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积华
[摘 要] 项目课程通常是由一组儿童或整个班级合作完成的工作。活动执行过程中,儿童在共同工作、交流和分享经验、求同存异、分担责任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自己不同的方式为团体做出贡献从而产生集体精神,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关 键 词] 项目课程;归属感;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306-02
对于儿童来说,一旦在幼儿园环境中学习与他人交往,就无可避免地开始形成集体意识以及更加亲密的两人以上的组间关系意识。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运作机制,儿童群体亦是如此。因此,加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员及参与集体活动对儿童来说是具有一定挑战的。对学前儿童来说,归属感就是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集体或幼儿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以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是对自己所处群体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集体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需要几个阶段的形成: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和建立、人际交往中的接纳意识以及班集体的凝聚力。自我意识的萌发和建立是学前儿童归属感发展的内部导向,即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同期和理解他人。意识到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能帮助儿童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发展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更有利于儿童融入集体环境中。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班集体能力,是学前儿童归属感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包括幼儿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有助于帮助儿童收获同伴及教师的肯定与接纳。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有助于儿童对集体归属感的获得与发展。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会延伸发展成对幼儿园、家乡乃至国家、民族的归属感。
近年来,国内幼儿园开始陆续探索项目课程的实施。项目课程中教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与他人共同探索、冒险和思考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归属感。
一、自我意识在项目课程中的发展,培养责任意识
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项目课程实施原则之一是收集资料,即一个项目课程开始时,教师要聚焦在每一个儿童和他们对该主题的已有经验基础上。这就需要幼儿用各种方式分享他们对主题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在对主题的调查研究中,幼儿通常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对主题展开调查,需要变得主动,并担负起收集资料的责任,并展开讨论。
案例:关于“自行车”的项目课程
儿童对周围的自行车进行观察并产生了兴趣,由此开展了关于“自行车”的课程项目。儿童对这个主题进行讨论,资料的收集。对此主题感兴趣的孩子,他们充分思考并且心智十分投入;同时,教师也发现,即使是分到同一小组,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对这些孩子,老师说:“我知道你们对‘自行车这个主题不是特别感兴趣,希望下一个活动会让你们觉得更有趣。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做你能做的事来帮助同一组的其他人。”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首先,儿童自身需要意识到,每个人对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有某种程度、某个方面特殊的经验,例如对不同类型自行车的了解、是否骑过自行车的经验等;儿童需要寻找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而且也认可别人已经拥有的地位,并进行责任分担,这是自我认知的发展,是对自我的经验和能力的正确、客观的认知和评价;对主题感兴趣的儿童,由于兴趣的激发得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发现,从而收获成就感、自信心,这是自我体验中社会情绪的获得;对主题不太感兴趣的儿童,意识到虽然这个活动我不感兴趣,但是与他人合作仍旧十分重要,“我”需要理解和接纳这个任务,这是自我调控的表现。
在这个项目中,儿童即意识到“我”与别人经验的区别、“我”与别人在调查任务中发挥作用的区别、尊重和理解“我”与别人的意愿。从而萌发与强化主动参与、分担责任的意识,这些都能帮助儿童今后有效参与未来公民社会生活、对集体产生责任担当和归属感的基础。
二、人际交往能力在项目课程中发展,培养团体合作意识
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尤以同伴交往为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专门提到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在项目课程中,提供给儿童十分频繁的机会可以学习与他人一起工作,更多的人际互动,帮助儿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沟通方式,从而掌握正确的交往原则和社交技能。
案例:关于“飞机”的项目课程
当老师发现孩子开始对喷气式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凝尾云提出疑惑時,在教室里玩纸飞机时,“飞机”这一项目课程便顺其自然地开始了。在这个项目的开始阶段,一分部孩子可去机场进行实习参观,一分部孩子为喜欢的飞机画写生,然后师生一起建构关于飞机的主题网络图,大家根据“飞机”写生图,开始一起制作飞机模型。儿童为制作飞机的过程提供了许多建议,例如维亚建议:“在上面戳个洞,来装窗户”;浩浩建议:“剪两个机翼”;小新和小蕾提议:“我们可以给飞机涂上颜色,有了颜色飞机就会更好看。”大家都在为制作“飞机”而努力,另一部分孩子关注飞机的内部装饰,开始为飞机制作小椅子,贴上座位号,研究机票的制作。班级通过投票,表决飞机该涂什么颜色。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逐步引导儿童分担项目课程任务的同时发展社会技能。儿童被鼓励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工,开展不同的工作,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所有的儿童都为完成项目课程而努力做出贡献,并且产生了极大的积极性。项目课程中,对儿童最大的挑战在于学习合作,儿童需要使用沟通技巧来解决问题。在小组工作中,社会性发展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儿童很容易成为小组的领导者,提出讨论议题,开展讨论,同时为其他经验较少的儿童提供示范;对经验较少的儿童来说,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对不同的见解,可以通过团体讨论、协商的方式来决定。
在小组合作互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儿童之间需要相互分享信息、提出和接纳意见、学会欣赏和理解别人的观点……当任务完成时,儿童能够在团体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在团体中发挥作用而得到了肯定。良好的班级氛围与不断增强的班级、小组的凝聚力是相互促进的,表现在大型活动中参与度与积极性都比较高,进而也在增强儿童对团体的归属感和融入感。
当儿童投入项目课程中时,他们之间是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通过项目课程,让儿童把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当作整个团体项目来体验,当所有儿童都为整个团体项目竭尽全力做出努力时——团队精神就产生了,为了共同的兴趣、方向而努力,从而尽力扩大共同的结果。无论是“自行车项目”还是“飞机项目”,这样的课程经历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属于一个年轻的调查和研究团体。每个孩子可以欣赏自己对整个班集体的贡献,包括一系列的能力、经验、发展水平和背景。当然,这种对班集体团体精神的责任感,也为教师提供了让儿童一同工作、交流和分享经验、求同存异、分担责任,以自己不同的方式为团体做出贡献的平台和机会,这样的机会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于冬青,韩蕊.儿童期归属感发展的特点及适宜性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美]裘迪·哈里斯.项目课程的魅力[M].林育玮,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美]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