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亮
[摘 要] “闪光点教育”着眼于“五年一贯制”中的“问题学生”,将其“转变”和“进步”作为首要任务,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对有效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其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五年一贯制”;“闪光点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200-02
“五年一贯制”即“初中起点大专教育。学生初中毕业后,参加‘中考,成绩达到所报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后,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连续读五年高职,毕业之后,发放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
客观地讲,国家当初设置“五年一贯制”的初衷是好的,学生初中毕业就可以上大学。五年当中的前三年,每年都会有1500~2000元不等的补助(以陕西省为例),部分涉农、涉林、涉煤专业的学费全免(以陕西省为例),“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费全免。部分专业入学时,学校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之后,学校会推荐学生就业且在一般情况下,就业率较高,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低,而教育的收益和回报却较高,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一种非常好的办学模式。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五年一贯制”却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一、“五年一贯制”的生源困境
(一)数量不少,质量有限
以我校为例,近两年的招生人数每年都在700名左右。招生数量不少,但这些生源几乎都是所谓的“中考落榜生”,即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学生“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上“五年一贯制”学校,“退而求其次”的情况和心态非常普遍。文化课成绩很不理想,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导致后期开展教学时难度很大。
(二)思想消极,学习、生活目标均不明确
由于初中毕业生年龄偏小,“三观”尚未定型。从报考学校到专业选择,大都是由父母或亲朋“包办”,缺乏自己的判断和自主选择。所以,不少学生“心怀不满”,思想消极,得过且过,只是一味“混日子”,消磨时间,没有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
(三)敷衍应付,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不认真听讲,作业照抄,考试作弊,满足于完成任务,交差了事,学习态度极不端正。
(四)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普遍“双差”
不少同学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疲惫,学得吃力,成绩不尽如人意。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同样难以令人满意。抽烟、喝酒、赌博、早恋、沉溺网络、打架滋事等现象屡见不鲜,让老师、家长、辅导员和学校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头疼不已。
(五)学习基础薄弱,兴趣不足
不少同学在小学五、六年级以及初中就和同龄人在学习上的差距越拉越大。知识没有真正搞懂,积累有限,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等均严重缺失,导致的结果是人虽然上了“五年一贯制”,成了一名“大学生”,可实际知识水平连普通高中生都比不上。不少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必修课都学得很吃力(尤其是英语和数学。课堂教学正常开展难度较大),更不要说机电、化工、数控、热动等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程。至于学习兴趣,就更谈不上了。笔者曾经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做过抽样调查: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足45%;课外主动学习的比例更低,不到8%;有69%的学生坦言自己压根不是学习的“料”。
(六)家庭教育缺失
不少“问题学生”有“问题”,不是学生天生有多差,而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长年分居,父母外出务工,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会教育,父母过早放弃对子女的管理等都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进而导致子女在成长的“歧路”上越走越远,父母除了着急、伤心、悲愤,别无他法,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上述现象仅是列举一二,难以尽述,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长期以来,由于生源的“困境”难以突破,所以在具体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导致“老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难受;老师管得憋屈,学生觉得窒闷”。
二、“闪光点教育”概述
(一)“闪光点教育”的定义
“闪光点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包括优点、长处、特长、优势、兴趣、爱好等),对其进行“正强化”(肯定、认可、鼓励、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或重拾信心。教师抓住“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对其加以引导、指导和纠正,使“问题学生”能有所转变,并逐步好转,直至最后彻底“变好”。
(二)“闪光点教育”的要求
1.教育工作者应直面现实
不能否认,“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整体质量的确不尽如人意,但同时,我们不能回避,必须正视客观现实,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如此,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辅导员、教育工作者不必太过牢骚抱怨,因为牢骚抱怨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我们必须直面现实,积极寻求突破之口、破解之法。
2.真正了解学生
教育的前提是老师要认清教育对象,要了解学生、接纳学生。“五年一贯制”学生基础差,但因为他们年龄相对较小,还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关心和帮助。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平时交流、询问其他学生和同事、家访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越详细越好,越详细越利于“闪光点”的发掘、寻找和确定。
3.“闪光点”要找准确
在对“问题学生”基本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分析比对、实践检验等方法,选取该生一到两个“闪光点”,并将其适当放大,对其不断予以“正强化”。特别要注意的是,“闪光点”一定要找准确。笔者以前带过的一名学生刘某(女),是典型的“伪勤奋”。当时我一着急,就把“背诵”误定为该生的“闪光点”。我在课上课下就“背诵”不断对其“正强化”,开始她还为了自己的“面子”尽力应付,后来她发现“背诵”任务越来越重,直接在课堂上“放声大哭”,她告诉我,我找的“闪光点”根本不对,她实在受不了了。
4.贵在坚持
对部分学生而言,教师寻找“闪光点”着实不易,所以,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少学生经常会出现“反复”的情况,时好时坏,不断挑战老师的耐心和底线,老师要做的就是不轻易放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知道放弃最是容易不过,可一旦放弃,不仅老师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此“破罐子破摔”,再无转机和希望。
5.正确看待学生的反复
由于“生源质量”有限,不能避免的是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老师费了好大的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把对象生的“闪光点”找到了,可你刚一“正强化”,他就“翘尾巴”,你一批评他,他就泄气、消极,甚至“不服气”。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多些耐心,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慢慢来,要有“就是块儿石头,我也要把它捂热”的决心和耐心。
6.预防和应对突发状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除了反复、不配合、不接受、不服从等可能出现的情况外,还可能存在自暴自弃、中途退学等突发状况。这就要求老师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不能因为学生“伤了老师的心”,老师就“心怀怨怼”,时时处处针对学生。老师要针对具体的学生“量身定制”应急预案,真正做到“有备无患”。退一步讲,即使真有了状况,老师也能有效应对,不至于手忙脚乱。
7.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教师和各级管理者应积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建立健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学习、正确看待问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1~2门专业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践、创新创业兴趣的科学综合性评价体系。老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既要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又要重视学生思想格局、独立人格、“三观”的教育和引导。
8.把握好“度”,不违法律、不违道德
具体工作中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从课堂延伸到对象学生的生活中去。那就要注意为当事人保守秘密,不泄露学生本人或是家庭的隐私。不能趁机接受“吃请”或是通过学生家长为自己谋取私利,要注意把握好和学生交往的尺度,坚决不能违反道德和触犯法律。
(三)“闪光点教育”的应用
1.应用范围较广
“闪光点教育”主要着眼于“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学和管理中被广泛使用。当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较为密切的联系和信任时,老师准确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闪光点”一旦找到,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中,都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应用难度较低
“闪光点教育”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只要老师和管理者本着“不抛弃,不放弃”和教育引导规范学生的言行,为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服务的宗旨,用心去关注、关心、研究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就可以大胆运用。
3.找准“闪光点”是关键
不可否认,很多学生的“闪光点”的确不容易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又经常会出现反复以及一些突发状况。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和辅导员不要着急,要多点耐心,不轻易下断言、下结论,“不抛弃,不放弃”,一开始可以多选几个,然后利用“排除法”,找准该生的“闪光点”。
4.建立对象生档案,形成长效机制
从对象生的选择和确立到“闪光点”的寻找和确定再到具体使用,“问题学生”的“转变”和“进步”才是检验的硬指标和关键。这是一项相对复杂、繁琐且漫长的工作,不可能“计日程功”“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对象生档案,持续关注,持续跟进,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5.重视实效,把学生的“转变”和“进步”放在首位
任何工作,实际效果都是衡量工作成败的硬指标。这就要求老师或辅导员耐心细致,不嫌麻烦,不怕吃苦,时时处处想着学生,重视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不能重形式、“走过场”,要把“问题学生”的“转变”和“进步”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闪光点教育”着眼于“五年一贯制”中的“问题学生”,将其“转变”和“进步”作为首要任务,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和日常管理中。从长远来看,“闪光点教育”对学生自身、对教学和管理、对学校的整体工作都有其积极意义。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