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非正常死亡的病例报告

2019-07-20 02:31刘志刚彭芳珍陈敏敏郑爱芳张晓可于道平
中国兽医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尾鳍江豚肺脏

刘志刚,彭芳珍,陈敏敏,郑爱芳,张晓可,于道平

(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长江江豚是目前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内陆水域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几年的考察结果显示,其种群数量已不足千头,并且每年以13.9%的速度下降[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从农业部公布的信息以及本实验室收集的材料显示(见表1),自2008年至2016年12月,全长江流域登记江豚死亡数量为276头(因很多死亡江豚的信息没有被采集,实际死亡的数量比统计数据要多),其中只有106头对其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接近62%的个体死因不明。调查显示,之所以出现死因不明的情况一方面因为死亡江豚发现不及时,尸体长时间搁置引发腐烂无法辨别,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死亡江豚发现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对其死因进行正确的判断,导致死因判断错误或统计信息不完整。基于此,本文以一例非正常死亡的江豚为研究对象,运用临床诊断技术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剖析确诊,相关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方法对今后长江江豚的死因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江豚死亡原因的调查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江豚管理部门根据具体威胁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同时对江豚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这一目的的达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手段。

表1 2008-2016年江豚死亡数量统计

1 材料与方法

1.1 江豚死亡状况

1.2 研究对象 死亡江豚系成年雄性,2017年2月渔民在长江安徽段沿岸发现,体长128 cm,根据体长年龄计算公式[3]估计约2.2周龄,死亡江豚尸体的各项指标见表2,具体测量方法参考文献介绍[4-5]。

表2 死亡江豚体征信息

1.3 死亡现场调查 通过现场测量、实地观察和走访询问,对江豚尸体发现地点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死亡江豚的发现时间,发现地点,发现时死亡江豚呈现的状态,天气状况,死亡地点附近的人类活动情况,有无渔捕活动,有无电打鱼现象,江豚死亡地点附近平时是否有江豚活动等。

1.4 临床检查 运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方法对死亡江豚的尸体进行临床检查。检查死亡江豚的整体状态(营养状况、尸体的腐烂程度、尸体外观的完整性)、体表有无外伤或肿块、全身皮肤颜色、外泄器官有无异常、触诊皮肤的柔韧度有无异常、尸体有无异味等。

1.5 尸体剖检及病理检查 运用解剖器械对江豚尸体进行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对死亡江豚内脏器官变化进行分析,具体解剖方法参照文献介绍[6-7]。

2 结果

2.1 死亡现场调查 死亡江豚的发现地点为长江沿岸,距岸边大约有6 m,发现时间为2月份,天气气温较低。发现死亡江豚时,尸体皮肤已呈白色(见图1),根据当时的气温状况推断,江豚至少死亡15 d以上。第一现场发现死亡江豚时其尾鳍被绳子牢牢拴住(见图2),离江豚死亡地点不远处有多处渔网,拴住江豚尾鳍的绳子与固定渔网用的绳子相同,现场未见渔网缠绕江豚身体的任何部位。死亡地点附近经常有江豚活动,无电打鱼现象。

图1 皮肤呈白色的江豚尸体

2.2 临床检查 将死亡江豚的尸体运输至解剖地点后对其尸体外观先进行临床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死亡江豚营养状况良好;除尾鳍有一圈明显勒痕外(见中插彩版图3),体表无明显外伤、溃疡灶、霉斑等异常变化;外泄器官检查(口、呼吸孔、生殖裂、肛门)无明显异常,无异物排出;鳍肢完好无损,无骨折现象;全身皮肤呈白色;尸体腐烂程度中等偏下,有腥臭感;腹部轻度膨胀,触压有臌气感。

图3 尾鳍勒痕部位

图4 死亡江豚背部沉积的脂肪

图5 肺气肿

图6 漂浮的肺组织

图7 胃内未消化的鱼

2.3 尸体剖解及病理检查 临床检查之后,运用解剖器械对江豚尸体进行剖解,观察病理变化。剖解结果可见,腹部中轴线脂肪沉积较厚(见中插彩版图4)(提示死亡江豚营养状况良好),有轻度溶解现象;大部分器官除肝脏有轻度溶解现象外(死亡时间过长引起,非病理性损伤),其他器官均保存完好;心脏、肾脏、脾脏、胰腺、肠道、淋巴结等器官无明显病变;双侧肺脏明显肺气肿(见中插彩版图5),以右肺最为严重,触之有揉面感,剖开肺脏后有大量气体排出,将左右肺脏各切下一块投入水中,可见双侧肺脏均浮于水面(见中插彩版图6);前胃、主胃、幽门胃无明显病变,胃内充满大量未消化完全的鱼类食物(见中插彩版图7),鱼的种类包括鲫鱼(6条)、鳙鱼(1条)、鲦鱼(1条)、翘嘴鲌(2条)等。

3 小结

3.1 外伤或电击致死可能性分析 通过临床检查除尾鳍有勒痕外,未发现死亡江豚体表有明显外伤和烧伤,一定程度上可排除江豚被外伤或电击致死的可能,结合死亡地点实地调查结果可进一步排除被电击致死的可能(死亡地点有渔民从事相关渔业活动,每天24 h有人值班,没有发现电打鱼的现象)。

3.2 患病致死可能性分析 如果江豚是患病致死,正常情况下每一种疾病都有个发病过程,即便是很急性的病也要2~3 d(江豚几乎没有看到过这种类型的疾病),患病后江豚的食欲、捕食能力会下降,继而引起长时间未进食的江豚胃内无食物,机体消瘦,动物死亡后在相应的器官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病理变化。本次死亡江豚脂肪沉积较厚,死亡时胃内又存有大量的食物,再结合病理剖检除肺脏有肺气肿外,其他器官均无明显病变,因此,可排除江豚患病致死的可能。

3.3 溺水致死可能性分析 综合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检可断定江豚系急性死亡,目前野外可引起江豚急性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分别为外伤、电击以及溺水。外伤和电击通过以上内容分析已经排除,因此本次江豚死因可判定为溺水死亡。理由如下:首先死亡江豚的尾鳍被一条绳子(绳子用于固定渔网)牢牢的拴住,在死亡地点的旁边又有渔网,江豚很有可能是钻进渔网捕鱼被困后不能出水呼吸溺水而亡,在死亡挣扎过程中将尾鳍缠绕到绳子上,之后在水流作用下摆脱渔网的缠绕;其次,死亡江豚尸检结果(视诊、触诊肺脏,肺脏水中沉浮试验)显示其有溺死的重要征象之一-肺气肿,溺水江豚死前强烈的呼吸运动,导致水、黏液、空气3者在气道内混合成为泡沫,而吸气力量大于呼气力量,使泡沫样溺液被吸入肺泡而不易呼出,导致大量泡沫储集于肺中,引起肺气肿(死亡不久的江豚如果是溺水死亡,可见水性肺气肿,但如死亡时间过长则水分容易被机体吸收);最后,死亡江豚胃内含有大量的食物,提示江豚死前身体状况良好,一定程度上可说明江豚死于意外。

经过充分的实地调查、详细的尸体剖检以及细致的病理观察,最终确定在江边发现的江豚死因为江豚捕食时误撞网具,被网具缠身不能及时出水呼吸而溺水死亡。

猜你喜欢
尾鳍江豚肺脏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可变面积仿生尾鳍设计及推力分析
肺脏超声在新生儿肺不张 肺实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猪屠宰检疫中肺脏病理变化与处理分析
江豚“归来”
塘养建鲤背鳍、尾鳍和腹鳍指数的线性体重表征
摆幅对仿金枪鱼尾鳍推进性能的影响
有趣的鱼鳍
论耳与肺脏的相关性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