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

2019-07-20 14:32郭金龙龚绍波李银春
职业时空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互联网+互联网

郭金龙 龚绍波 李银春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效率的提升和教育组织的变革,为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互联网+”时代下教育资源、教学形态、师生关系、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变迁,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出了更多要求,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需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构建具有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一、引言

当前,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地广泛应用,正在带来人类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通过运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给教育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和学校的形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特点、师生的变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互联网+”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不多。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与品质提升,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1]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其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内容和培养要求做出了细致规划。[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差距拉大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我们知道,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性。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必须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明确构建具有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二、职业核心素养内涵与发展变迁

(一)职业核心素养内涵

职业核心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概念,[3]主要是指学生应养成的能够促进自身长远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所需的必备能力和品质,综合表现为知识、能力、态度、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的结合,是每个学生走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个人素养,且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连续和持久的过程。[2]

(二)职业核心素养发展变迁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作了总体要求,特别强调职业操守,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4]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 [5]。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2010年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此阶段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又要符合产业转型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2012年6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重新定位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出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的综合型人才。[6]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高职院校应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为培养目标。”[7]通过对比、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是对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突出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8]这种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构,必须加强对这些未来“工匠”们的培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核心素养。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划分为三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分别对应国家、个人和社会三个层面,主要包括18种基本素养,这一框架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对教育提出“立德树人”的培养要求而制定的,明确指出了学生未来的培养目标:要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必备的德行操守。[2]

(三)“互联网+”时代职业核心素养

“互联网+”时代,国际上几乎所有的职业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方向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世界各国纷纷构建了人才培养核心素养框架,但鉴于各国教育模式、教育焦点等不同,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也不同,其中最具特色的有美国的整体系统型和日本的同心圆型。对比国际社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有一些通用的指标,如自主学习能力、应知应会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等。[2]这些能力显示了“互联网+”时代对于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框架构建时,应该借鉴这些通用的指标要求。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职业核心素养按照个人层面和社会活动层面划分为工匠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职业规划发展能力等方面。

三、“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迁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育资源形态的变迁,改变了学生学习资源获取方式

传统的教育资源是教材、教辅资料和教师的教案,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的教育资源形态发生了变化,教育资源形态数字化主要包括网络平台下的在线课程、微课堂、直播课堂和翻转课堂等,这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同时这些数字化资源的使用,使学生可以脱离教师和课堂,打破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大规模共享,它使受众之间不再有边界。[9]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随着教育资源形态的变迁,教师会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课后也会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寻找和发现这些新的学习资源,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这种新颖的学习中去。但这些学习资源获取方式,会使个别成绩落后的学生产生学习负担和压力。

(二)教学形态的变迁,使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后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微课堂和翻转课堂再次听课,也可以在线上对问题向老师留言请教,学生也可以自己组建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讨论学习的主题。这种教学形态可以实现学习的互动,也可以自定步调,使学生学习个性化,并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联网+”时代并不是将原来的平面教学资源简单地变成数字资源,不是简单地对教材呈现的内容方式进行搬家,而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形态的变迁,进而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培养学生适应学习、交互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

(三)师生关系的变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支配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基于面对面的课堂交流,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主,教师是学习内容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能完全发挥,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教的都是对的,其所说的也是正确的,学生对知识的批判性不够强烈。但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师生关系的变迁明显,以往主要以课堂上的交流为主,现在更多地转向网络,这能增强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使师生之间转变为“导师—助手”的关系。[10]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情境,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逐渐显现等问题。

(四)高校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态度和观念

“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现,高校变得更加开放和融合,同时教育信息化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变迁,教育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促使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当今社会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成了人们生存和进步的一种方式,伴随高校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学生主体地位更为突出,这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的态度和观念,高校走向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education)越来越走向学习(learning),“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但这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9]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运用,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效率的提升和教育组织的变革,为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我们置身于“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之快,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之广,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互联网+”基础教育,加快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科技的进步使得互联网联通万家,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等带来了巨大影响。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越来越强,在学习技能过程中,对遇到的一些问题会认真钻研,这时只需手机或电脑等信息化设备搜一搜就能查到与问题有关的一些知识点,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但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太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的培养,这无形中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组织“互联网+”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树立信息应用的意识,提高学习判断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二)厘清“互联网+”教育的多元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且获取途径便捷,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在这个虚拟交流空间,学生可以自由评论。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课堂上习惯了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师的话全是权威、经典,并不受质疑的,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中只求标准答案,课堂上也总是只出现一种声音,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追求一致性思维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世界的互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样。“互聯网+”教育多元,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对于有异议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释疑的方式来寻找正确答案,慢慢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实现自主学习过程中快速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提升。因为在信息搜集过程中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提高学生阅读、思考和选择、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信息,思考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利用这些信息,并与“权威”信息比较,批判性地汲取知识,在批判性的学习过程中审视自我和他人的思维,在思维碰撞中达到统一,这也是验证统一的过程。同时也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思想,发散思维,独立判断和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完成自我调节。这是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 运用“互联网+”教育的便捷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学生的特性,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助学习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要让学生多与数字化教学资源接触,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合理选择课时,真正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从而不断掌握学习的技巧和规律。“互联网+”时代教育有着充分的便利性,同时“互联网+”教学创新了教育手段和学习形态,利用网络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工具,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按照个人喜好,合理安排学习,总结反思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状态,通过比较不同的学习方式得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师要通过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并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接受“互联网+”教学空间大的特性,加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互联网+”教育扩大了教学空间,涌现了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这使得教育需要突破原有课程和专业的界限,这种“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对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化对人才的要求,更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學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最新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信息化设备来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丰富且不断持续更新的学习环境,将跨学科、跨专业的不同知识运用到要解决的问题之中,促进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和迁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将教学目标和任务项目化,教学中多采用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参与到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要侧重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合理和科学地使用新技术,通过动手体验方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发现学习和探索学习,以此不断提升学生分析和推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11]

(五)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全力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技能外,综合素质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勇敢正视和面对这些要求,工作中要全心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科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和体育等基础课程,将这些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相结合,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有政治觉悟、有人文涵养、有健康的心灵、有明晰的生涯规划和有强健体魄且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只有通过这样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才会养成,才能为我国快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资源、教学形态、师生关系,以及高校形态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变迁,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冷静面对这些变化,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初衷。[12]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快速发展,在培育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始终牢记“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要求,工作中应尊重和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注重教育的宽度和长度,将教育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明确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框架,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融入“互联网+”时代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要求,考虑到国家、社会未来发展和学生个人的需要,高瞻远瞩,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学习、勇于承担、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综合素养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03-30.

[2]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Z].2016-09-13.

[3]  陈彦晓.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5,(2):6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01-17.

[5]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04-0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Z].2012-06-14.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

[8]  李克强.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Z].2016-03-05.

[9]  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6):5.

[10]  王启龙.职业教育如何步入“互联网+”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7-01-03(009).

[11]  宋灵青,田罗乐.“互联网+” 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7,(1):81.

[12]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014).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互联网+互联网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新动态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