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军
(聊城市传染病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胰腺癌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的显著性特点在于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等,如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或治疗方法不恰当,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大多数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性提升,但胰腺癌的治愈率依然不理想。早期鉴别和诊断对提高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影像学检查作为常用的临床诊断手段,CT、MRI最具代表性,其中CT已广泛应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工作中。本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0例疑似胰腺癌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进行以下分析和报道。
1.1 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0例疑似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患者268例,女性患者232例,患者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7.3±1.6)个月。所有病例均表现出食欲减退、腹部隐痛或不适等临床症状。其中明显进行性黄疸150例(30.0%),可触及腹部肿块295例(59.0%),肿瘤标志物显示CA199增高178例(35.6%)。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诊断前4~8 h内需要保持常规禁食状态,对其既往家族病史进行询问,将MRI、CT禁忌证排除。CT检查方法具体操作如下:仪器选择CE 128层64排螺旋CT机,叮嘱患者扫描前20~30 min需要饮水约500 mL,扫描前需要再饮250 mL,确保CT扫描过程中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可以保持充盈,平扫上腹部、胰腺平面部位后,再进行增强扫描,相关参数设定为110 kV、210~310 mA,扫描层厚与螺距、重建层厚分别为5 mm、7.5 mm、1.5 mm,进行4期扫描,即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静脉期。
MRI检查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扫描前要求患者将体外全部铁磁性物质去除,以免肠道蠕动导致伪影出现,不存在禁忌证者可予以10 mg
山莨菪碱注射。仪器选择飞利浦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常规MR平扫整个胰腺,在进行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先进行常规SE序列,再分别从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等不同方向进行扫描。平扫层面以TIWI
矢状面、冠状面为主。安排2名以上主治医师进行阅片,最后出具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诊断标准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确诊率、误诊率进行统计,并分析和比较CT、MRI的病灶大小及是否侵入周围组织。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本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诊断结果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时进行χ2检验,P<0.05证明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结果:MRI组的确诊率与CT组进行比较,CT组略低于MRI组,且CT组漏诊/误诊率高于MRI组,组间出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结果[n(%)]
2.2 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病灶大小及和邻近组织关系的检出情况:CT诊断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 cm的检出率为87.6%,病灶侵犯邻近组织的检出率为28.0%;MRI诊断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 cm的检出率为97.0%,病灶侵犯邻近组织的检出率为31.2%;组间进行比较,MRI组病灶直径≥2 cm的检出率、病灶侵犯邻近组织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病灶大小及和邻近组织关系的检出情况[n(%)]
胰腺癌作为临床极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非常高,存在较大的诊断和治疗难度。90%左右的胰腺癌都是起源于胰管上皮的导管腺癌,该病的5年生存率不足5%,预后极差,且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处于逐年升高的状态。胰腺癌发病早期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表现和体征变化,确诊率比较低,绝大多数患者发现异常情况就诊时,病情已经进入到了中晚期阶段,手术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治愈率低且病死率高[2]。截止到目前为止,临床还未明确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分析和过多摄入富含蛋白、脂肪的食物、咖啡饮用过度、环境污染、家族遗传或长期吸烟、酗酒等多种因素具有密切关系[3]。癌变部位决定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会直接决定着病程早晚、是否出现转移、是否累及邻近器官。胰腺癌病程并不长,进展速度快,且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鉴于此,尽早鉴别和准确诊断胰腺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
胰腺癌患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胰腺轮廓、密度发生改变,胰腺肿块、侵袭邻近组织等。部分病例还存在乏力、消瘦、腹部包块、黄疸、消化道症状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尽早发现患者病情,尽快做出明确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对疾病恶化程度进行有效防控,帮助患者有效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5]。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诊断方法的不断优化,MRI、CT等影像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其中CT检查可在进行胰腺癌初级筛查中对肿瘤分期进行确定,其主要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方式,借助精确的Y射线、X线束、超声波联合具有极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连续性断面扫描,其主要优势表现为扫描速度快,获得的图像清晰,其在胰腺疾病诊断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在对胰腺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其可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但此种检查手段对小病灶的诊断效果存在较大的限制性,其无法将小病灶肿块和周围组织存在的关系清晰显示出来。
MRI是一种断层成像,其主要通过磁共振现象对人体中电磁信号进行获取,并对人体信息进行重建。MRI和CT存在较多的共同点,但其自身特色十分突出,通过磁共振可对不同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立体图予以获取,进而得到较为丰富的疾病信息。MRI的优势在于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多参数等,可将扫描时间显著缩短,且相比于多层螺旋CT,MRI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等诸多方面的实力较高;除此之外,磁共振胰导管造影在诊断胰胆管扩张上应用价值比较独特,可准确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准确诊断胰腺癌等一胆管梗阻性病变。在实际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考虑到CT扫描无法准确判定较小病灶,且无法准确诊断周围血管等器官组织的侵犯情况,所以主张在CT诊断基础上,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进行MRI联合诊断,以进一步提高确诊率。
根据本次实验所得结果,MRI对胰腺癌的病灶直径≥2 cm的检出率、病灶侵犯邻近组织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但二者确诊率、误诊/漏诊率均较高,组间表现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田磊[7]等在相关研究中的结论基本一致。
综合上述分析,与CT相比,MRI可将胰腺癌患者病灶大小、是否侵犯邻近组织进行更好的显示,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必要的情况下CT联合MRI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