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使教育的未来根深叶茂。本文结合自身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从培养兴趣、立足教材、注重阅读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对今后继续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培养兴趣;立足教材;注重阅读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的总和,而通常人们所说的文化,则是指精神财富方面的积累。传统文化是指传承于历史的精神文化,在我国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的,融合了儒释道各家优秀精髓的精神财富,在古代,它是关于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人生意义的基本观点。楼宇烈等著的《名家讲国学》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继承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这里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际,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些措施。
一、 以培养兴趣为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如果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培养。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带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呢?
(一) 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这是人的天性。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二十四孝的故事,佛经中劝人为善的故事等。不仅可以老师讲故事,也可以每节课课前让学生讲五分钟传统文化的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 分析学生身边的事
很多学生害怕文言文,说中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害怕文言文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它叙述的事件离我们较为久远,表述简练但不容易理解。发现并分析学生身边的事,就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一次去爬山,有学生看到一块碑文上有句子:弘扬众人令德。不少同学怀疑这个句子中“令”是错别字,估计是“公”字的笔误。真的是这样吗?我带学生去拜访村里的一位“老学究”,一位有深厚古文功底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们,“令德”是“美德”的意思,也指道德高尚的人。老人还指出了它的一些出处。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其含义,还让不少学生开始对古文学习感兴趣了。
(三) 结合农村传统风俗进行渗透
教师可以将本地的风俗习惯作为教学交流的基础。如结婚嫁娶中唱山歌,抬花轿等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深入骨髓地影响到民间的红白喜事。传统节日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时机,春节的春联,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纪念屈原,中秋节的思亲古诗词等都可以深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各个不同时段,抓住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 结合地方文化进行渗透
教师还可以把语文课堂划分成两种教学模式:课内和课外,通过课外的传统文化教学来辅佐课内的课本内容,确保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目标。比如说到宁化的传统文化,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作为客家祖地的少年,他们一定会对客家的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和向往。客家的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寻根文化等都和古汉语文化一脉相承,融入客家传统文化中对于文言文表达意境的理解是很有裨益的。
(五) 结合红色文化进行渗透
作为長征的起点县,宁化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一样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进行渗透。如清明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北山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缅怀革命烈士的同时,背诵毛泽东同志的词《如梦令·元旦》和七律诗《长征》等,既深切缅怀了革命先烈,又渗透了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
二、 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是会被应试教育影响和左右着,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只在乎传授课本的文言文知识,重视文言文词句的翻译与解读,忽视了通过文言文和古诗词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学。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初中语文的学习一定要注重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要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团队合作探究。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以及自主学习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越来越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悠长,能够体会古人的悠远意境。教师还可以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间接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的根本在于课本教材,课本中古诗词也好,文言文也好,都是最能够直接传递知识给学生的依仗。也是传统文化的最直接载体。因此,如果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就一定要将课本内容作为基础,从文言文与名著等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挖掘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真正达到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目的。
三、 注重培养对古文献的阅读习惯
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取得精神食粮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让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的方式。古代有道德文章,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荣辱观等都体现在这一篇篇独到的诗文之中。古诗词中不仅有家国情怀、有浓浓的乡情,还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传统文化中还有对自然山川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等。
培养学生对古文献阅读习惯,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古文献阅读兴趣的相关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我国的古文学作品,在长时间的接触我国传统文化之后,学生就会增加其知识的储蓄量,也可以间接培养学生阅读古文作品的习惯,还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的体验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久坚持的事业,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计划短安排,让学生在兴趣引领下,在语文教材的启发下,培养其对古代文献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养成阅读古文献的习惯,从而把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简介:
张旺添,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宁化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