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2019-08-07 08:28陈赤男管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阅读互联网

陈赤男 管莉

[摘 要]互联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一课程研究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教育追求。我们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给不同年级推荐不同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同时,我们针对整体型、选集型和著述型图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态,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阅读;整本书阅读;线上线下融合

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如何将互联网资源充分应用到教育过程中,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现代教育资源,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互联网+阅读是一种线上线下融合实施的阅读。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在“互联网+阅读”总课题组和区教研培训中心的指导下,与云舒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互联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探究。下面以整本书阅读课程为例,谈谈对互联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思考。

一、精心考量背景,确立研究课题

互联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课程顺应了未来学校发展方向,突破了时间、空间、内容、师资的限制,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互联网+阅读中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是顺应时代产生的课程。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

20世纪4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要阅读整本的书:“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单篇短章的选择,分记叙说明抒情议论几种文体;这几种文体在一些整本的书中一样的具备,而且往往就具备在一本之中。所以,要讨究各体的理法,整本的书完全适用。”现在,我们也感受到碎片化的阅读制约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所以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当前国民阅读现状

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是7.8本,以色列是64本,日本是40本,韩国是20本,而美国孩子一年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4~6倍。这组相差悬殊的数据说明,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起点和阅读环境不尽如人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在必行。

(三)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崇尚读书;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青少年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领航。青少年阅读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影响和推动全民阅读之风的形成,这样书香社会就离我们不远。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人文底蕴的丰富都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得以实现。而整本书阅读能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浸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对于单篇课文,整本书能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整本书阅读更像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得以提高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学校实际情况的诉求

长港路小学的学生85%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读书的氛围不浓。2017年初,通过阅读问卷调查,我们知道: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时间、精力投入不多,阅读效率也不高。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开展了以整本书阅读为研究对象,尝试将互联网引入到阅读研究活动中,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综合运用各种学习理论、技术手段等,将班级群体学习优势与网络个性化学习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融合办学理念,制定课程目标

长港路小学践行的水滴文化理念旨在让“每一颗水滴都折射太阳的光辉,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笃学、志远、雅趣”的优秀品质。我们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这一目标:“导以养正”——通过引导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学以养性”——通过学习养成学生优良的品性,“激其高远”——用阅读激发学生高远的志向,“润其博雅”——用经典润泽学生博雅的灵魂。我们通过以上途径,作用于学生的人格、品性、志向、灵魂这四个方面,努力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开展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整本书阅读课程研究,重在培养学生会读能写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在兴趣、习惯、理解、思维、表达这五个指标上的发展。

兴趣,就是学生愿意看书,每天看书能持续一定的时间。兴趣的引领对学生坚持读完整本书是相当重要的。习惯,需要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并达到一定的阅读量,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掌握阅读的一些策略。理解,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识别提取、阐释整合、鉴赏判断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带领学生勾画、批注、交流、点评等,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提升他们分析综合、概况归纳、推理判断、联想想象、鉴赏批判等各方面的能力。表达,是希望在口头、书面表达上,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生的表达,是他们用语文的重要途径。

达到了兴趣、习惯、理解、思维、表达的五个指标,学生就真正做到了“会读能写”。我们用散文、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开启学生的阅读之旅,讓他们通过整本书阅读,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审慎选择图书,确定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们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他们共读的图书。

(一)各年级书单的选择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以此为依据,我们列出了名著推荐书单,共有150本,每个学段50本。这些精读书目都出自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全科书目。所有推荐的图书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感受、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各年级书单的具体内容

一年级选择的是绘本和拼音读本。它们的特点是图文结合,每个故事的文字不多。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图文结合的内容,适合读有拼音的书籍。比如,《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没头脑和不高兴》《晚安,猫头鹰》等色彩鲜艳、内容简单的图书,深受一年级学生的喜欢。

二年级以童话故事为主。篇幅比一年级要长,故事性强,人物也要多一些。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本书故事情节有趣,学生很喜欢,看完书之后还可以去观看电影。

三年级阅读的类型增多,有惊险小说、科普作品等。故事情节以克服各种困难的经历为主。比如,《哈利波特与密室》《鼹鼠的月亮河》《骑鹅旅行记》等。在阅读时,学生不仅可以想象奇幻的故事场景,还能感受到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四年級在三年级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自传体小说等。比如,《草原上的小木屋》《城南旧事》等。这些书故事情节具体生动,反映现实世界真实的生活,学生读来觉得非常亲切。

五年级阅读的书籍,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比如,《纳尼亚传奇4:银椅》《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等。阅读时,学生能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各种神奇的生活。

六年级在五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小说、社会故事等。比如,《三国演义(青少版)》,学生特别感兴趣。对刘备、关羽、诸葛亮的故事,他们都是百读不厌,谈起这些人物来更是如数家珍。而《童年》这本书,让学生跟随高尔基历经磨难,对作者童年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甚至为他打抱不平。

总之,低年级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中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养成良好的性格;高年级则重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让他们胸怀世界。

四、探寻书目类型,建立教学模式

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倡导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相融合,线上导,线下读。每个实验班的学生都有一个线上学习的ID,他们在线上线观看精品导读课,然后根据课程进度在线下读纸质书,再通过师生交流来进行活动反馈,达到最佳的学习目的。

在探寻了整本书阅读的图书类型基础上,我们分别对整体型、选集型和著述型的图书建立了不同教学的模态。

(一)整体型图书教学模态

整体型图书是指整本书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的图书。长篇小说就属于整体型图书。对整体型图书,我们构建了“通读知意→精读统整→研读讨论→总读表达”的教学模态。比如,在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读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再对其中的关键情节进行深读、细读,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选集型图书教学模态

选集型图书是指将作者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收集整理后,按内容或年代出版的读书。对选集型图书,我们构建了“深读单篇→共读多篇→统读全书→拓展阅读”的教学模态。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是典型的选集型图书。在阅读《朝花夕拾》时,我们选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学生比较熟悉的散文来精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我们引导他们将与之类似的描写童年时光的《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这两篇散文结合起来读,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完整本书。最后,拓展阅读鲁迅其他的散文集,感受鲁迅的文风和个人魅力。

(三)著述型图书教学模态

著述型图书是指对撰写的图书的描述,如《论语译注》就属于这类图书。对著述型图书我们构建了“问题驱动→选读引导→建构体系→赏析迁移”的教学模态。如,阅读《论语译注》一书,首先我们引领学生通过质疑驱动阅读,理解“为什么说《论语》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圣典,其主张思想在今天看来又有怎样的意义呢?”然后,引导学生选读《学而篇》《述而篇》等与现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篇目,深入理解;再通过对其他篇章的阅读,构建整本书的体系;最后,迁移阅读如《孟子译注》《列子集解》等书,最终达到赏析迁移的目的。

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相融合的阅读方式,为学生的阅读之旅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为教师的课程研究奠定了一座坚固的基石。

“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的整本书阅读将成就学生美好的明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兴趣的引领、习惯的养成、理解的提升、思维的精进、表达的精妙。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引领下,学生将成为终身自我教育的人。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阅读互联网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