数,提高一次碎石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行性较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