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019-08-11 23:52韩加坤
大学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就业校企合作

韩加坤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日益重视,并于近期发布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优秀产业工人的数量及质量越来越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及职业院校的科班培养及进修培训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产业的升级对工人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兴行业的出现对从业者交叉能力的要求日益突出,这都需要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做出积极应对。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教化学生习得真技术,渐进实现职业规划;合理定位,切实抓好科研工作;强化实践,切实抓好校企合作;关注社会需求,积极建设新兴学科专业这几项措施来解决其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科研工作;校企合作;新兴行业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160-03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及美国特朗普贸易保护政策的推行,中美贸易摩擦会日益加剧,这更加需要我国的企业特别是相对欠发达行业的企业扎实练好内功、提高抗风险能力。企业要想走得更稳,需要大量科技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同时更需要一定基数的熟练技术工人作为基本保障。为此,国家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做出重要规划,同时职业院校的培养在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本文通过对现存问题的研究,为职业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切实探索出一条适合现阶段社会状况的技能培训之路。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普通本科、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见图1)及同期招生人数(见图2)基本保持缓慢、稳定增长态势;本专(高职)科院校相关数据均差别不大。有学者对国家统计局1998-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后得出结论: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每增加1%可以推动GDP约1.15%的增长[1]。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除具有一些共同点外,也存在其独特性。高職高专院校处于我国国民学历教育的较低层次。从国家教育体系架构来看,目前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比较畅通的学历晋升[2]渠道。由于现行的一些人才选拔规章大多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就导致一些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在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选拔晋升机会时被较低的第一学历所限。这一问题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规划好、梳理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其能够与现行的技术职称评定系统对接,真正打通“人人皆可成才”的学历上升通道。限于篇幅,本文对该问题不做过多评论。

通过走访及与一些院校高层、教师的交流,笔者发现部分职业院校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入校新生成绩普遍偏低、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时专业技术理论掌握不扎实、就业压力大;职业院校多为省属高校,招生、就业地域性强;教师队伍科研实力较弱;院校缺乏有效科研激励机制;极少部分院校发展定位模糊。

(一)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毕业生就业率[3][4]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院校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多年来高校扩招负面效应的日益暴露,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大学毕业生待业。面对过度饱和的劳动力市场,许多专科生因为学历的限制,在择业时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甚至得不到就业机会,毕业即失业。与高学历的同龄劳动人口相比,没有专业特色的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尤为艰难。

如果降低择业预期,不考虑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专科生将会与广大农民工竞争工作岗位,此时劣势依然明显。这类工作更多偏重体力劳动,不论是工作经验还是吃苦耐劳精神,大学毕业生与他们相比均不占优势。此外,来自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都会给大专毕业生带来思想压力。

职业学校多为省、市管理的地方性学校,学生入学、就业方面的区域性特征明显。毕业生择业观念趋同,首选就业地区多为生源地,且求职方向相对集中,择业时很容易造成撞车,进一步增大了就业压力。

(二)科研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为加快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逐渐开始关注科研[5],但一些院校的科研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悉心培育。部分教师甚至院校领导认为,“科学研究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事情,是在研究院里进行的,职业、高职院校就是培养技术工人,不用搞研究”。这就导致一些院校科研定位不当,整体科研水平偏低,服务行业、社会的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有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能提供有效的科研辅助,制度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激励。这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研究部门缺乏科研激情,工作动力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科研氛围,不能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科研产出水平常年在低层次徘徊,成果转化率低下。在这种院校里,课题、论文成了纯粹的职称评审工具,评过后就没有了研究动力,没有内驱力的科研功利性太强。

(三)专业设置灵活性不足

一些院校对用人市场的前瞻性研究不够重视,专业设置不科学。部分专业就业率特别低,并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育培养不合格,而是行业劳动力已经饱和。高等教育法赋予办学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适时调整招生计划,自主删减专业、调节系科及招生比例。从这一层面讲,院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比如,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兴起,其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互联网经济还是物联网的兴起也就几年时间,个别能够积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改变的院校适时开设了相关专业,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一新兴培养领域造就一批教师队伍。这种很接地气的专业需要院校能够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迎合产业需求。旧的、供大于求的专业的裁撤转改与新的增长点的培树都需要院校提前预判,做出布局。这种敏锐性、灵活性,公办院校应该多多向民办院校学习[6]。

三、院校的积极应对

院校的健康发展应关注社会引力、内在活力及发展潜力等方面。院校不光要做好内部生态规划,还应该抓好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的质量及特色培育。面对国内外环境及新兴产业的出现,院校培养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虽然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瑕疵,但总体态势仍然是健康的。下面笔者仅就前文提到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教化学生习得真技术,渐进实现职业规划

我国对职业课程的要求是“必需、够用”,但考虑到毕业生的技术型要求,院校应在培养过程中抓好实践型课程的建设,依据第一任职需要,切实培养好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在校期间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毕业生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中争取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面对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在企业招聘季来临之前安排好有针对性的就业市场分析及心理辅导讲座,让毕业学生在应聘前做好各项求职准备。让毕业生能结合自身专业、爱好,客观、理性地看待求职过程,放平心态,逐渐积累求职经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还应该让学生在读书期间结合专业及自身兴趣爱好,尽早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宣传、引导,让广大毕业生能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同时,毕业生还应该放宽求职视野,多渠道了解社会招聘信息。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各省市“村官计划”、各层次的“储备干部项目”等面向专科生开放,这让学生既实现了个人积极就业又响应了国家号召,让自己的青春充满价值。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对知识、人才的渴望更加迫切,基层更是一个造就人才的广阔舞台。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让一些习得一技之长的人才去社会上打拼。万众创业时代不要求创业者必须拥有多少资产、多大的厂房,只要他具有能够服务社会的技能和热情,都可以创立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小的事业。一辆早餐车、几张桌子的大排档一样可以成为创业者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二)合理定位,切实抓好科研工作

有些人片面地把科研理解成狭隘的、纯学术的研究,其实科研工作还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其他问题。其中技术创新指研发新技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产品开发指创造性地研制新产品、改良原有产品。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职业院校的科研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创新及与企业合作的产品开发上。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部分技术革新、工艺改良等问题。通过科研,既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以上这些都需要院校调整科研规划,在考核量化中提高科研工作的权重系数,调动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保证其研究经费。合理科研定位既能发掘、培养院校自身的特色及优势,又能充分完成国家对专科层次院校的使命,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特色可以提高院校竞争力,让毕业生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进而实现好生源—特色化培养—好就业这一良性发展循环。

高职院校必须对科研工作进行准确定位[7],与其他类型高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形成错位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为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贡献自己的力量。合理的科研定位既可以使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跳出盲目跟从传统本科院校科研的窠臼,发挥自身的科研功能和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研究能力的科研之路,又能够适应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加快自身发展,突出自身特色,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三)强化实践,切实抓好校企合作[7]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笔者认为上文提到的现阶段职业院校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便是抓好校企合作。

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经济规划,通过市场之手,让企业创造社会财富。不论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还是面对更关注发展质量的“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企业都应该打起精神、转换思路、迎难而上。在这种大的生存背景下,企业会面对很多新挑战、新问题。各级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在这一历史时期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服务企业发展需要的使命。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8]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运行机制,认识企业的文化,为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就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性格、人品等要素做出观察,为有针对性的招聘做好准备。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院校科研管理建设正规化[9]。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管理起步较晚。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外来绩效监督能有效改善院校科研规范化建设;通过过程考核可以进一步健全科研考评机制;通过企业—院校科研攻关合作,既能增强服务能力又可以带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高院校科研水平。

校企合作可以为新旧专业及时调整提供信息支持。职业院校通过合作企业掌握市场信息,进而实现对行业用工需求的跟踪及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预判。通过对市场主体的智力支持,院校可以进一步认清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前瞻性积极应对,培养出契合市场需求的合适人才。

(四)关注社会需求,积极建设新兴学科专业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果断放弃一些夕阳专业,勇于提前布局新兴专业。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新生—发展—繁荣—没落—消亡的生命周期。职业院校只有在行业新生阶段提早介入,才能在劳动力需求出现大量缺口时及时作为。

通过市场调查,及时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现在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有的用车堵大门,有的常年不缴纳物业费。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不是可以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邻里和睦相处等知识的传授?通过温馨社区氛围的营造,让业主在忙碌的一日工作后能够静下心来,真正体会到物业对他们的用心服務。

及时拥抱新科技,做好大众化应用落地服务。大数据、云计算是近年的新兴学术热点,其基础理论研究在各大学及研究院所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中。目前,大数据的工具性运用还被专业人士垄断,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相信不久以后,大数据的落地应用将会产生一些新兴行业。

根据国家长远规划,提前布局新兴产业。随着我国退休年龄的逐渐后延,新生退休人群將会发生大的改变,他们的年龄更大。这就导致退休前人口的退休后资产规划、退休人口医疗保健、其高龄长寿父母的养护等新问题大量出现。新的问题必然会产生新的行业。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产业发展与应用人才的关联日益密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构建从初级到高级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先期已有部分学校尝试开展了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实践。同时,积极丰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尝试推出副学士制度。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加多样的和更大规模的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苏航.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5):1-5.

[2] 闫丹.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现状及问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2):10-13.

[3] 杨勤.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3(13):142-143.

[4] 冯亚芬,卢佳欣.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8(10):192-194.

[5] 李作清.以科研为突破口促进学校转型提升[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4):5-6.

[6] 杨佳乐.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陕西省15所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的量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7):120-124.

[7] 易奇志.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加大与高职高专的全方位合作力度[J].大学教育,2016(5):27-29.

[8] 吴雁,郑刚,刘光明等.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基于“认证—企业实习—预就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18(6):141-143.

[9] 张新刚.校企科研合作项目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7(7):69-7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就业校企合作
做专业发展型班主任,不做“保姆”和“通讯员”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