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辉
【摘要】本文以“发展学生思维”为话题,从“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新变旧”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适时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言语实践,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感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关键词】比较;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由此,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聚焦言语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比较就是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比较阅读,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感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语文思维。为此,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比较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由表及里比较,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因为在诸多的语言现象中,有的比较外显,一读就明;而有的比较隐蔽,易被忽视。笔者在执教《海滨小城》一课时,尝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隐藏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写小城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围绕一个句子来写。请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生画句子,后交流汇报)
师:(删掉第一句)请大家比较三段话的总起句,顺着第五、第六自然段的思路往上看,第四自然段其实作者心里想说什么?
生:作者想说小城的庭院很美。
师:有道理。那围绕“庭院很美”,写了哪几方面呢?生交流汇报。(写了三个方面:种类多;香味浓;花开得热闹)
师:现在我把“花开得热闹”这句挪到“种类多”和“香味浓”前面(出示调换后句子),比较一下这样调换行不行?生:(有点着急,连连摆手)不行不行,太别扭了。师:为什么呢?
生:第二句“种类多”就是先写桉树再写凤凰树的,那下面两句也应该按这个顺序写。生: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厦门鼓浪屿,我看到凤凰樹的花开得像片片红云一样,说明凤凰花是盛夏开的。文中说桉树是初夏散发香味,那先写初夏再写盛夏是对的。生:我们一般先写有点美的,再写很美的,最美的放到最后写。
师:(跷起大拇指)对,这就是“有序列举”的原因:一是按前句的排列来写;二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三是从人文角度来看,一般先写稍美的,再写很美的,最后写最美的。那再看看“公园”和“街道”这两个自然段围绕重点句又是如何有序列举的呢?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看出,笔者安排了两次比较阅读。第一次是语表层的比较,比较三个总起句,发现第四自然段其实是围绕“小城的庭院很美”来写的,因为此段的重点句是隐性的,不是“小城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第二次是内蕴层的比较,调换分述句比较,发现作者是“有序列举”的。就这样,笔者引领学生循着“由表及里”的路径,层层推进。学生思维的触角不断试探、展开,逐渐深入,从而发现段落“围绕一个意思写”和“分述部分有序列举”的表达智慧,也为所在单元的习作“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粗到细比较,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即指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广泛的范围,从各个方面考察问题,同时又不忽略与问题有关的重要细节。面对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古诗文大幅度增加的新局面,笔者尝试运用比较策略进行古诗组读教学(《望天门山》和《望洞庭》),异中求同,同中探异,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提高课堂效率。
揭示诗题,初读古诗后,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粗线条的比较:先是异中求同,《望天门山》和《望洞庭》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发现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都是写景诗,题目中都有“望”字,诗中都有山有水。接着同中求异,发现《望天门山》侧重写“山”,《望洞庭》侧重写“水”;天门山给人壮观的感觉,洞庭湖给人秀美的感觉。然后品读赏析,感受山水特点,感悟修辞手法。在品读洞庭湖之秀美环节,学生的思维在语言文字表面徘徊时,王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细线条的比较:
师:对,“潭面无风镜未磨”,就是这样贴切的比喻让我们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诗中还有这样的比喻吗?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还把洞庭湖比作白玉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一个青螺。
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受?(课堂陷入沉默)
师出示资料:洞庭湖面积为2579.2平方公里,相当于130个西湖那么大。君山面积为0.96平方公里,相当于24个教室这么大。
生:(一脸惊讶)哇,这么大的湖,这么大的山,却比喻 成“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这样一比较,我就知道这是夸大的比喻,在诗人刘禹锡眼中洞庭湖是很秀美的。
师:对,“化大为小”的神奇让我们感受到洞庭的秀美。
就这样,笔者带领学生循着“由粗到细”的路径,异中求同,同中探异,发现炼字、意象与情感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把比较过程中零散的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在对古诗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在不断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古诗词比较学习基本策略。同时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从粗糙到细腻的行走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明白了比较的多维度,又缜密了思维,有效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三、由新变旧比较,提高思维的敏感性
思维的敏感性,表现为能敏于觉察事物特征,对事物有较高的敏感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提升思维的敏感性呢?笔者执教《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为了提升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敏感性,将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勾连比较。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对第二学段习作目标“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分解,目的是在阅读时给学生以提示,从阅读中学习方法,然后迁移运用于习作。《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是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但学生却不易发现。怎么办?教师讲给学生听,容易导致“授受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如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运用了“从……从……从……”的反复句式来写学生上学的情景,学生不易察觉这有新鲜感的句子,倘若出示孩子们平时惯用的写法“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作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文本中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又如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当学生思维卡壳时,可问“平时你怎么写窗外安静的”,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一点儿声音”“鸦雀无声”。跟文本一比较,孩子们的思维很快聚焦,悟到文本中的表达既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又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很有新鲜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比较阅读,能促进知识的前后勾连,有助于发现语言规律,提升学生对有新鲜感词句的敏感性,促进读写能力的提升。敏感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累月式训练才能形成的。
就这样,适时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展开言语实践,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敏感性。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吕映.比较阅读的实践智慧[J].小学语文教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