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玉梅,陈虎强,段 强
(1.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3.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015年,腾讯-麦可思针对10 734名大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超过50%的高校教师每学期会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追溯原因,可能与其职业认同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1-5]职业认同对于职场中的每一个人而言都很重要,只有对职业的认可和热爱才能让人全身心投入。[6]相较于低职业认同的个体,高职业认同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去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消极情境[7],发展更高的职业能力[8],拥有更高的职业满意度[9]。
Ivanic提出,职业认同来自个体主观经历、自省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并非一直处于相容状态[10]。Kelchtermans G.认为教师职业的高度自我卷入性使得教师会不断强化自己身为教师的积极自我概念即职业认同[11]。魏淑华提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认同状态,也是自我发展和自我职业角色确认的过程[12]。Abeddnia则认为职业认同是一种高度动态结构,源自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13]。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访谈法、理论分析或质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且缺乏大样本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拟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1.模型理论维度构想。一直以来,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维度没有统一的模型,学者们总是从不同的视角研究[14],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的内部心理结构或过程,如魏淑华提出的包括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归属感的四维度模型[15],苏大鹏构建的包括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效能感、行为倾向教师职业认同五因子模型[16];一种是研究教师对职业认同外部维度的感知,如2017年拉脱维亚里加教师培训教育管理学院和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立大学的一批研究员开展的一个国际研究项目“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认同”中构建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模型,该模型包括六个相互作用的结构要素——职业哲学、职业知识、职业角色的履行、职业态度、日常工作与职业机构等的合作、职业卷入行为[17],Kao和Lin(2015)则提出教师职业认同的六个维度——自我期望(SE)、教师职责(TD)、外部影响因素(EF)、教学法(PE)、教学技能与知识(SK)、教师公民行为(CB)[18]。
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职业认同是在社会认同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是教师职业和角色的个人认同或社会认同,即个人对其所属的职业类别或群体的意识,是教师个体因素与职业因素交互整合动态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
本研究从教师职业认同包含的心理要素入手,认为职业认同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职业认知,即个体对自身教师角色、价值等的积极认知和评价;二是职业情感,即伴随着职业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忠诚感两个次因子,前者指个体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一种心理上的依附和归属体验,后者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由衷热爱,愿意全身心付出并期望继续从事该职业的体验;三是职业行为倾向,即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真负责态度和行为倾向,表现出履行职责必需的个体行为倾向。
由此,本研究假定教师职业认同包含职业认知、职业归属感、职业忠诚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因子。
2.问卷编制与初测。结合前人研究和高校教师实际特点,初步编制35个题项,问卷采用五级计分,5代表完全符合,1代表完全不符合,随机插入三项反向计分题。请五名心理学专业教师对题项是否能有效测定研究主题以及表达是否有歧义、难以理解进行评定,修改增删题项,形成由32个项目组成的预试问卷,然后组织预测,回收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为88.5%。预测后,选取部分被试进行访谈,根据便于理解原则对题项进行再修改。经过临界比值法和题总相关法分析研究,删除两个临界比值不显著项目,以及三个题总相关系数在0.4以下且不显著的项目,剩下的27个项目再经初步的因素分析,对项目负荷值过低(小于0.4)、共同度小于0.2的项目予以删除,最后保留了18个初测项目。对18个项目进行重新编排,形成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3.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湘西地区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选取其中422个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KMO系数是0.925,Bartlett球形检验系数是3613.292(df=153,P=0.000),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再进行直交转轴分析,最后剩下11个项目。依据因素陡坡图,保留特征值>1的因素,最后提取三个因子,累计解释量70.05%。根据分析结果和题项内容,三个因子分别为: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归属感,具体见表1。
表1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4.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17.0对另外的422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经过模型检验和修正,结果显示:模型的X2/df值为2.862(<3.00),RMR为0.039(<0.05),其余拟合指标在0.9以上,模型整体结构良好,具体见表2。
表2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n=422)
5.信度检验。主要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职业认知、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5、0.861、0.827,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1;总量表的Spearman-Brown分半相关系数为0.809,职业行为、职业认知和职业归属感三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04、0.893、0.824。这说明,自编高校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
6.效度检验。主要进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检验。首先,结合前人研究和高校教师实际特点编制问卷项目,由五位心理学专业教师进行项目评议和优化,并邀请一线教师对问卷进行评议和修订。小范围预测后,我们根据问卷分析和被调查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条目再次进行修订和完善,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量表三维度显著相关(0.488~0.686),量表总分与各维度间达到中高度显著相关(0.820~0.869),且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良好,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最后,以李永鑫、李艺敏和申继亮修订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为效标,经检验,此效标关联效度为0.667(P<0.001);以自编《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自评问卷》作为效标,经检验,此效标关联效度为0.408(P<0.001),两项效标关联效度佳。
表3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及各因子总体水平
表4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学历和教龄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注:*P<0.05, **P<0.01
调查对象中,男、女教师比例分别是42.6%和57.4%;本科学历教师223人、占总量的29%,硕士学历教师439人、占57.2%,博士学历教师106人、占13.8%;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232人,5~10年的220人,11~20年的181人,20年以上的135人,分别占总量的30.2%、28.2%、23.6%和17.6%。
1.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概况。由表3分析结果可知,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总得分为4.19,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表明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在各因子中,职业行为倾向认同水平最高,其次为职业归属感,职业认知认同水平最低。
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学历、教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状况,结果如表4所示。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总分显著高于男教师(4.24>4.12),且在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归属感上表现尤为明显。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随着学历水平提高而升高,硕士学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历高校教师(4.23>4.08)。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硕士学历高校教师在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知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历高校教师。
不同教龄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显著低于教龄为五年以下的教师(P<0.05)。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教龄长达11~20年的教师在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知维度上得分低于教龄为五年以下的教师。
1.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结构。本研究从教师职业认同包含的心理成分入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分析职业认同所包含的因子,提出了包含职业认知、职业归属感、职业忠诚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因子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模型。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职业忠诚感”因子包含的题项或被删除或被分散到各维度,聚合不拢,这可能是因为其与“职业认知”“职业归属感”及“职业行为倾向”高度相似,职业忠诚表现为对职业目标和价值的坚定信仰与接受,愿意为本职工作付出更多努力和期望继续从事该职业工作[19],表现为对“职业归属感”的确认,即行为表现的指向和心理归属,因此本研究删除“职业忠诚感”因子,并尝试将该因子部分题项合并到其他因子,最终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提出了包含职业认知、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的三因子职业认同模型。
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特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存在显著的教龄、性别和学历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高于男教师,这与施惠平等[20]的研究一致,与严玉梅[21]的研究不一致。研究结果有争议,可能与各研究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关。
有一种观念错误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女性化职业”,这源于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有爱心、耐心,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她们有更多的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另外,社会普遍认为,高校教师职业稳定、风险较小且相对较轻松,但在权力、金钱和地位方面相对优势不明显,而男教师比女教师面临更多的成就期望并把自身价值与金钱权力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职业成为女性的优选职业。
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随着学历水平提高而升高,学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对自身职业要求不同。硕士学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历高校教师。事后检验发现,硕士学历高校教师在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知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历高校教师。一般而言,硕士和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社会影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次,不同的学历教育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有重要作用,高学历的教师更加笃定和认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易形成深层次职业认同。
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教龄11~20年的教师,这与Day的研究基本相同。Day提出,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教龄较短的教师保持较高的职业热情和积极性,而随着教龄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逐渐下降。[22]在本研究中,职业认同水平和年龄呈“U”型关系,职业认同水平在刚开始工作五年以内最高,工作五年后开始下降,工作了11~20年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降到最低,之后职业认同水平又开始回升。根据杨玲的教师职业认同阶段发展论[23],原因可能是教师初入职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较高,职业认同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认同水平较高;而工作了11~20年的教师进入职业高原期,职位晋升、工作技能、职称提升等发展均相对停滞,因此职业认同水平最低;之后进入职业稳定期,形成稳定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职业认同水平又回升。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结构模型包含职业认知、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因子,编制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含11个题项,五级计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了解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测量工具。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总体较高,存在显著的教龄、性别和学历差异。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高于男教师,硕士学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学历高校教师,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教龄11~20年的教师。根据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和特点,本研究建议如下:
第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引导教师深化对职业的认知。高校应当营造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优化教学和科研平台,提供良好的配套支持和资源,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教师实现深度职业认知,形成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的职业。
第二,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研究结果表明,学历更高的教师表现出更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应当加强师资培训,出台相关政策并增加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多种形式学习和培训,重视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大力扶持培养青年教师,为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学历提供政策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
第三,因人而异,分层次提升特定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感。相对于女教师而言,高校男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教龄11~20年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最低。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当尊重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动态发展规律,对该层次教师加强人文关怀,倡导积极心态重建,克服职业倦怠,关注其深层次需求,完善其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引导其职业发展,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第四,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职业认同感。构建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尊重教师个人主体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客观评价指标为唯一标准的刻板考评模式,建立多元考评机制,关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采用质的评价、量化评价、相对评价及形成性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考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内化职业理念,提升职业认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