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
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在诊断各类疾病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胰腺超声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急性、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多种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胰腺是腹膜后器官,没有包膜,长度在12~20cm,厚度约1.5~2.5cm,宽度约为3~4cm,重量约为85~95g。胰腺可以分为胰腺尾、胰腺体、胰腺颈、胰腺头四部分,胰腺头与胰腺颈的分界是肠系膜静脉,胰体略向前突起,前部与胃部后壁相邻,后面处于中线偏左位置,有纵向腹主动脉,上缘为腹腔动脉。胰腺尾在脾静脉前方,与胰腺体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胰腺尾其后是左肾以及左肾上腺,末端达到脾门。胰腺头是胰腺的最大部分,在肝胃尾和门静脉下部,其后为脊柱以及下腔静脉,其前方是胃窦,内后侧是胆总管。胰管由主、副胰管组成,主胰管直径约2mm,贯穿在整个胰腺当中,副胰管过细,在超声检查中国难以清晰显示。
在胰腺超声检查下,胰腺断面从后向前以此是脊柱、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胰腺头在下腔静脉的前方,胰腺尾在脾静脉的前方。胰腺的两侧是左右肾脏,胰腺头右方是肝右叶,胆囊在左前方,前方是肝左叶。左侧是脾脏,左前方是胃部。
胰腺各部分的定位标志分别是,胰腺头被十二指肠环抱,其后方是下腔静脉;胰腺颈的前方是胃幽门,其后方是肠系膜上静脉以及动脉;胰腺体的后方是腹主动脉,其上缘是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是胰腺右缘、胰腺头和胰腺颈定位的标志;肠系膜上动脉是胰腺体定位的标志;脾静脉是胰腺后缘定位的标志。
正常胰腺的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蝌蚪形、腊肠形以及哑铃形。蝌蚪形胰腺厚度从胰腺头到胰腺尾逐渐变小,这种类型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形态。哑铃形胰腺的特点是胰腺中间部位比较薄,而胰腺头和胰腺尾相对较厚。腊肠形胰腺属于不常见的一种形态,胰腺头、胰腺体以及胰腺尾的厚度比较均匀。
在超聲检查下可以看到,胰腺长轴成左高右低的形态,周围有时会比较模糊,在判断时需要依靠解剖关系判定胰腺的位置。胰腺体后方管状的暗区是脾静脉,这是超声检查图识别胰腺重要的标志。正常的胰腺其内部回声表现为均匀且细小的光点,胰腺回声强度与其周围器官组织的打下关系为:肾窦>胰腺≥肝脏>脾脏>肾实质。
胰腺头在2.0cm以下属于正常情况,2.1~2.5cm表现可疑,如果超过2.6cm则表明胰腺异常;胰腺体在1.5cm以下属于正常情况,1.6~2.6cm表现可疑,如果超过2.6cm则表明胰腺异常;胰腺尾在1.2cm以下属于正常情况,1.2~2.3cm表现可疑,如果超过2.3cm则表明胰腺异常;胰管在0.2cm以下属于正常情况,0.2~0.3cm表现可疑,如果超过0.3cm则表现胰管异常。当检查结果表现可疑时需要进一步检查诊断,查找胰腺可疑的原因,如果胰腺各项素质表现异常,则很有可能患者患有疾病,需要全面检查诊断,并及时治疗。
急性胰腺炎根据患者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绝大多数是急性水肿型,患者胰腺肿大,存在间质水肿,受充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患者会出现轻度脂肪坏死,但是没有出血的症状。出血坏死型比较少见,但是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胰腺已经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坏死,并伴有出血、水肿、血栓以及脂肪坏死的症状。病情如果持续发展,出现继发性感染,会导致胰腺以及周围器官组织脓肿,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或者败血症,甚至形成胰腺嘉兴囊肿。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有胆系病史、腹部外伤史以及过量饮酒史;患者上腹疼痛;患者淀粉酶出现明显的升高。在超声检查下,患者胰腺弥漫性重大,前后径明显增大,病情较轻的患者胰腺边缘位置清晰规则,病情较重的患者胰腺边缘不规则且模糊不清,根据超声检查的图像特征可以轻易的诊断识别急性胰腺炎,但是如果患者胃肠道存在大量的积气,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此外,如果患者为急性水肿型,则超声图像比较接近于正常情况,诊断也比较困难。
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炎症症状或者炎症症状长时间持续,从而导致胰腺逐渐钙化、纤维化,患者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胰腺假性囊肿。慢性胰腺炎会导致胰管扩张、钙化,甚至形成结石,因此,人体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会出现衰退,并且此过程不可逆。
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反复疼痛,并且随病情的发展疼痛频率逐渐增加,同时还有腹泻、黄疸、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者会引发糖尿病。在超声检查下,患者的胰腺根据病情不同可以表现大小正常、局部性肿大、轻度肿大或者缩小,胰腺形态僵硬,边缘位置不规则,和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晰。胰腺内部回声钙化、粗糙,胰管扩张,胰腺内部存在结石,胰腺假性囊肿。利用超声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尤其只表现出回声增强的情况,比较困难,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胰管结石、胰管扩张的情况时,则超声诊断比较容易,准确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